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不能決定,狀元的命運,更何況是普通的你

狀元、改變命運,再聯繫上高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隱約畫上等號。

科考不能決定,狀元的命運,更何況是普通的你

早在今年5月,教育部就早早打好預防針,出明文規定,嚴禁宣傳“高考狀元”及升學率,一旦發現會嚴肅處理。還有就是“高考結果決定人生”這個頑固的意識問題,這是有其客觀因素和歷史問題存在導致的。

科考不能決定,狀元的命運,更何況是普通的你

狀元概況

實際上縱觀1300多年的科舉史,八百多位狀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科舉只代表科舉。

中國一共出過885位狀元(少數民族政權狀元數難計,僅為文獻推測),其中唐代251人,五代十國121人,宋118人,遼57人,西夏1人,金74人,元32人,明89人,大西4人,清代114人,還有太平天國22人。

科考不能決定,狀元的命運,更何況是普通的你

狀元的不高興

可能從話本或者影視劇裡,我們有會個慣性認識:狀元郎一朝及第,就會被招為駙馬,跟皇家攀親,苦讀的書生一夜成名,變成人人羨慕的朝廷要員,騎著高頭大馬,從此風光無限……

實際上,在800多位狀元裡,中了狀元同時娶到公主的,僅有一個人。還不是他自願的。

科考不能決定,狀元的命運,更何況是普通的你

鄭顥,唐代狀元。娶公主是被人反覆遊說的無奈結果。鄭顥官至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官運也不過如此。因為婚姻的問題,此後多年,都在與朝中大臣和皇帝鬧小別扭。

人生有四大喜事,多數人因為個人能力問題最多能趕上3件,但鄭顥可能只佔了1.5件,因為跟他洞房花燭的對象,讓他不高興了很多年。

科考不能決定,狀元的命運,更何況是普通的你

中了狀元,官運亨通?

不同朝代狀元的待遇、社會地位也是千差萬別。唐代狀元人數最多251人,在非漢族統治下,狀元人數普遍很少,整個遼、金、元等合計起來,都不如唐代總和之數。

舉五代十國時期例子,整個五代狀元共計約121位(其中含有推估人數)。

科考不能決定,狀元的命運,更何況是普通的你

中了狀元,一沒有優厚待遇,二暫時不能做官。狀元要做官,還要再考“公務員”,通過考試才會授職。狀元做官的起點是九品上,屬於30級官階中的倒數第二。由於當時科舉並非個人的唯一出路,整個社會對科舉考試的關注度都沒有那麼高。只從正史史料記載來看,五代時期連狀元的名字都很難找到,需從別處不斷考證,推估。可見彼時狀元地位一般,更別提在官場能夠獲得什麼捷徑。

科考不能決定,狀元的命運,更何況是普通的你

五代時期有地位的狀元人數極少。以《中國人名大詞典》收錄來看,有3人為狀元並收錄其中,樂史、王樸、王溥。其中樂史有洋洋灑灑200卷的《太平寰宇記》可謂地理奇書,只是政治上毫無建樹。離我們理解的高中狀元后,為治理國家獻計獻策,還是相去甚遠的。另外兩位官至高階,頗有才幹,是一步步靠個人打拼的。

個人問題導致有礙前途的狀元是大多數。不幸中各有各的不同,結果都是一樣的,就不一一列舉。狀元裡的成材率確實不高。也許是他們生不逢時或命途多舛,但命運多數還是掌握在他們自己手裡的,與時代關聯不大。司馬遷早就客觀地評價了,李廣難封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他自己的性格問題造成的。

科考不能決定,狀元的命運,更何況是普通的你

狀元只是一個好的起點,過程還是各人走各人的路,頭銜是敲門磚,未來還要靠自己。起點並不是終點,適用於每一人。祝考生順利!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右上角+關注,這是個不俗的民俗文化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