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执而不惑


汉初三权治天下,一是刘氏皇室,二是吕氏外戚,三是功臣派。而刘襄在“诸吕之乱”后不能继位为帝,因为功臣派窃取了胜利的果实。

刘邦驾崩,吕后当权,继续维持三权平衡。但吕后死后,长久蛰伏的功臣派则是伺机而动,被沉重打压的刘氏则是奋起反抗。


吕后死前,命吕禄统北军,吕产领南军,也就是吕家人把控军权,另再扶立刘盈之子刘弘为少帝。新吕氏外戚彻底把控朝政!

但刘襄兴兵了……

刘襄起兵,目的是诛吕夺位当皇帝,这么问题就来了,刘襄一旦成功,陈平周勃灌婴等功臣派就被动了,之后利益的分割就受制了。

所以,要么选择武力掌控先机,要么选择宫廷政变。功臣派选择了后者!

第一,让灌婴反兵,囤坐据守在荥阳,阻碍刘襄进京;

第二,谋夺吕禄的北军军权,让朱虚侯刘章辅助周勃夺吕产的南军军权。

由此,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吕产吕禄等吕家之人以及反抗者,掌控整个皇宫,以及整个长安城。


灌婴囤兵,刘襄在干什么?他也囤兵,但早前已经找了自己的代言人琅邪王刘泽进京,且进京是由刘泽主动提出来的,否则他没有自由权。原来,刘襄起兵前,欺骗刘泽来齐地,趁机囚禁。通过劝诱,刘泽才脱身!

在外有刘襄,在内是功臣派,刘恒在划水打酱油,没有人注意到他。既然成功政变了,下一步便是拥立少帝刘弘登基。但是功臣派召开了一个会议,借此选举新皇。

少帝刘弘自然而然被杀,为防止事后翻账,所有事关吕氏的一切人都被杀,斩草要除根,否则春风吹又生。且,下任皇帝跟吕氏无牵连关系。

为保障高祖的合法地位,皇位候选人有:1.长子代王刘恒;2.淮南王刘长;3.皇长孙刘襄。特别说明,到诸吕之乱后,高祖刘邦的儿子就只有刘恒、刘长在世。刘如意、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被吕雉所杀,刘肥、刘建去世。

由于刘长由吕后抚养长大,且这人头脑简单。所以被踢出!而刘襄是在诸吕之乱中表现赫赫功劳,但若立刘襄为帝,功臣派的宫廷政变作何解释?不怕事后清账吗?不违背政变前的初衷吗?


所以,功臣派压根不立刘襄为帝,而是立势小外表仁弱的刘恒为帝,继续执行原计划,窃取“诸吕之乱”的果实。

之前功臣派掌控先机,不就想利益最大化吗?

刘恒在确定自己为帝后,连夜进宫加强自己的势力,再发一份诏书,安稳各方。诏书如下:


借助诏书,一锤子定性,坐实平“诸吕之乱”的合法性,且平乱的最大功劳是功臣派,刘襄呢?在宗室行列。

若刘襄为帝,谁的功劳最大?是刘襄,功臣派呢?


非常茴香豆


没错,刘襄之所以没能被立为皇帝,就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



《史记》说汉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的确,在刘邦与吕雉结婚之前,他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刘襄作为刘肥的长子,于公元前189年继承了齐王之位,此时正是吕后掌权的时期。



刘襄与吕后是有仇的——汉惠帝刘盈性格和善,他曾经在宫中举办了一次家宴,让自己的哥哥刘肥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刘肥觉得这既然是家宴,而自己又年长,便坐下了。但是吕后却非常生气,她端给刘肥两杯酒,让他给自己祝寿。孝顺的刘盈见状边端起了敬一杯,要哥俩一起给太后敬酒,吕后随即将两杯酒打翻在地。此时刘肥清楚了——太后这是想要他的命啊!



于是刘肥不得不使用非常屈辱的办法——他给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一个郡作为“汤沐邑”,相当于割让了一大块国土出去。另外,他还尊妹妹为“太后”——相当于把他妹妹当娘来对待!吕后满意了,把刘肥释放回齐国,但刘肥没多久就抑郁身亡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于是刘襄第一个起兵反对吕党,随后周勃、陈平等人才决心拥护刘氏。



诸吕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刘襄却得罪了一个人,一个非常有话语权的人——刘邦的堂弟琅琊王刘泽!刘泽在刘襄欺骗之后最终在胜利之日抵达都城,在选定新帝的问题上他先表态:“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可以说,别的都是借口,最后一句“大臣安”才是重点。如果与自己有过节而且精明干练,深的人心的孙子刘襄当了皇帝,自己有好果子吃吗?



