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爲劉邦長孫,爲何不能繼承皇位?

執而不惑


漢初三權治天下,一是劉氏皇室,二是呂氏外戚,三是功臣派。而劉襄在“諸呂之亂”後不能繼位為帝,因為功臣派竊取了勝利的果實。

劉邦駕崩,呂后當權,繼續維持三權平衡。但呂后死後,長久蟄伏的功臣派則是伺機而動,被沉重打壓的劉氏則是奮起反抗。


呂后死前,命呂祿統北軍,呂產領南軍,也就是呂家人把控軍權,另再扶立劉盈之子劉弘為少帝。新呂氏外戚徹底把控朝政!

但劉襄興兵了……

劉襄起兵,目的是誅呂奪位當皇帝,這麼問題就來了,劉襄一旦成功,陳平周勃灌嬰等功臣派就被動了,之後利益的分割就受制了。

所以,要麼選擇武力掌控先機,要麼選擇宮廷政變。功臣派選擇了後者!

第一,讓灌嬰反兵,囤坐據守在滎陽,阻礙劉襄進京;

第二,謀奪呂祿的北軍軍權,讓朱虛侯劉章輔助周勃奪呂產的南軍軍權。

由此,發動宮廷政變,誅殺呂產呂祿等呂家之人以及反抗者,掌控整個皇宮,以及整個長安城。


灌嬰囤兵,劉襄在幹什麼?他也囤兵,但早前已經找了自己的代言人琅邪王劉澤進京,且進京是由劉澤主動提出來的,否則他沒有自由權。原來,劉襄起兵前,欺騙劉澤來齊地,趁機囚禁。通過勸誘,劉澤才脫身!

在外有劉襄,在內是功臣派,劉恆在划水打醬油,沒有人注意到他。既然成功政變了,下一步便是擁立少帝劉弘登基。但是功臣派召開了一個會議,藉此選舉新皇。

少帝劉弘自然而然被殺,為防止事後翻賬,所有事關呂氏的一切人都被殺,斬草要除根,否則春風吹又生。且,下任皇帝跟呂氏無牽連關係。

為保障高祖的合法地位,皇位候選人有:1.長子代王劉恆;2.淮南王劉長;3.皇長孫劉襄。特別說明,到諸呂之亂後,高祖劉邦的兒子就只有劉恆、劉長在世。劉如意、趙王劉友和梁王劉恢被呂雉所殺,劉肥、劉建去世。

由於劉長由呂后撫養長大,且這人頭腦簡單。所以被踢出!而劉襄是在諸呂之亂中表現赫赫功勞,但若立劉襄為帝,功臣派的宮廷政變作何解釋?不怕事後清賬嗎?不違背政變前的初衷嗎?


所以,功臣派壓根不立劉襄為帝,而是立勢小外表仁弱的劉恆為帝,繼續執行原計劃,竊取“諸呂之亂”的果實。

之前功臣派掌控先機,不就想利益最大化嗎?

劉恆在確定自己為帝后,連夜進宮加強自己的勢力,再發一份詔書,安穩各方。詔書如下:


藉助詔書,一錘子定性,坐實平“諸呂之亂”的合法性,且平亂的最大功勞是功臣派,劉襄呢?在宗室行列。

若劉襄為帝,誰的功勞最大?是劉襄,功臣派呢?


非常茴香豆


沒錯,劉襄之所以沒能被立為皇帝,就是因為他太適合當皇帝了!



《史記》說漢高祖劉邦“好酒及色”,的確,在劉邦與呂雉結婚之前,他就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齊王劉肥,劉襄作為劉肥的長子,於公元前189年繼承了齊王之位,此時正是呂后掌權的時期。



劉襄與呂后是有仇的——漢惠帝劉盈性格和善,他曾經在宮中舉辦了一次家宴,讓自己的哥哥劉肥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劉肥覺得這既然是家宴,而自己又年長,便坐下了。但是呂后卻非常生氣,她端給劉肥兩杯酒,讓他給自己祝壽。孝順的劉盈見狀邊端起了敬一杯,要哥倆一起給太后敬酒,呂后隨即將兩杯酒打翻在地。此時劉肥清楚了——太后這是想要他的命啊!



