「節日腐敗」緣於何當怎治?

每逢佳節倍思親,時至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來臨之際,帶上禮品到親朋好友家裡走走串串,何等愜意。

然,在經濟飛速發展,物慾橫流的當下,這等愜意之事,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來當“幌子”,幹一些變了味的事情。從多數落馬乾部,特別是因節日被“圍獵”而落馬的幹部的懺悔中可以看出,他們普遍都認為,過個年過個節的,收點兒禮,是正常的禮尚往來、人情世故,也不會被誰發現的。可以說,他們就是在這種僥倖的心理驅使下被淪陷,也可以說是被這些變了味的“幌子”所毒害。所以說,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形勢的不斷深入推進,預防“節日腐敗”、杜絕“節日腐敗”不得不提,必須從嚴,讓“節日腐敗”沒有滋生的空間和土壤。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徹底根治“節日病”這一“頑疾”,就要敢於亮劍、抓其“七寸”。

首先是要提醒教育,營造不想腐的氛圍,根除貪腐念想。禮尚往來,收點何妨?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作風的“車輪”難免會跑偏。“車輪”能否做好定位,宣傳提醒、教育引導是關鍵。抓其“七寸”就是要盯住關鍵的少數,抓小抓早,通過組織生活會、主題黨日集中學習等多個平臺、多種舉措深化宣傳教育,淨化心靈、錘鍊黨性、堅定信念,並運用網絡、微信、短信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推送廉政信息、重申紀律要求,打好“預防針”,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知敬畏、明底線、受警醒,增強防腐拒變、遵規守紀自覺性,帶頭髮揮“頭雁”效應、轉變工作作風,自覺抵制和反對各種不正之風,全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環境。

其次是要從嚴監督,打造不敢腐的環境,形成高壓態勢。心無敬畏,必然膽大妄為,這就是缺乏監督或監督缺位所致。抓其“七寸”一方面是要發揮群眾監督的無窮威力,健全熱線、信訪、網絡、微信等多種舉報渠道,確保監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另一方面是聯合多個部門組成督查暗訪組,深入單位、社區及餐飲服務場所,對節日期間是否存在公款買送月餅節禮,違規公款吃喝、公款旅遊、公車私用等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發現一個曝光一個,懲處一個教育一片,形成強大震懾態勢,達致“伸手必被捉”的境界,為廉潔過節提供紀律保障。

第三是要嚴肅懲處,建立不能腐的機制,防止翻新反彈。“節日腐敗”具有堅強的“死灰復燃”的韌勁,一遇“燈紅酒綠”時,便“隱形變異”,身披“隱形衣”、鑽入“青紗帳”,樹死根尚存,可謂手段隱蔽,花樣層出不窮。抓其“七寸”就是要健全責任體系,加強“節日腐敗”體制機制建設,依靠健全完備管用的法規制度約束黨員幹部的言行,讓權力鑽進制度的籠子不再隨意任性。依靠健全完備管用的法規制度落實好主體責任,抓住“關鍵節點”、盯住“關鍵少數”、把住“易發環節和部位”,提前介入、抓早抓小,做到未雨綢繆,讓投機鑽營者無洞可鑽,讓“腐敗之根”無土著床,實現預防懲治“節日腐敗”常態化、長久化、長效化。

紀律就是鐵,規矩就是剛,誰碰誰受傷。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反腐敗、剎四風也永遠沒有休止符。在當下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在節日的檔口,我們廣大的黨員領導幹部,更要樹牢“防腐”意識,把好自己的“前門後院”,繃緊廉潔自律的琴絃,把自己時刻置身於“陽光”之下,帶頭讓節日迴歸本質,不給“節日腐敗”留“後門”。(朱菡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