刘泽是这么想的,其他所有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都想立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不影响自己前途的弱势皇帝。而雄才大略的刘襄,是他们的绊脚石,甚至可能是他们无量前途的终结者!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皇子代王刘恒被选定。而刘恒登基当天,大臣们就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代王比齐王更强势!


国史通论


公元前180年,独揽大权的吕后去世,汉高祖的庶长孙齐王刘襄起兵,一方面是为配合长安功臣集团荡平诸吕,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争夺帝位,但是最终刘襄却没能继承皇位,皇冠反而花落相对被动的代王刘恒头上。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刘襄被委托的代理人坑了一把。

尘埃落定之后,齐王刘襄委派琅琊王刘泽(汉高祖刘邦族弟,一作刘邦远房堂兄弟)前往长安说服众臣立自己为帝,但刘泽到了长安之后,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善类,如果拥立刘襄,吕氏当国之事又将重演。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正中下怀,最终拥立汉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委托的代理人坑了委托人一把,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刘襄在起兵时,曾经设计挟持刘泽,夺取琅琊国的军队(刘襄派使者到齐国之东琅邪国——都城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说吕氏发动变乱,请琅邪王刘泽赴齐都临淄面商大事,刘泽赶往临淄却被齐王软禁),刘泽怀恨在心,所以来了这么一出。后来刘泽因平乱有功,改封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帝对他的酬劳。

第二,长安功臣集团想扶持一个相对弱势的皇帝。

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现在为其子刘襄统辖,势力非常大,另外,刘襄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比较英武,事实上他的举动虽然符合清除诸吕的政治正确,但也表现出很强的政治野心。

反之,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以孝顺、谦恭著称,在长安功臣集团看来,选择刘恒对自己有利。刘泽虽然是出于私心黑刘襄,但是他提出的刘襄母族势力过大对于有着吕后专权前车之鉴的功臣集团来说,也是必须要警惕的。

(汉文帝刘恒剧照)

(母亲生病,汉文帝亲尝汤药)

由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汉高祖的长孙齐王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后来郁郁而终。

(朱虚侯刘章剧照)

这里还有一个花絮,刘襄的二弟朱虚侯刘章在诛灭诸吕的过场中一马当先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后被汉文帝加封采邑二千户,赏黄金千斤。公元前178年,刘章又被论功行赏封为城阳王。这件事和刘襄没当成皇帝也有关系,当初因为刘章在诛灭诸吕功劳甚大,汉文帝一度许诺封刘章为赵王,但后来汉文帝从其他地方得知,刘章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心中比较不爽,所以只封他为城阳王。

文气的代王刘恒当上来了皇帝,但是,后续事态的发展与长安功臣集团原先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

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吕氏,是因为他们从吕氏手中骗取了南北军的控制权,如果不掌握长安的军队,此次行动根本不可能成功。

(《周勃夺北军》上海雕刻厂雕刻作品原稿)

汉文帝刘恒对此当然十分清楚,所以进入长安的当天晚上就入驻未央宫,连夜任命心腹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代国带来的亲信迅疾直接控制了长安的局势,此时的长安功臣集团对文帝只能俯首听命了。

(太史公评论周勃: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诛灭诸吕的长安功臣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绛(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侯周勃,由于立了头功,文帝任命他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并赐金五千斤,邑万户。但不久周勃因为被人提醒富贵尊荣之中藏有祸端,所以主动辞去丞相职务,而文帝亦欣然允许。第二年丞相陈平去世,文帝重新任命周勃为丞相,但不久又免去其职务,让他带头“之国(去封地)”去了。周勃之国后仍战战兢兢,甚至有些心理不正常,史载:

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他如此一惊一乍还严阵以待汉朝官员,导致有人上书“告勃欲反”,使得周勃被廷尉逮捕下狱,几乎丢了性命。周勃后来的这些遭遇表明,文帝对长安功臣侯势力是有所提防,也颇有对付他们的收放自如的手段。

从选择相对弱势的皇帝角度,长安功臣集团也可以算是走了眼,当然,文帝为人总的来说还是宽仁厚道的,如果他们选择了齐王刘襄或者淮南王刘长,后续的走向到底怎样,也实在不好说。


谈古论金


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刘邦的长孙。而且在吕后去世后,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劳。按理说,他是最应该被立为皇帝的,为什么大臣们不立他呢?