於是劉肥不得不使用非常屈辱的辦法——他給自己的妹妹魯元公主一個郡作為“湯沐邑”,相當於割讓了一大塊國土出去。另外,他還尊妹妹為“太后”——相當於把他妹妹當娘來對待!呂后滿意了,把劉肥釋放回齊國,但劉肥沒多久就抑鬱身亡了。

公元前180年,呂后駕崩,劉襄的弟弟“朱虛侯(劉)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於是劉襄第一個起兵反對呂黨,隨後周勃、陳平等人才決心擁護劉氏。



諸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劉襄卻得罪了一個人,一個非常有話語權的人——劉邦的堂弟琅琊王劉澤!劉澤在劉襄欺騙之後最終在勝利之日抵達都城,在選定新帝的問題上他先表態:“大臣議欲立齊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又親高帝子,於今見在,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可以說,別的都是藉口,最後一句“大臣安”才是重點。如果與自己有過節而且精明幹練,深的人心的孫子劉襄當了皇帝,自己有好果子吃嗎?



劉澤是這麼想的,其他所有的大臣也是這麼想的,因為他們都想立一個自己能控制的,不影響自己前途的弱勢皇帝。而雄才大略的劉襄,是他們的絆腳石,甚至可能是他們無量前途的終結者!

在這種情況下,“弱勢”皇子代王劉恆被選定。而劉恆登基當天,大臣們就發現自己的算盤打錯了——代王比齊王更強勢!


國史通論


公元前180年,獨攬大權的呂后去世,漢高祖的庶長孫齊王劉襄起兵,一方面是為配合長安功臣集團蕩平諸呂,一方面也是為自己爭奪帝位,但是最終劉襄卻沒能繼承皇位,皇冠反而花落相對被動的代王劉恆頭上。

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劉襄被委託的代理人坑了一把。

塵埃落定之後,齊王劉襄委派琅琊王劉澤(漢高祖劉邦族弟,一作劉邦遠房堂兄弟)前往長安說服眾臣立自己為帝,但劉澤到了長安之後,卻說出了這麼一番話:劉襄的舅舅駟鈞不是善類,如果擁立劉襄,呂氏當國之事又將重演。誅滅諸呂的長安功臣集團正中下懷,最終擁立漢高祖第四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委託的代理人坑了委託人一把,原因是什麼呢?原來劉襄在起兵時,曾經設計挾持劉澤,奪取琅琊國的軍隊(劉襄派使者到齊國之東琅邪國——都城東武,今山東省諸城市,說呂氏發動變亂,請琅邪王劉澤赴齊都臨淄面商大事,劉澤趕往臨淄卻被齊王軟禁),劉澤懷恨在心,所以來了這麼一出。後來劉澤因平亂有功,改封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帝對他的酬勞。

第二,長安功臣集團想扶持一個相對弱勢的皇帝。

漢初封王,山東大部分地區封給了齊王劉肥,現在為其子劉襄統轄,勢力非常大,另外,劉襄表面上給人的感覺比較英武,事實上他的舉動雖然符合清除諸呂的政治正確,但也表現出很強的政治野心。

反之,代王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以孝順、謙恭著稱,在長安功臣集團看來,選擇劉恆對自己有利。劉澤雖然是出於私心黑劉襄,但是他提出的劉襄母族勢力過大對於有著呂后專權前車之鑑的功臣集團來說,也是必須要警惕的。

(漢文帝劉恆劇照)

(母親生病,漢文帝親嘗湯藥)

由於上述兩個主要原因,漢高祖的長孫齊王劉襄與皇位失之交臂,後來鬱鬱而終。

(朱虛侯劉章劇照)

這裡還有一個花絮,劉襄的二弟朱虛侯劉章在誅滅諸呂的過場中一馬當先親斬丞相呂產立了大功,後被漢文帝加封采邑二千戶,賞黃金千斤。公元前178年,劉章又被論功行賞封為城陽王。這件事和劉襄沒當成皇帝也有關係,當初因為劉章在誅滅諸呂功勞甚大,漢文帝一度許諾封劉章為趙王,但後來漢文帝從其他地方得知,劉章當時意在擁立兄長齊王劉襄即帝位,心中比較不爽,所以只封他為城陽王。

