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二:石原式狂堵

石原在沒有解決自己思想缺陷的情況下,就急不可耐的付諸實踐,期待邊幹邊修正,無形中步入了“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的境地,其實,在參謀本部、陸軍省和外務省內都存在著分裂“滿洲”的思想。只不過,這些人瞻前顧後,總是找不到將之付諸實施的恰當時機。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二:石原式狂堵

1931年9.18事變前後中日兩國形勢圖

石原莞爾則以銳利的直覺和獨到的分析,意識到1931年是一個最佳年份,因此因為此時在中國內部,蔣介石第一次大規模投入中央軍“圍剿”紅色政權,張學良則不斷陷入國民黨內的派系鬥爭,將東北軍的主力部隊陸續調入關內穩定華北形勢。在國際上,蘇聯忙於大清洗,美國受制於經濟危機,英法和德意互相牽制。如果日本不利用這個機會控制東三省,或將永遠失去這一戰略機遇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二:石原式狂堵

東北義勇軍的部分人員及裝備

如上篇所述,當時的日本軍政界已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根本沒有任何一個機構、一個政黨和一個人、有能力、有威望力挽狂瀾,在東亞大陸上斷然實行這種大刀闊斧的行動。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二:石原式狂堵

裝備精良中央軍

於是,石原及鐵桿追隨者板恆徵四郎決定,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決這一難題。他們在關東軍和朝鮮駐屯軍中尋找志同道合者,決定在9月中旬,利用海外駐軍本身的力量,獨斷專行的發起攻擊行動,這個密謀,不僅瞞著海軍,瞞著參謀本部、陸軍省和內閣,甚至連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參謀長三宅光治也被蒙在鼓中。日本時任外相幣原喜重郎,是在19月19日早晨看報紙才驚悉事變已發生,駐瀋陽領事森島守人不僅是前輩封鎖消息,事變期間還遭到赤裸裸的武力恐嚇。板垣徵四郎以統帥權獨立的老套路,輕易駁回的森島謀求雙方和平協商的建議,一位不耐煩的少佐甚至拔出軍刀大叫道:“對於干涉統帥權者絕不姑息”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二:石原式狂堵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

不過,這幫拼命三郎的冒險行動在9月18日發起後,本莊繁立即表示支持。參謀本部在略經猶豫後,也決定支持。朝鮮駐屯軍更是在第一時間就違背軍令,在沒有接到上級命令的情況下跨區增兵,進入中國境內,助推事變的深化。而蔣介石和張學良均錯誤判斷了形勢,以為這次事變只是局部性衝突,寄希望於國聯調停,要求現地駐軍不抵抗,從而進一步降低了日軍的勝利成本。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二:石原式狂堵

日軍在中國東北村莊發起的攻擊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