咱们先来看看刘襄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刘襄)

吕后去世前,让吕禄担任上将军,让吕产担任相国,并让他们牢牢掌控住兵权。当时的皇帝是刘盈的儿子后少帝刘弘,朝政大权掌控在诸吕手里。不过,朝中还有陈平、周勃等一帮刘邦的老臣也有权力,而且他们对诸吕非常不满,因此,诸吕就商量着准备造反。所谓造反,也就是要铲除陈平、周勃等人,让诸吕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废掉刘弘,自己当皇帝。

这件事商量一阵后,又不敢贸然行动。不过,这件事让吕禄的女儿知道了。吕禄的女儿是刘章的妻子,于是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章。

刘章是刘肥的次子,被封为朱虚侯,住在长安。除此外,刘肥还有个第三子东牟侯刘兴居也住在长安。只有齐王刘襄住在他的封地上。于是刘章写信给刘襄说,让他起兵讨伐诸吕,自己和刘兴居作为内应。

刘襄准备讨伐的时候,想去联合琅琊王刘泽。但是刘襄又不是真正想联合刘泽,而是有点想吞并刘泽的味道。他给刘泽写信,让刘泽来商量,并且还说刘泽是老资格,最好让刘泽来当首领。刘泽当然就去了。去了以后,刘襄就把刘泽给控制了起来。

(西汉前期封国)

刘襄为什么想吞并刘泽呢?原来刘泽本来是侯,因为娶了吕后妹妹的女儿(也就是樊哙的女儿)为妻,因此吕后就把刘襄的土地割了一个郡给刘泽,同时封刘泽为王。刘襄土地被割,心里不服气,所以才想控制刘泽。

刘襄控制了刘泽后,把刘泽的军队也一并掌控起来,起兵往长安进发。诸吕派灌婴去迎战刘襄。灌婴走到荥阳,就不走了。本来他就不愿意帮助诸吕打刘氏子孙,所以就屯兵在荥阳,准备和刘襄讲和。

这时候,长安城里陈平、周勃等人已经把诸吕拿下。陈平、周勃不但拿下诸吕,还因为后少帝刘弘是诸吕立的,以他不是刘盈亲儿子为由,把他给废杀了。废杀以后,就需要新立皇帝。

这时候,被控制起来的刘泽就对刘襄说,你的功劳最大,又是高祖的长孙,理应当皇帝。我的资格比较老,朝中大臣还是比较听我的话。干脆你让我到长安去,劝大家立你为帝吧。

(周勃)

刘襄听刘泽这么一说,激动了,不假思索就把刘泽给放了。刘泽到长安后,大臣们正在商量立刘襄为皇帝的事。刘泽不但不帮刘襄,反而劝大臣们说,刘襄的舅舅驷钧现在是齐国的宰相,他又是一个残暴的人。如果立刘襄为皇帝,将来驷钧一定会干政。他一干政,诸吕作乱的悲剧又会重演。于是大臣们便把代王刘恒接到长安当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我仔细查了查历史书,历史书上关于驷钧的资料很少。刘泽说他残暴,但是史书上并没有他残暴的任何事例记载。这说明,很可能刘泽是诬告。但问题是,不管是不是诬告,陈平、周勃等人为什么不做一番调查才下结论呢?因此,我认为,陈平、周勃很可能根本不想立刘襄为帝。

为什么不想立刘襄为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襄作为齐王,势力非常强大,长安城中还有刘章、刘兴居两个侯。要是陈平、周勃立刘襄为帝后,刘襄一定只会用他在齐国的旧臣驷钧、祝午、魏勃等人,绝对不会用陈平、周勃。而代王刘恒没什么实力,同时为人又比较谦虚低调。因此,为自己将来的前途作想,陈平、周勃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考虑刘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先说结论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襄之所以不能继承皇位,就是因为他这个人太厉害了,一般皇帝厉害了,大臣们就要受气。所以,手握重权的大臣不想让刘襄当皇帝。这是他不能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说下,刘襄是怎么个厉害法,大臣又是如何惧怕他,以及他是如何和皇帝的继承人擦肩而过的?