文氣的代王劉恆當上來了皇帝,但是,後續事態的發展與長安功臣集團原先的設想並不完全一致。

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最終戰勝呂氏,是因為他們從呂氏手中騙取了南北軍的控制權,如果不掌握長安的軍隊,此次行動根本不可能成功。

(《周勃奪北軍》上海雕刻廠雕刻作品原稿)

漢文帝劉恆對此當然十分清楚,所以進入長安的當天晚上就入駐未央宮,連夜任命心腹代國中尉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兩宮衛隊南北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巡視殿中(“拜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代國帶來的親信迅疾直接控制了長安的局勢,此時的長安功臣集團對文帝只能俯首聽命了。

(太史公評論周勃:絳侯周勃始為布衣時,鄙樸人也,才能不過凡庸。及從高祖定天下,在將相位,諸呂欲作亂,勃匡國家難,復之乎正。雖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誅滅諸呂的長安功臣集團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絳(今山西省運城市絳縣)侯周勃,由於立了頭功,文帝任命他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並賜金五千斤,邑萬戶。但不久周勃因為被人提醒富貴尊榮之中藏有禍端,所以主動辭去丞相職務,而文帝亦欣然允許。第二年丞相陳平去世,文帝重新任命周勃為丞相,但不久又免去其職務,讓他帶頭“之國(去封地)”去了。周勃之國後仍戰戰兢兢,甚至有些心理不正常,史載:

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

他如此一驚一乍還嚴陣以待漢朝官員,導致有人上書“告勃欲反”,使得周勃被廷尉逮捕下獄,幾乎丟了性命。周勃後來的這些遭遇表明,文帝對長安功臣侯勢力是有所提防,也頗有對付他們的收放自如的手段。

從選擇相對弱勢的皇帝角度,長安功臣集團也可以算是走了眼,當然,文帝為人總的來說還是寬仁厚道的,如果他們選擇了齊王劉襄或者淮南王劉長,後續的走向到底怎樣,也實在不好說。


談古論金


劉襄是劉肥的長子,劉邦的長孫。而且在呂后去世後,剷除諸呂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勞。按理說,他是最應該被立為皇帝的,為什麼大臣們不立他呢?

咱們先來看看劉襄在剷除諸呂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劉襄)

呂后去世前,讓呂祿擔任上將軍,讓呂產擔任相國,並讓他們牢牢掌控住兵權。當時的皇帝是劉盈的兒子後少帝劉弘,朝政大權掌控在諸呂手裡。不過,朝中還有陳平、周勃等一幫劉邦的老臣也有權力,而且他們對諸呂非常不滿,因此,諸呂就商量著準備造反。所謂造反,也就是要剷除陳平、周勃等人,讓諸呂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廢掉劉弘,自己當皇帝。

這件事商量一陣後,又不敢貿然行動。不過,這件事讓呂祿的女兒知道了。呂祿的女兒是劉章的妻子,於是回去把這件事告訴了劉章。

劉章是劉肥的次子,被封為朱虛侯,住在長安。除此外,劉肥還有個第三子東牟侯劉興居也住在長安。只有齊王劉襄住在他的封地上。於是劉章寫信給劉襄說,讓他起兵討伐諸呂,自己和劉興居作為內應。

劉襄準備討伐的時候,想去聯合琅琊王劉澤。但是劉襄又不是真正想聯合劉澤,而是有點想吞併劉澤的味道。他給劉澤寫信,讓劉澤來商量,並且還說劉澤是老資格,最好讓劉澤來當首領。劉澤當然就去了。去了以後,劉襄就把劉澤給控制了起來。

(西漢前期封國)

劉襄為什麼想吞併劉澤呢?原來劉澤本來是侯,因為娶了呂后妹妹的女兒(也就是樊噲的女兒)為妻,因此呂后就把劉襄的土地割了一個郡給劉澤,同時封劉澤為王。劉襄土地被割,心裡不服氣,所以才想控制劉澤。

劉襄控制了劉澤後,把劉澤的軍隊也一併掌控起來,起兵往長安進發。諸呂派灌嬰去迎戰劉襄。灌嬰走到滎陽,就不走了。本來他就不願意幫助諸呂打劉氏子孫,所以就屯兵在滎陽,準備和劉襄講和。

