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不能决定,状元的命运,更何况是普通的你

状元、改变命运,再联系上高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隐约画上等号。

科考不能决定,状元的命运,更何况是普通的你

早在今年5月,教育部就早早打好预防针,出明文规定,严禁宣传“高考状元”及升学率,一旦发现会严肃处理。还有就是“高考结果决定人生”这个顽固的意识问题,这是有其客观因素和历史问题存在导致的。

科考不能决定,状元的命运,更何况是普通的你

状元概况

实际上纵观1300多年的科举史,八百多位状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科举只代表科举。

中国一共出过885位状元(少数民族政权状元数难计,仅为文献推测),其中唐代251人,五代十国121人,宋118人,辽57人,西夏1人,金74人,元32人,明89人,大西4人,清代114人,还有太平天国22人。

科考不能决定,状元的命运,更何况是普通的你

状元的不高兴

可能从话本或者影视剧里,我们有会个惯性认识:状元郎一朝及第,就会被招为驸马,跟皇家攀亲,苦读的书生一夜成名,变成人人羡慕的朝廷要员,骑着高头大马,从此风光无限……

实际上,在800多位状元里,中了状元同时娶到公主的,仅有一个人。还不是他自愿的。

科考不能决定,状元的命运,更何况是普通的你

郑颢,唐代状元。娶公主是被人反复游说的无奈结果。郑颢官至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官运也不过如此。因为婚姻的问题,此后多年,都在与朝中大臣和皇帝闹小别扭。

人生有四大喜事,多数人因为个人能力问题最多能赶上3件,但郑颢可能只占了1.5件,因为跟他洞房花烛的对象,让他不高兴了很多年。

科考不能决定,状元的命运,更何况是普通的你

中了状元,官运亨通?

不同朝代状元的待遇、社会地位也是千差万别。唐代状元人数最多251人,在非汉族统治下,状元人数普遍很少,整个辽、金、元等合计起来,都不如唐代总和之数。

举五代十国时期例子,整个五代状元共计约121位(其中含有推估人数)。

科考不能决定,状元的命运,更何况是普通的你

中了状元,一没有优厚待遇,二暂时不能做官。状元要做官,还要再考“公务员”,通过考试才会授职。状元做官的起点是九品上,属于30级官阶中的倒数第二。由于当时科举并非个人的唯一出路,整个社会对科举考试的关注度都没有那么高。只从正史史料记载来看,五代时期连状元的名字都很难找到,需从别处不断考证,推估。可见彼时状元地位一般,更别提在官场能够获得什么捷径。

科考不能决定,状元的命运,更何况是普通的你

五代时期有地位的状元人数极少。以《中国人名大词典》收录来看,有3人为状元并收录其中,乐史、王朴、王溥。其中乐史有洋洋洒洒200卷的《太平寰宇记》可谓地理奇书,只是政治上毫无建树。离我们理解的高中状元后,为治理国家献计献策,还是相去甚远的。另外两位官至高阶,颇有才干,是一步步靠个人打拼的。

个人问题导致有碍前途的状元是大多数。不幸中各有各的不同,结果都是一样的,就不一一列举。状元里的成材率确实不高。也许是他们生不逢时或命途多舛,但命运多数还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的,与时代关联不大。司马迁早就客观地评价了,李广难封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他自己的性格问题造成的。

科考不能决定,状元的命运,更何况是普通的你

状元只是一个好的起点,过程还是各人走各人的路,头衔是敲门砖,未来还要靠自己。起点并不是终点,适用于每一人。祝考生顺利!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右上角+关注,这是个不俗的民俗文化账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