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有這幾種表現,不是一種好現象,家長一定得注意了!

每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睿媽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而孩子的教育問題也一直是我們做家長的最關心的問題。每次朋友聚餐,家庭聚會,在一起討論的話題最多的就是圍繞著這幫“熊孩子們”。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讓我們明白了孩子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初時已經可以看出端倪。而對於孩子早期出現的問題,而睿媽要說的是,如果你是一個擅於引導孩子、關注孩子心理變化的家長,能大大避免孩子很多不良行為的發生。

1

在班裡不合群

喜歡獨處

睿媽的好朋友陳小姐昨天給睿媽打電話說最近可因為她兒子康康在學校的表現愁壞了,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她兒子的班主任給她說康康在學校表現不太合群,平時課上回答問題也不積極,有時候說不會有時候甚至一言不發。

在得到其它老師的反饋後,班主任張老師首先詢問了康康的同學鄰桌,確實發現孩子平時也不愛和同學交流,平時不太和同學一起玩。在找康康談話後,康康表現出很漠然,張老師感覺孩子讓孩子的家長知道問清楚孩子這種表現的緣由。

孩子在學校有這幾種表現,不是一種好現象,家長一定得注意了!

陳小姐對睿媽說,今年小學二年級的康康平時在家不太愛講話,剛開始陳小姐一直以為是孩子性格內向也沒在意,沒想到出了這麼大問題。睿媽向小陳瞭解了孩子的成長曆程,原來康康從小就比別的小朋友內向的多,平時陳小姐工作忙,孩子都是交給保姆帶,而為了給孩子好的成長環境,陳小姐工作特別努力平時出差的次數很多。在康康上小學之間陳小姐一直處於到處飛的狀態。母子倆一月也就能見那麼5、6次。

據科學調查顯示,孩子在6歲前是與外界建立親密聯繫的關鍵時期。而孩子的安全感的獲得和對世界的整體感知和小時候建立的親子關係有很大聯繫。這個時候的孩子非常需要母親的陪伴和引導,通過例如和小朋友一起玩、做遊戲等的方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與外部建立好聯繫。陳小姐在瞭解到問題後,主動找康康談話,慢慢地和孩子溝通,陪孩子一起寫作業,過了一段時間睿媽去她家玩發現孩子會主動叫我阿姨。

有一種孩子不管上課還是下課,都喜歡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平時不怎麼愛和同學相處。有人說這是孩子天生內向的表現。睿媽要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內向的孩子也能找到外界相處的好的方法。

內向的孩子或許孩子天生就比較害羞,不願主動去和別人溝通交流。但交際能力是一種後天可以鍛鍊培養的,不要忽視孩子與人溝通交際能力的最好時期。

2

課堂上小動作太多

一堂課下來弄得老師很煩

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讓我們明白,良好的情緒管理不僅是我們成年人要終身學習的,也是孩子從小就要培養的。總有一種孩子的老師眼中的問題寶寶,咬手指,撕書本。平時上課不是沒秩序的亂積極回答問題,就是在課上走動影響其它同學聽課。孩子從小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家庭與學校有很大關係。

孩子在學校有這幾種表現,不是一種好現象,家長一定得注意了!

每個班裡或許都有這麼幾個看起來有點“特別”的學生,他們是讓老師頭疼的對象。睿媽要說的是這種“問題寶寶”還真是挺常見,他們在常人看來不守秩序,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多動”。而這種孩子的做法目的就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

你會發現這種從小沒有養成好習慣的這和他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有很大關係,而家庭也是一個孩子教育的起點。

對於一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毫無大礙,而等孩子到了兩歲之後,還一直啃手指的話,就說明極度缺乏安全感了。而10多歲的孩子還留有嬰兒時期的行為,這是一種小時沒有建立好安全感的表現。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習慣都可以追溯到小時候,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可以延續很長很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家人忽視,內心沒有建立好安全感所以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向外界索求。所以,愛孩子請給ta足夠的安全感,安全感讓我們的孩子更加懂得愛自己,也更懂得愛別人。

3

內心極度敏感

同學們眼中的“小鬥士”

鄰居王阿姨的孫女是我們小區出了名的“愛哭鬼”,平時有點事就喜歡生氣。小女孩長得白白的很惹人愛,就是這愛哭的毛病讓全家人頭疼。

王阿姨告訴睿媽說,孩子小時候被嬌慣壞了,平時要啥給啥,但是前幾天老師打電話給她媽說孩子在學校和同學吵架,把同學的臉都抓破了。一問孩子原因,原來是和同學一起玩時人家說了她一下,她生氣就抓了同學的臉。王阿姨家人給人家賠禮道歉這才算完,但孩子回來還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只說是同學活該。

孩子在學校有這幾種表現,不是一種好現象,家長一定得注意了!

王阿姨說我們家就她這一個孩子,她爸媽平時都上班都是我和她爺爺看她,生怕委屈了孩子,這些不好的習慣都是從小給慣的。睿媽給王阿姨說:孩子太敏感和孩子本身的性格有關,但孩子後天不正確的養育方式佔了更大的一部分。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生怕孩子受委屈,儘可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但你要明白,愛孩子不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而是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變得豐富,讓孩子學會愛這個世界,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讓孩子學會愛別人。

太過嬌慣會讓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而且也不能和同學家人建立好的親密關係。

一個太過玻璃心的孩子,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要有自己的準則,該嚴厲的時候一定要嚴厲。

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他以後對待自己同伴的方式。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對待,讓他明白自己是可以做決定的。

4

沒有班級榮譽感

不把學習成績當回事

有的家長說讓孩子進學校就是為了考大學將來找個好工作,也有的家長表示讓孩子進學校是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孩子學習好不好考不考上大學不重要,孩子開心就好。針對這兩方言論睿媽有不同的觀點。

孩子成績好不好,熱不熱愛學習,有沒有集體榮譽感重要不重要?答案是:重要!

而不知道家長朋友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越是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社會適應能力反而更強。他們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養成了好的習慣。

前段時間一則新聞上了微博熱搜,新聞講述了北京很多的幼兒園升小學要考算數、體育、美術、畫畫、唱歌,各種對孩子的要求簡直十項全能。看了新聞睿媽都替孩子感覺累。但是當記者採訪孩子家長時,大部分家長說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課外學的東西確實很多。

孩子在學校有這幾種表現,不是一種好現象,家長一定得注意了!

​孩子家長說當孩子很積極地融入後發現,這些課外的培養讓他們認識了更多小夥伴,學的也很開心。

快速發展的社會,對我們每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孩子的進取心要從小培養。進取心,不是讓你時時與人爭鬥,而是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當把學習當成樂趣,優秀就成為了一種習慣。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張白紙我們慢慢給它填塗上色彩,孩子會在哪方面有天賦真的要ta自己堅持過,嘗試過才知道。

有人說上不上大學對我來說都沒太有用,有的人學歷很高,出來社會還不是照樣給人打工,但睿媽想說的是學習是終生的,而上大學的這個過程是磨鍊我們意志毅力的一個途徑,很多家長說我不要求我的孩子十項全能,只要ta活得開心就好。但從小養成好的習慣,有逆商、情商的孩子更能適應社會的變化。

作為家庭從小要“狠抓”。學習習慣要狠抓,生活方式等等,這裡的狠抓不是讓你對待孩子嚴厲,而是讓孩子養成一個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的好習慣。當孩子學習積極,把學習當樂趣,ta會發現生活更有意思了起來。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和同學相處的如何,學習成績怎樣,能不能適應學校環境等等這些我們做家長的比孩子還要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