這時候,長安城裡陳平、周勃等人已經把諸呂拿下。陳平、周勃不但拿下諸呂,還因為後少帝劉弘是諸呂立的,以他不是劉盈親兒子為由,把他給廢殺了。廢殺以後,就需要新立皇帝。

這時候,被控制起來的劉澤就對劉襄說,你的功勞最大,又是高祖的長孫,理應當皇帝。我的資格比較老,朝中大臣還是比較聽我的話。乾脆你讓我到長安去,勸大家立你為帝吧。

(周勃)

劉襄聽劉澤這麼一說,激動了,不假思索就把劉澤給放了。劉澤到長安後,大臣們正在商量立劉襄為皇帝的事。劉澤不但不幫劉襄,反而勸大臣們說,劉襄的舅舅駟鈞現在是齊國的宰相,他又是一個殘暴的人。如果立劉襄為皇帝,將來駟鈞一定會干政。他一干政,諸呂作亂的悲劇又會重演。於是大臣們便把代王劉恆接到長安當皇帝,他就是漢文帝。

我仔細查了查歷史書,歷史書上關於駟鈞的資料很少。劉澤說他殘暴,但是史書上並沒有他殘暴的任何事例記載。這說明,很可能劉澤是誣告。但問題是,不管是不是誣告,陳平、周勃等人為什麼不做一番調查才下結論呢?因此,我認為,陳平、周勃很可能根本不想立劉襄為帝。

為什麼不想立劉襄為帝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劉襄作為齊王,勢力非常強大,長安城中還有劉章、劉興居兩個侯。要是陳平、周勃立劉襄為帝后,劉襄一定只會用他在齊國的舊臣駟鈞、祝午、魏勃等人,絕對不會用陳平、周勃。而代王劉恆沒什麼實力,同時為人又比較謙虛低調。因此,為自己將來的前途作想,陳平、周勃也就順水推舟,不再考慮劉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先說結論劉邦的孫子齊王劉襄之所以不能繼承皇位,就是因為他這個人太厲害了,一般皇帝厲害了,大臣們就要受氣。所以,手握重權的大臣不想讓劉襄當皇帝。這是他不能繼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們說下,劉襄是怎麼個厲害法,大臣又是如何懼怕他,以及他是如何和皇帝的繼承人擦肩而過的?

在呂后執政的期間,劉邦的子孫被呂后打壓的沒有一點脾氣。劉邦的八個兒子在呂后死之前,更是死了六個,剩下的兩個,一個是代王劉恆,另一個是被呂后養大的,劉邦的私生子劉長。

這兩個人,在當時都比較老實,對呂后尊敬有加,也絕不干涉朝中的任何事情。這也就是呂后沒有動他們兩人的原因。同時這也意味著,劉邦兒子這一輩的人,基本上就算完蛋了。

再看劉邦孫子這邊,尤其是劉邦的長子劉肥的兒子,劉襄、劉章和劉興居這三兄弟,他們是比較有種的,繼承了劉邦的血性,他們對呂家想霸佔他們劉家的江山很是不滿。

當時,劉襄在齊地當齊王,他繼承了老爹劉肥的王位。劉章被呂后調到宮中去任官職去了,說白了,劉璋的身份和去都城做人質差不多少,不過,劉璋很會辦事,甚得呂后的歡心,他也被呂后重用了。

在呂后活著的時候,劉襄,劉璋因為懼怕呂后,他們是不敢亂來的,但是,他們已經商議好了,一旦呂后死了,那他們就會起兵,殺到都城剿滅姓呂的。

這件事他們也很容易辦到,畢竟劉璋在都城,可以作為劉襄的內應,一旦都城裡發生了什麼事情,他都可以很及時的告訴哥哥劉襄。

還有一個就是,劉邦死之前曾經和大臣們有一個白馬盟約,非劉氏不能稱王,這個是很深的人心的。

這些大臣在當時也是因為懼怕呂后的淫威,所以在呂后活著的時候,他們不敢反抗他,但是,一旦呂后死掉,就不好說了。

到了呂后真的死了,劉璋火速的把這件事傳遞給了劉襄,劉襄在齊地拉了一支隊伍,以剿滅亂臣賊子為由殺向了都城長安。

呂后臨死之前,把自己的侄子呂碌、呂產叫了過來,並且三番五次的叮囑他們,我死了之後,你們不要來給我弔唁。一定緊緊的抓住手中的軍權,一旦你們失去了軍權,整個呂家就要被滅族了。