在吕后执政的期间,刘邦的子孙被吕后打压的没有一点脾气。刘邦的八个儿子在吕后死之前,更是死了六个,剩下的两个,一个是代王刘恒,另一个是被吕后养大的,刘邦的私生子刘长。

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比较老实,对吕后尊敬有加,也绝不干涉朝中的任何事情。这也就是吕后没有动他们两人的原因。同时这也意味着,刘邦儿子这一辈的人,基本上就算完蛋了。

再看刘邦孙子这边,尤其是刘邦的长子刘肥的儿子,刘襄、刘章和刘兴居这三兄弟,他们是比较有种的,继承了刘邦的血性,他们对吕家想霸占他们刘家的江山很是不满。

当时,刘襄在齐地当齐王,他继承了老爹刘肥的王位。刘章被吕后调到宫中去任官职去了,说白了,刘璋的身份和去都城做人质差不多少,不过,刘璋很会办事,甚得吕后的欢心,他也被吕后重用了。

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刘襄,刘璋因为惧怕吕后,他们是不敢乱来的,但是,他们已经商议好了,一旦吕后死了,那他们就会起兵,杀到都城剿灭姓吕的。

这件事他们也很容易办到,毕竟刘璋在都城,可以作为刘襄的内应,一旦都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可以很及时的告诉哥哥刘襄。

还有一个就是,刘邦死之前曾经和大臣们有一个白马盟约,非刘氏不能称王,这个是很深的人心的。

这些大臣在当时也是因为惧怕吕后的淫威,所以在吕后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反抗他,但是,一旦吕后死掉,就不好说了。

到了吕后真的死了,刘璋火速的把这件事传递给了刘襄,刘襄在齐地拉了一支队伍,以剿灭乱臣贼子为由杀向了都城长安。

吕后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侄子吕碌、吕产叫了过来,并且三番五次的叮嘱他们,我死了之后,你们不要来给我吊唁。一定紧紧的抓住手中的军权,一旦你们失去了军权,整个吕家就要被灭族了。

当时,吕产和吕碌掌管着护卫都城安全的南北两军。

齐地的刘襄起兵的消息传到了都城,吕产和吕碌要应对了,因为吕后死前叮嘱过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军队,所以,这时候他们找来了开国功臣灌婴带着大军外出去阻击刘襄了。

此刻,另一伙功臣派宰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两人也在一起商议,看看如何剿灭诸吕,还江山于刘氏。

但是,这时候陈平和周勃根本不知道灌婴是吕氏一派的人,还是刘氏一派的。

反正,灌婴带了人马就出发了,等灌婴到了军事重地荥阳之后,他就不走了,把军队驻扎在了这里,然后,灌婴派人联系齐王刘襄,你赶紧来,我们合军一处,到都城里去把姓吕的给灭了。

刘襄得到灌婴的帮助,甚是高兴真是天助我也,看来这次起义,肯定是可以成功的。于是,他们火速向长安赶来。

虽说刘襄他们的速度比较快,但是,都城里陈平,周勃的速度更快。

陈平想通过郦商的儿子,去劝说吕碌放弃北军的领导权。因为郦商的儿子了吕碌的关系比较好,再加上吕碌这个比较单纯,很相信朋友不会出卖他,在听了朋友的建议之后,吕碌开始摇摆不定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平又派了刘璋去干掉吕产。此刻的吕产正带着几十人去挟持小皇帝呢,恰好碰到了刘璋,因为刘璋带的人多,有备而来,就把吕产给杀了。

吕碌考虑来考虑去决定交出军权,最后南北军的调度权跑到了太尉周勃的手中,周勃带着这些人,把姓吕的全部给抓了起来,杀了头。

这时候刘襄和灌婴还在赶往长安的路上,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诸吕已经诛灭了。肯定不能让刘襄来长安了,万一他真的来了,那么这个皇帝的宝座肯定就是他的了。

