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爲、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中國版諾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今日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100萬美金。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佈會暨未來人才高峰對話將於今日下午2點在北京昆泰酒店正式召開,並正式對外公佈獲獎人名單,現場連線了獲獎人。

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獲獎人為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三位,獎勵他們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未來科學大獎的物質科學獎獲獎人為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三位,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其中馬大為獲二分之一的獎金,周其林和馮小明兩位分別獲得四分之一的獎金。

未來科學大獎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為林本堅

,表彰他發明並推廣浸潤式微影技術,使其成為半導體領域的世界領先者,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產業技術路徑。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餘金權教授現場聯繫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馬大為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馬大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長。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獲得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1998);中國青年科技獎 (1998);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2001);上海市科學進步一等獎(2005);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7);上海市科技精英(2009)等獎項。

馬大為課題組研究方向在於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有機合成方法學、化學生物學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個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包括生物鹼(Martinellic acid, Lepadin family, communesines, akuammilines, GB family, gracilamine等)、環肽及環肽大環內酯類(Microsclerodermin E, Halipeptin A, Papuamide B, Salinamide A等),萜類衍生物(Englerin A, Leucosceptroids)。

2. 有機合成方法學方面:1) 首次發現了氨基酸作為配體,以及酰胺基作為鄰位取代基團對於Ullmann反應的加速效應。利用這些效應發展了一系列利用芳基滷代物進行C-N, C-O, C-S, C-C鍵形成的溫和交叉偶聯反應。在此基礎上他發展了一系列雜環合成的新方法,以及一些複雜天然產物的更有效的合成途徑;2)發展了一些新的有機小分子催化的醛與缺電子烯烴的不對稱Michael加成反應,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多個藥物分子包括抑鬱症藥物帕羅西汀、抗流感藥物達菲、扎那米韋、拉那米韋等的高效合成路線。3)發展了吲哚去芳構化氧化偶聯形成季碳中心的方法並用於多個天然產物的全合成。

3. 化學生物學方面: 針對特殊靶點如G-蛋白偶連受體,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細胞凋亡過程的小分子調節劑的發現,發展了許多小分子調節劑如代謝型穀氨酸受體調節劑、趨化因子受體調節劑、細胞壞死性凋亡抑制劑等,其中一個趨化因子受體拮抗劑已作為抗愛滋病藥物完成了I期臨床實驗。


馮小明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馮小明,教授,博導,1981-1988 蘭州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學習,分獲理學學士學位和理學碩士學位。1993-1996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1988-1993 西南師範大學化學系從事有機化學教學和科研工作,歷任助教和副教授。1996-2000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從事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歷任副研究員和研究員,不對稱合成聯合開放實驗室副主任,於1999被評聘為博士生導師。1998-1999 美國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學系做博士後研究。2000-至今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稱號;2009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201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資助(學術帶頭人);2010年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二等獎;2011年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獲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委員會頒發的“有機合成創造獎”、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榮譽稱號;201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13年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獲四川大學基礎研究年度卓越獎一等獎;2016年獲中國化學會“手性化學獎”,四川大學-東土學術創新獎一等獎。

主要從事新型手性催化劑的設計合成、不對稱催化反應、手性藥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選擇性合成研究。針對不對稱合成中發展新型優勢手性催化劑、新反應和新策略等核心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以廉價易得的氨基酸為原料,設計合成多種新型手性配體和催化劑,獲得了具有原創性和特色的優勢手性催化劑,實現了一些重要不對稱反應,如第一例不對稱催化α-取代重氮酯與醛的反應,被國外人名反應專著冠名為Roskamp-Feng反應,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有效方法。現已在Acc. Chem. Res., 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0多篇。研究成果入選了“2011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中科院2012《科學發展報告》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選編》。


周其林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同年考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1987年獲博士學位。1988年至1996年先後在華東理工大學、德國Max-Planck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學、美國Trinity大學做博士後。1996年至1999年分別任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主要從事金屬有機化學、有機合成方法學、不對稱催化、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發表研究論文180餘篇,出版著作12本(章),申請發明專利12項。2005年獲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委員會"有機合成創造獎",2006年獲中國化學會"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獎",2006年和2014年兩次獲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2007年獲日本學術振興會講座獎,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2010年獲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人才),2012年獲中國化學會"手性化學獎",2013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目前擔任《化學學報》主編、《有機化學》、《高等學校化學學報》、《Front. Chem. China》、《J. Mol. Catal. Chem.》、《Org. Biomol. Chem.》、《Adv. Synth. Catal.》期刊編委,《Acc. Chem. Res.》、《Chem. Sci.》、《Asian J. Org. Chem.》、《Tetrahedron: Asymmetry》期刊顧問編委,《Topics in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叢書編委。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介紹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華裔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獎金來源於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自願出資,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大獎按照國際慣例,成立管理委員會、下轄監督與執行機構。

未來科學大獎對獲獎者的國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並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臺灣)。

推動科學、成就未來。未來科學大獎希望獎勵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於科學,實現中國的“科學夢”。

獲獎人物

2017獲獎者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2016獲獎者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化學家獲中國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