當時,呂產和呂碌掌管著護衛都城安全的南北兩軍。

齊地的劉襄起兵的消息傳到了都城,呂產和呂碌要應對了,因為呂后死前叮囑過他們不能離開自己的軍隊,所以,這時候他們找來了開國功臣灌嬰帶著大軍外出去阻擊劉襄了。

此刻,另一夥功臣派宰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兩人也在一起商議,看看如何剿滅諸呂,還江山於劉氏。

但是,這時候陳平和周勃根本不知道灌嬰是呂氏一派的人,還是劉氏一派的。

反正,灌嬰帶了人馬就出發了,等灌嬰到了軍事重地滎陽之後,他就不走了,把軍隊駐紮在了這裡,然後,灌嬰派人聯繫齊王劉襄,你趕緊來,我們合軍一處,到都城裡去把姓呂的給滅了。

劉襄得到灌嬰的幫助,甚是高興真是天助我也,看來這次起義,肯定是可以成功的。於是,他們火速向長安趕來。

雖說劉襄他們的速度比較快,但是,都城裡陳平,周勃的速度更快。

陳平想通過酈商的兒子,去勸說呂碌放棄北軍的領導權。因為酈商的兒子了呂碌的關係比較好,再加上呂碌這個比較單純,很相信朋友不會出賣他,在聽了朋友的建議之後,呂碌開始搖擺不定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陳平又派了劉璋去幹掉呂產。此刻的呂產正帶著幾十人去挾持小皇帝呢,恰好碰到了劉璋,因為劉璋帶的人多,有備而來,就把呂產給殺了。

呂碌考慮來考慮去決定交出軍權,最後南北軍的調度權跑到了太尉周勃的手中,周勃帶著這些人,把姓呂的全部給抓了起來,殺了頭。

這時候劉襄和灌嬰還在趕往長安的路上,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諸呂已經誅滅了。肯定不能讓劉襄來長安了,萬一他真的來了,那麼這個皇帝的寶座肯定就是他的了。

陳平想了一個辦法,阻止劉襄前進的步伐,他讓劉璋去告訴大哥劉襄,諸呂已經被滅了,你們就回去吧。

沒想到就是這一句話,劉襄竟然真的回去了。

這時候在朝中掌握重權的宰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開始考慮選誰為皇帝了。

按照和劉邦血液關係的遠近,以及剿滅諸呂功勞的大小,這個皇帝的接班人,似乎是在劉邦的孫子劉襄以及劉璋等人中選,似乎更加合適。

但是,這兄弟二人,一個比一個猛,若是他們當上了皇帝,遭殃的肯定是大臣,所以,這兩個人就被排除了。

劉邦不是還有兩個兒子嘛,一個代王劉恆,一個劉長。

劉長肯定是不能選的,因為他是呂后養大的,和呂后多多少少是會有點感情的,而這幫功臣正是殺害呂后的兇手。劉長當皇帝對功臣不利。

退而求其次,代王劉恆這個人看上去比較老實,容易控制,那就選他為皇帝吧,就這樣劉恆被選舉為了大漢的皇帝,他就是漢文帝劉恆。


史學達人


齊王劉襄雖然起兵,卻並未參與剷除諸呂的戰鬥。而劉邦長孫的身份也不是繼承大統的必要條件,畢竟他爹劉肥當初位列長子都沒戲。此外劉襄自作聰明的舉動,以及處於反思外戚干政的風口,都決定了他與皇位無緣。而且他起兵也不全出於公心,除了想上位,很大程度還和呂雉的恩怨有關。

