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资维艰,来自一线母基金投资人的超干货建议!|出类LP说

募资维艰,来自一线母基金投资人的超干货建议!|出类LP说

崔巍

供职于某母基金

本文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其供职机构意见。


整一年之前,我带着问题来到 FOF 这个行业,感谢各方出资人的支持,使得我们能够在资本的寒冬依旧保持活跃的工作状态。

这一年里,我们接触了300多家GP,尽调了50余家,粗略地扫过他们所投资的2000多个项目,并最终成为其中几家基金的出资人。我不确定是否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确定遇到了那么一批GP,他们的深度思考和行为方式是如此的卓尔不同,让我对这个饱受争议的行业,依旧保持着信心。

最近关于母基金的文章很多,我仅从微观的角度,自基金募集所展现出来的管理问题,分享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本篇适合VC/PE及上下游相关从业人员阅读,吃瓜娱乐群众就别抱什么希望了。

正确认识募资:基金策略应该由未来成绩倒推

当你打算开始募集一支基金,你要考虑的是两到三年之后,你会带着怎样的成绩单密集拜访下期基金的投资人。募资市场在五、六月份急转直下之后,这份敲门砖意味着1.5-2倍的投资账面升值,以及不低于10%的现金回报。当这个市场上有人交出3.7倍账面、200%现金回报的现象级成绩单时,你的其他任何努力都显得苍白了。

所以是结果倒过来影响了你一开始的策略与配置,而不是你出发时的资源与储备。我们接触了几家令人暗暗称奇的GP,团队履历并不光鲜、早期基金的LP也局限于高净值群体,但是基于深思熟虑的策略与创新的沟通方式,老LP满意度高、持续加码,也很容易获得新LP的认可。

出奇只是技巧,守正还是要积累和思考。令人困惑的是,相当一部分GP在获得面谈的机会时,并没有展现出

思考的深度。过去十五年中国创投市场的大发展,部分依靠的是GP们的人格魅力、人脉关系,在存量的成熟企业里割小麦。

时至今日,如果GP对于前沿技术或模式创新的细分赛道缺乏沉淀与思考,你是不能指望他在一拨麦茬地里提前布局下一颗种子的。与前者交流,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与后者交谈,空气中似乎都爆炸着觉悟的点子。这是募资的基本功,只能靠自己。

尽调无小事:不要倒在效率、开放及态度上

成绩单有了,策略有了,基本功扎实,剩下的就是尽调这几个月里的方法论了。很遗憾看到一些GP倒在这个环节,部分与IR岗位的选人不当有关,但是也反映了GP自上而下对募资的重视和资源调度不力。方法论讲起来很碎,大概包括:

你要区分清楚(LP公司里)谁是决策者,谁是执行者

。前者是公关对象,后者要提供子弹,而不是弄反了;

公关对象的重点是保持温度,募资的事情不能搁置超过两周不联系,那就凉了;

至于提供子弹,重点是速度和质量;在这一点上,越是头部的基金越是开放:所有的信息都在网盘里随便查阅,专用的尽调清单只需要一个周末便答复的干净整洁,特殊需求也能在一天内给出答复,显示出全员已经为募资高度重视、高速运转;

一个尽调问题回答两三行和回答十行以上,感受能一样吗?一个业绩清单大片空白、语焉不详和数据完整、备注精确,感受能一样吗?

我一直好奇不接受访谈的GP和安排母基金群面的GP,是不是也不见项目的founder或集体调研一下就投资了;

你相信会有机构演练、复盘自己受访人员的访谈,并积极获取来自FOF的反馈,甚至安排二次交流的机构吗?是的,态度决定一切

协议谈到海枯石烂,交割交到地老天荒,但是扒不到别人的条款与底线,一定是你的问题。

等等等等……

方法论的事情就说到这里,是金子总是可以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一年的南来北往,我们的确看到一批不断进化的GP,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生命力与竞争优势。

打磨投资方法论:必须保证共同进步

十年前刚入行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用点石成金的个案粉饰整个行业的艺术效果,即使是GP们自己,也没有把投资管理流程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认真对待。时至今日,不断雕琢、打磨自己的投资方法论,不断提高自己研究、项目源、尽调工作的命中率,已经成为新一代GP们的共识。

当你的基金IRR在25%而别人在27%,差别并不是一两个明星项目,而是每一个环节0.1%的积累

高频次的进行方法论会议,不断复盘团队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已经非常普遍。只有极个别年轻人拥有这方面的自悟能力,为了快速提升团队的工作质量,必须保证方法论层面的共同进步

行业研究更加务实,投资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赛道保持信息敏感度。当你的投资经理推荐来一个自己赛道的B轮项目,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你输给了A轮投资人,尤其是当你们有着同样的LP时。

一份主观意愿太强的投资建议书同样十分羞耻。

冗长的投资决策流程和庞大的投委会是一家GP失去活力走向官僚的开始,但严格的风控不是。

投后服务生态:可能是未来GP们拉开差距的锚点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GP将人员配置向中后台倾斜,1:1和1:1.5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同时,部分中台人员也可以偶尔推进一两个项目,以保持市场的敏感度。

生态,是我听到最多的投后服务内容。由于GP们在赛道上越来越专注,使得建设生态成为可能,人才储备库可以共享、前沿技术信息可以共享、客户可以共享,甚至投资人都可以共享。GP们不再在各个点上提供撒胡椒面儿一样的服务,而是更多的希望投资组合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越来越多地从被投企业那里听到,我喜欢这家GP的原因,是他们的投后服务对我个人的成长、企业的成长有帮助。我认为这可能是未来GP们拉开差距的锚点

还是停留在年会、月报、季报、年报、吃饭喝酒吗?中国的LP们已经对一级市场的回报与流动性很不满意了,GP们总归要有所创新的。

我们看到有机构开放了IC的大门,欢迎所有有时间的LP来旁听、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LP的参与感和知情权大幅提升,对于GP的信任度得到改善。

我们看到有机构开放了跟投的额度,可以提供最高1:3的跟投额度服务,中国的LP在变,GP不妨适应这种变革。

我们看到有机构开放了S级转让的服务,积极为现有LP提供变现服务。不过,这项服务在实操中效果好像并不如意。

我们甚至看到有机构把LP纳入投后服务的内容,享受与投资组合一样的生态资源,这对于产业型LP肯定是个加分。

至今我们不确定该如何评价用梦想激励员工的GP们(区别于的确落到纸上的超额收益分享权),但如此多的新GP裂变而出,分享自己的赛道、项目和LP资源,不能不说是利益分配机制有需要革新的地方。

在这个领域,我们尚未看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创新,中国式GP的传承,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关于团队,互补性和离职情况肯定是 FOF关注的点,只是,大Par们似乎并不在意。

拐点上的母基金:迎接新机遇,拥抱大变化

对于母基金来说,2018会是个很好的年份,资本寒冬减少了竞争对手,提升了自己的议价能力。这一年能够交割的基金,也给了这些GP们充足的弹药抢占明年估值下调后的项目,以便在2022年之后为出资人获取更高的回报。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引导资金选择与产业资本进行合作,提升自己作为出资人的价值;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家族办公室绕开财富管理机构,形成自己的主动管理能力。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直投人员加入到母基金的行业中来,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母基金专业人员走向项目一线。与GP们一样,不能深入的理解行业、了解你的客户,是不可能做好 FOF这项工作的。

上个月的某个雨夜,我和一名同行参加完基金的活动,一起驱车回家:“按照目前的进度,两到三年之后,我们也许可以覆盖中国80%的头部GP和他们所投资的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啊。”

是的,but then wha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