陈平想了一个办法,阻止刘襄前进的步伐,他让刘璋去告诉大哥刘襄,诸吕已经被灭了,你们就回去吧。

没想到就是这一句话,刘襄竟然真的回去了。

这时候在朝中掌握重权的宰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开始考虑选谁为皇帝了。

按照和刘邦血液关系的远近,以及剿灭诸吕功劳的大小,这个皇帝的接班人,似乎是在刘邦的孙子刘襄以及刘璋等人中选,似乎更加合适。

但是,这兄弟二人,一个比一个猛,若是他们当上了皇帝,遭殃的肯定是大臣,所以,这两个人就被排除了。

刘邦不是还有两个儿子嘛,一个代王刘恒,一个刘长。

刘长肯定是不能选的,因为他是吕后养大的,和吕后多多少少是会有点感情的,而这帮功臣正是杀害吕后的凶手。刘长当皇帝对功臣不利。

退而求其次,代王刘恒这个人看上去比较老实,容易控制,那就选他为皇帝吧,就这样刘恒被选举为了大汉的皇帝,他就是汉文帝刘恒。


史学达人


齐王刘襄虽然起兵,却并未参与铲除诸吕的战斗。而刘邦长孙的身份也不是继承大统的必要条件,毕竟他爹刘肥当初位列长子都没戏。此外刘襄自作聪明的举动,以及处于反思外戚干政的风口,都决定了他与皇位无缘。而且他起兵也不全出于公心,除了想上位,很大程度还和吕雉的恩怨有关。

吕雉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齐国一直忌惮和防范。先是想弄死老齐王刘肥,刘肥以地换命,拿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做了汤沐邑才免遭毒手。刘襄继位后吕雉又进一步分割齐国,把济南郡封给了侄子吕台,琅邪郡封给了刘泽。有了这个前提,刘襄出兵便想搂草打兔子,趁机收回故地。他以自己年轻为由,诓骗琅琊王刘泽来齐共商大计,而后将其扣留并收编了他的军队。恍然大悟的刘泽反过来又骗刘襄,说不如放他去长安,好在刘襄称帝的问题上帮忙。刘襄送走刘泽,算是印证了太年轻的话,也为将来的继位阻力埋下伏笔。刘襄大军也并未进关,走到荥阳时与前来狙击的大将军灌婴达成协议,开始静观长安之变。等待的档口,刘襄又拿下了济南郡。

剿灭诸吕出力最多的是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刘章为人生猛,虽为上将军吕禄的女婿却并不心向吕氏,甚至连吕雉的账都不买,曾以耕田歌讥讽,还当着她的面杀过一个吕氏子弟,在朝中颇有影响。通知刘襄发兵的也是刘章,这一方面是维护刘氏江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想在变革中顺势推哥哥上位。剿灭诸吕的过程有惊无险,诸吕威风仰仗吕雉,吕雉一死也就没了权力保障,刘氏旧臣纷纷倒戈。先是太尉周勃用计拿了吕禄的兵权,之后刘章杀相国吕产打响第一枪,诸吕也随之覆灭。接下来就是讨论皇帝人选问题。

刘襄当时算个大热门,毕竟他是第一个竖起反吕大旗的,虽说没入关,但大兵压境对吕氏构成了威胁,也给长安带来了信心。而齐国立国较早以及嫡长孙的资历和血统优势自然也被摆上台面。然而表决时琅琊王刘泽坚决反对,理由是刘襄的母舅驷钧恶戾,有可能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刘泽跟刘邦是一辈人,资格老说话也有分量,又抓住了痛点和热点,令人无法辩驳——淮南王刘长也以同样理由被拒即为佐证。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刘泽有报一箭之仇的意思。最后众人将目标一致锁定仁孝宽厚且娘家靠谱的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路卫兵


根本原因还是齐王刘襄自己资格不够,德行有亏。

吕后去世以后,刘氏宗族和周勃等重臣一拍即合地铲除诸吕。铲除了诸吕之后谁来做皇帝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新皇帝要承担汉祚能否顺利延续下去的问题。后少帝被废,是否再从惠帝的儿子里挑选?一是因为惠帝的儿子都年幼难堪重任,二则如果选惠帝的儿子,惠帝生母的吕后家族就不能完全脱去关系。

如果否定从惠帝系再立新皇帝,再往上梳理,就要从高帝刘邦的血脉里再找新皇帝。按宗法制,肯定是儿子继承。嫡长子惠帝刘盈死了,但刘邦还有儿子,既然有儿子,怎么会就先轮到刘襄这个孙子辈?何况刘襄的父亲刘肥是高祖刘邦的私生子。就从这些情况来说,刘襄就没有继位的资格。

要说齐王刘襄及他的弟弟刘章等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有功,因此就要取得帝位,在当时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刘氏宗族很多人都为铲除诸吕出了力,这是为了报复吕氏一族对刘氏宗族的作威作福。那么是不是和刘襄一样出了力的都可以要求取得皇位?