呂雉對諸侯中實力最強的齊國一直忌憚和防範。先是想弄死老齊王劉肥,劉肥以地換命,拿城陽郡給魯元公主做了湯沐邑才免遭毒手。劉襄繼位後呂雉又進一步分割齊國,把濟南郡封給了侄子呂臺,琅邪郡封給了劉澤。有了這個前提,劉襄出兵便想摟草打兔子,趁機收回故地。他以自己年輕為由,誆騙琅琊王劉澤來齊共商大計,而後將其扣留並收編了他的軍隊。恍然大悟的劉澤反過來又騙劉襄,說不如放他去長安,好在劉襄稱帝的問題上幫忙。劉襄送走劉澤,算是印證了太年輕的話,也為將來的繼位阻力埋下伏筆。劉襄大軍也並未進關,走到滎陽時與前來狙擊的大將軍灌嬰達成協議,開始靜觀長安之變。等待的檔口,劉襄又拿下了濟南郡。

剿滅諸呂出力最多的是劉襄的弟弟朱虛侯劉章。劉章為人生猛,雖為上將軍呂祿的女婿卻並不心向呂氏,甚至連呂雉的賬都不買,曾以耕田歌譏諷,還當著她的面殺過一個呂氏子弟,在朝中頗有影響。通知劉襄發兵的也是劉章,這一方面是維護劉氏江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想在變革中順勢推哥哥上位。剿滅諸呂的過程有驚無險,諸呂威風仰仗呂雉,呂雉一死也就沒了權力保障,劉氏舊臣紛紛倒戈。先是太尉周勃用計拿了呂祿的兵權,之後劉章殺相國呂產打響第一槍,諸呂也隨之覆滅。接下來就是討論皇帝人選問題。

劉襄當時算個大熱門,畢竟他是第一個豎起反呂大旗的,雖說沒入關,但大兵壓境對呂氏構成了威脅,也給長安帶來了信心。而齊國立國較早以及嫡長孫的資歷和血統優勢自然也被擺上檯面。然而表決時琅琊王劉澤堅決反對,理由是劉襄的母舅駟鈞惡戾,有可能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轍。劉澤跟劉邦是一輩人,資格老說話也有分量,又抓住了痛點和熱點,令人無法辯駁——淮南王劉長也以同樣理由被拒即為佐證。當然這裡面也不排除劉澤有報一箭之仇的意思。最後眾人將目標一致鎖定仁孝寬厚且孃家靠譜的代王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路衛兵


根本原因還是齊王劉襄自己資格不夠,德行有虧。

呂后去世以後,劉氏宗族和周勃等重臣一拍即合地剷除諸呂。剷除了諸呂之後誰來做皇帝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新皇帝要承擔漢祚能否順利延續下去的問題。後少帝被廢,是否再從惠帝的兒子裡挑選?一是因為惠帝的兒子都年幼難堪重任,二則如果選惠帝的兒子,惠帝生母的呂后家族就不能完全脫去關係。

如果否定從惠帝系再立新皇帝,再往上梳理,就要從高帝劉邦的血脈裡再找新皇帝。按宗法制,肯定是兒子繼承。嫡長子惠帝劉盈死了,但劉邦還有兒子,既然有兒子,怎麼會就先輪到劉襄這個孫子輩?何況劉襄的父親劉肥是高祖劉邦的私生子。就從這些情況來說,劉襄就沒有繼位的資格。

要說齊王劉襄及他的弟弟劉章等在剷除諸呂的過程中有功,因此就要取得帝位,在當時的情況是不可能的。劉氏宗族很多人都為剷除諸呂出了力,這是為了報復呂氏一族對劉氏宗族的作威作福。那麼是不是和劉襄一樣出了力的都可以要求取得皇位?

再說,立誰為帝,嚴格說是按宗法制,大臣推舉的不符合宗法制,但在當時情況下,周勃、陳平等功臣確實有擁立皇帝的能力。代王劉恆的母親薄姬不管怎麼說是有劉邦有名份的嬪妃,劉恆是劉邦有名份的兒子。有這個兒子在,當然輪不到劉襄這樣私生子生出來的孫子。還有就是劉恆被認為忠厚老實,他的生母薄太后也被認為是善良厚道的人,並且沒有什麼太大的外家勢力,就避免了再生呂氏之禍的可能。而齊王劉襄的舅舅駟多則為人兇殘暴戾。


沅汰


原本劉襄、劉章、劉興居的計劃是,兩個弟弟做內應,大哥殺進長安。

如果一切按計劃行事,按國治以序,惠帝諸子被宣佈非親以後,劉肥是老大,劉襄繼承劉肥的權利,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按國亂以功,劉襄也是頭功。甚至就是論輩分,劉襄都可以把自己過繼給惠帝。更重要的是,劉襄率軍入京,其他人連說不的資格都沒有了。

劉襄剛起兵,呂氏集團派灌嬰去鎮壓,灌嬰到了滎陽卻和周勃合謀,和劉襄結盟,說:你要討伐呂氏,我們也要討伐呂氏。這對劉襄來說好像是好事,但灌嬰已經是友軍了,他總不能突破灌嬰繼續進軍吧,只能回去打先前齊國割給呂家的濟南郡。這樣劉襄就不能按原計劃率軍進京了。

然後就是被劉襄騙取軍隊劫持的琅琊王劉澤以幫劉襄爭位的藉口入京公報私仇了:要是滅了呂氏再弄個駟氏出來,那可不就白忙活了?

如答主張生全所說,駟鈞是惡人嗎?多惡?完全無考啊。

大臣議欲立齊王,皆曰:“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高帝子,於今見在,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於是大臣乃謀迎代王,而遣章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

代王劉恆得立為漢文帝以後,劉襄的親弟弟劉章被作為使者去叫劉襄罷兵,劉襄已經失去起兵的理由,無話可說,他總不能明說“我不服,我要進京當皇帝”吧。文帝雖然把先前齊國割給呂家的地盤都還給了齊國,但也刻意淡化劉襄兄弟的功勞:

制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

模糊地把劉襄兄弟列在了“宗室”裡。

前呂產自置為相國,呂祿為上將軍,擅遣將軍灌嬰將兵擊齊,欲代劉氏。嬰留滎陽,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呂產欲為不善,丞相平與太尉勃等謀奪產等軍。朱虛侯章首先捕斬產。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節承詔入北軍。典客揭奪呂祿印。其益封太尉勃邑萬戶,賜金五千斤。丞相平、將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朱虛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戶,金千斤。封典客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

劉章的功勞還是要說的,齊王劉襄是誰啊,不認識。

劉興居也很有意思,明知大哥落空了還自告奮勇去清宮處理後少帝,不知道是不是想拍馬屁。結果呢,有你什麼事?

文帝還因為劉章、劉興居支持劉襄而不支持自己,沒有按約定封他們為趙王、梁王,而是封城陽王、濟北王。劉章、劉興居要是放著大哥不支持去支持四叔那才叫有問題吧?

沒幾年劉襄、劉章、劉興居就都領盒飯了,劉興居是造反被殺的,至於大哥二哥,史書沒說他們是非正常死亡的,也許是鬱悶死的吧?

劉襄子劉則死得快,劉襄一脈沒有可考的後人了,劉章一脈倒是出了個皇帝劉盆子,然而……


代牧益州閻文平


漢高祖劉邦死後,其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漢惠帝的母親則是大名鼎鼎的呂后。

劉邦在晚年曾經想要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因此遭到了呂后的怨恨,於是誅殺了這對母子,並令人將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雙眼、割去舌頭,將其燻啞戳聾,做成了人彘(人為豬形)置於廁中,並請來了惠帝劉盈觀看。



劉盈看到後十分驚恐,連連說這不是人能做出來的行為,他不相信自己的母親是這樣子的人,但卻不得不相信。因此大病一場,從此不理朝政,呂后得以掌控朝政。

劉盈因為這件事情沒過幾年就抑鬱而終,呂后接連扶立了兩個漢惠帝的幼子為皇帝,是為前少帝、後少帝,自己則臨朝聽政,大權獨攬。



呂后掌權時期不斷培植呂氏集團的實力,甚至打破了劉邦立下的非劉姓不封王的制度。呂后死前曾經叮囑呂氏的子侄,呂氏掌權大臣和宗室都是十分不滿,在她死後一定要掌握好兵權。

呂后死後不久,大臣與宗室就開始發難,齊王劉襄於外起兵,陳平、周勃於內響應,最終誅殺了諸呂,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可是問題也就來了,皇帝怎麼辦。當時的皇帝是呂后扶持的後少帝,是肯定不能讓他繼續在位的,於是就要重新選一個皇帝。