再说,立谁为帝,严格说是按宗法制,大臣推举的不符合宗法制,但在当时情况下,周勃、陈平等功臣确实有拥立皇帝的能力。代王刘恒的母亲薄姬不管怎么说是有刘邦有名份的嫔妃,刘恒是刘邦有名份的儿子。有这个儿子在,当然轮不到刘襄这样私生子生出来的孙子。还有就是刘恒被认为忠厚老实,他的生母薄太后也被认为是善良厚道的人,并且没有什么太大的外家势力,就避免了再生吕氏之祸的可能。而齐王刘襄的舅舅驷多则为人凶残暴戾。


沅汰


原本刘襄、刘章、刘兴居的计划是,两个弟弟做内应,大哥杀进长安。

如果一切按计划行事,按国治以序,惠帝诸子被宣布非亲以后,刘肥是老大,刘襄继承刘肥的权利,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按国乱以功,刘襄也是头功。甚至就是论辈分,刘襄都可以把自己过继给惠帝。更重要的是,刘襄率军入京,其他人连说不的资格都没有了。

刘襄刚起兵,吕氏集团派灌婴去镇压,灌婴到了荥阳却和周勃合谋,和刘襄结盟,说:你要讨伐吕氏,我们也要讨伐吕氏。这对刘襄来说好像是好事,但灌婴已经是友军了,他总不能突破灌婴继续进军吧,只能回去打先前齐国割给吕家的济南郡。这样刘襄就不能按原计划率军进京了。

然后就是被刘襄骗取军队劫持的琅琊王刘泽以帮刘襄争位的借口入京公报私仇了:要是灭了吕氏再弄个驷氏出来,那可不就白忙活了?

如答主张生全所说,驷钧是恶人吗?多恶?完全无考啊。

大臣议欲立齐王,皆曰:“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代王刘恒得立为汉文帝以后,刘襄的亲弟弟刘章被作为使者去叫刘襄罢兵,刘襄已经失去起兵的理由,无话可说,他总不能明说“我不服,我要进京当皇帝”吧。文帝虽然把先前齐国割给吕家的地盘都还给了齐国,但也刻意淡化刘襄兄弟的功劳:

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模糊地把刘襄兄弟列在了“宗室”里。

前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遣将军灌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婴留荥阳,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平与太尉勃等谋夺产等军。朱虚侯章首先捕斩产。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揭夺吕禄印。其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刘章的功劳还是要说的,齐王刘襄是谁啊,不认识。

刘兴居也很有意思,明知大哥落空了还自告奋勇去清宫处理后少帝,不知道是不是想拍马屁。结果呢,有你什么事?

文帝还因为刘章、刘兴居支持刘襄而不支持自己,没有按约定封他们为赵王、梁王,而是封城阳王、济北王。刘章、刘兴居要是放着大哥不支持去支持四叔那才叫有问题吧?

没几年刘襄、刘章、刘兴居就都领盒饭了,刘兴居是造反被杀的,至于大哥二哥,史书没说他们是非正常死亡的,也许是郁闷死的吧?

刘襄子刘则死得快,刘襄一脉没有可考的后人了,刘章一脉倒是出了个皇帝刘盆子,然而……


代牧益州阎文平


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的母亲则是大名鼎鼎的吕后。

刘邦在晚年曾经想要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因此遭到了吕后的怨恨,于是诛杀了这对母子,并令人将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去舌头,将其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人为猪形)置于厕中,并请来了惠帝刘盈观看。



刘盈看到后十分惊恐,连连说这不是人能做出来的行为,他不相信自己的母亲是这样子的人,但却不得不相信。因此大病一场,从此不理朝政,吕后得以掌控朝政。

刘盈因为这件事情没过几年就抑郁而终,吕后接连扶立了两个汉惠帝的幼子为皇帝,是为前少帝、后少帝,自己则临朝听政,大权独揽。



吕后掌权时期不断培植吕氏集团的实力,甚至打破了刘邦立下的非刘姓不封王的制度。吕后死前曾经叮嘱吕氏的子侄,吕氏掌权大臣和宗室都是十分不满,在她死后一定要掌握好兵权。