————————————————————————————

齊王劉襄怎麼看來都是一個好的人選,他是劉邦長子劉肥的長子,即劉邦的長孫,繼位順理成章,可是他不能繼位,其原因有三。

其一,劉襄太能幹了,也太強勢了,在長安城裡立天子的是誅滅諸呂的功臣們,如果繼位的是一個強勢皇帝,各位功高蓋主的功臣該如此自處,恐怕劉襄不會讓他們繼續掌控權力吧。

其二,劉襄倚重自己的舅舅駟鈞,而駟鈞為人兇殘暴戾,大臣們擔心劉襄繼位後,外戚繼續掌權,再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面。

其三,劉襄出兵前詐騙了琅琊王劉澤,奪取了他的兵權。劉澤感到受騙,就向劉襄自告奮勇說要去京城議事,幫助劉襄奪取皇位。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劉澤進京之後一直阻攔大臣們想要立劉襄為帝。

最終代王劉恆被擁立為帝,是為漢文帝。



立漢文帝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和齊王劉襄的一樣,只是漢文帝的自身條件與齊王劉襄正好相反。

漢文帝仁孝,大臣們認為他比較弱勢。且漢文帝的母親薄氏為人忠厚,不會造成外戚專權的情況。

漢文帝又是剩餘的劉邦的兒子中的長子,繼位順理成章。

眾緣和合,齊王劉襄這個長孫沒有繼位,漢文帝劉恆這個“長子”繼位了,並開創“文景之治”,為漢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林杭之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先說個不重要的原因,劉襄他爹劉肥是劉邦的兒子,但是這個劉肥的娘卻連一個名號都沒有,在劉邦和呂后結婚之前,劉邦情婦就已經生下劉肥了。所以劉肥這一脈,雖然在劉氏諸王中有最強實力,雖然是庶長子,但是他的地位和私生子的沒區別。

而且,當時劉邦的兒子都還有許多,論資排輩當皇帝,輪不到劉襄。論功勞當皇帝的話,劉氏用族裡劉襄確實功勞最大,但是哪個打工的希望自己的上司太強勢呢?

陳平周勃等人保扶劉家這不假,但是他們也希望繼位的皇帝能好控制,好應付,自己也能有好日子過。

而劉襄恰恰不行。

這個人太強勢了,劉襄是很有野心的人,呂后當政時,齊國的濟南郡被割給呂家,琅琊郡被割給劉澤。劉襄對此一直是懷恨在心。

呂后一死,劉襄的弟弟劉章暗召劉襄入關滅諸呂,奪帝位。劉襄立刻殺齊相召平,軟禁琅琊王,攻滅呂國,收回濟南郡,帶兵準備入關。

幸虧被灌嬰擋在了半路,要不然關中肯定又是一片狼藉。

滅諸呂后,大臣們商量應該讓誰當皇帝,有人說劉襄。但是周勃,陳平等人堅決不同意。藉口說劉襄舅父勢力太大,恐怕外戚再次專權。

實際上是劉襄如此有實力,有野心的藩王一但稱帝,周勃,陳平,灌嬰等人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原因有幾個。

第一,劉襄原本打算直入關中滅諸呂,沒想到半路上被灌嬰二十萬人擋住了,導致自己的主動權丟失,當不當皇帝原來是自己決定的,現在成別人決定了。劉襄就算稱帝,也肯定對次懷恨在心。

第二,周勃等人勢大,周勃,陳平等人乃開國元勳。其地位,聲望,在劉襄時代已經成為絕無僅有的存在了。這非常不利於新皇登基後的統治。還有,諸呂掌握長安,卻被周勃等人輕鬆滅掉。無論接下來當皇帝的是誰,肯定不會放心有這樣的存在繼續留在世間。

周勃等人很清楚自己的位置,知道如果讓這樣強勢的人當皇帝,安生日子有沒有先不說,搞不好命都得丟掉。所以思來想去,他們挑了一個默默無聞,感覺很好欺負的人當皇帝,劉恆。

沒想到劉恆對於他們,才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