吕后死后不久,大臣与宗室就开始发难,齐王刘襄于外起兵,陈平、周勃于内响应,最终诛杀了诸吕,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可是问题也就来了,皇帝怎么办。当时的皇帝是吕后扶持的后少帝,是肯定不能让他继续在位的,于是就要重新选一个皇帝。

————————————————————————————

齐王刘襄怎么看来都是一个好的人选,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长子,即刘邦的长孙,继位顺理成章,可是他不能继位,其原因有三。

其一,刘襄太能干了,也太强势了,在长安城里立天子的是诛灭诸吕的功臣们,如果继位的是一个强势皇帝,各位功高盖主的功臣该如此自处,恐怕刘襄不会让他们继续掌控权力吧。

其二,刘襄倚重自己的舅舅驷钧,而驷钧为人凶残暴戾,大臣们担心刘襄继位后,外戚继续掌权,再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其三,刘襄出兵前诈骗了琅琊王刘泽,夺取了他的兵权。刘泽感到受骗,就向刘襄自告奋勇说要去京城议事,帮助刘襄夺取皇位。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刘泽进京之后一直阻拦大臣们想要立刘襄为帝。

最终代王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



立汉文帝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和齐王刘襄的一样,只是汉文帝的自身条件与齐王刘襄正好相反。

汉文帝仁孝,大臣们认为他比较弱势。且汉文帝的母亲薄氏为人忠厚,不会造成外戚专权的情况。

汉文帝又是剩余的刘邦的儿子中的长子,继位顺理成章。

众缘和合,齐王刘襄这个长孙没有继位,汉文帝刘恒这个“长子”继位了,并开创“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林杭之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先说个不重要的原因,刘襄他爹刘肥是刘邦的儿子,但是这个刘肥的娘却连一个名号都没有,在刘邦和吕后结婚之前,刘邦情妇就已经生下刘肥了。所以刘肥这一脉,虽然在刘氏诸王中有最强实力,虽然是庶长子,但是他的地位和私生子的没区别。

而且,当时刘邦的儿子都还有许多,论资排辈当皇帝,轮不到刘襄。论功劳当皇帝的话,刘氏用族里刘襄确实功劳最大,但是哪个打工的希望自己的上司太强势呢?

陈平周勃等人保扶刘家这不假,但是他们也希望继位的皇帝能好控制,好应付,自己也能有好日子过。

而刘襄恰恰不行。

这个人太强势了,刘襄是很有野心的人,吕后当政时,齐国的济南郡被割给吕家,琅琊郡被割给刘泽。刘襄对此一直是怀恨在心。

吕后一死,刘襄的弟弟刘章暗召刘襄入关灭诸吕,夺帝位。刘襄立刻杀齐相召平,软禁琅琊王,攻灭吕国,收回济南郡,带兵准备入关。

幸亏被灌婴挡在了半路,要不然关中肯定又是一片狼藉。

灭诸吕后,大臣们商量应该让谁当皇帝,有人说刘襄。但是周勃,陈平等人坚决不同意。借口说刘襄舅父势力太大,恐怕外戚再次专权。

实际上是刘襄如此有实力,有野心的藩王一但称帝,周勃,陈平,灌婴等人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原因有几个。

第一,刘襄原本打算直入关中灭诸吕,没想到半路上被灌婴二十万人挡住了,导致自己的主动权丢失,当不当皇帝原来是自己决定的,现在成别人决定了。刘襄就算称帝,也肯定对次怀恨在心。

第二,周勃等人势大,周勃,陈平等人乃开国元勋。其地位,声望,在刘襄时代已经成为绝无仅有的存在了。这非常不利于新皇登基后的统治。还有,诸吕掌握长安,却被周勃等人轻松灭掉。无论接下来当皇帝的是谁,肯定不会放心有这样的存在继续留在世间。

周勃等人很清楚自己的位置,知道如果让这样强势的人当皇帝,安生日子有没有先不说,搞不好命都得丢掉。所以思来想去,他们挑了一个默默无闻,感觉很好欺负的人当皇帝,刘恒。

没想到刘恒对于他们,才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