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的「手術刀」:地產立萬億flag, 重組三大產業集團

時代財經APP記者 黃銀橋

绿地的“手术刀”:地产立万亿flag, 重组三大产业集团

樓市寒冬中,萬科高呼“活下去”,碧桂園提出要控速,恆大表示要減少拿地,而同屬第一梯隊的綠地也正在經歷一場“手術”。

10月12日,綠地對外宣佈集團戰略強化升級及核心產業中期發展規劃。作為核心主業的房地產,綠地提出未來三年年均銷售規模保持在5000億元以上,並形成一批300-500億元發展能級的重點事業部,持有一批優質核心資產轉入中長期經營。該計劃將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大“變革”來實現,簡單來說就是提高效率和質量。

同時,綠地將重組成立“三大產業集團”,包括綠地大基建集團、綠地商貿集團、綠地酒店旅遊集團,而且每個產業都制定了相應的目標。大基建集團至2020年經營收入超過4000億元;商貿集團2021年營業收入達500億元、利潤總額10億元;酒店旅遊集團的目標是2019年實現酒店業務證券化、2021年實現旅遊業務資產證券化。

早在2018年年初的媒體見面會上,董事長張玉良已經提出綠地將邁向萬億規模,於2018年房地產銷售規模不低於4000億元,加上其他多元化產業,整體合同經營收入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張玉良稱2018年是綠地全力衝刺的關鍵一年。

就地產業務而言,在張玉良提出全力衝刺的時候,昔日那些位於綠地之後的恆大、碧桂園、融創、保利等同行,早已奮起直追並先後超越綠地,後面“追兵”還有很多,綠地要穩住地位,只能繼續奔跑。

地產規模三年超1.5萬億

2014年是綠地的高光時刻,憑藉著2408億元的銷售總額,綠地在這年第一次登上了全國銷冠的寶座,一時風光無兩,在此之前,萬科已經穩坐第一把交椅近10年。但可惜的是,這年之後,相較於碧桂園、恆大、融創等後起之秀,綠地的發展速度明顯偏慢。

年報數據顯示,綠地2015年銷售金額為2301億元,同比減少4.44%,全國排名跌至第二。2016年綠地銷售金額為2550億元,同比增長11%,2017年銷售金額為3065億元,同比增長20%,全國排名分別為第四、第六。另據克而瑞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綠地銷售金額為2735億元,全國排名第六。

而在綠地從頂峰滑落的幾年間,恆大、碧桂園已經實現了千億、三千億、五千億的三級跳,融創從2016年的千億一步跨入2017年的三千億,保利也已經喊出五千億的目標,中海一改以往的保守開始加大拿地,旭輝也透露了殺入行業前八的野心,這些表現更為“激進”的同行們顯然比年增長10%-20%的綠地爬升得更快,而綠地也確實開始被趕超。

優勝劣汰是行業的生存法則,此次戰略強化升級,是綠地首次對外公開5000億元銷售目標,這是發展所需,也是綠地維持行業地位必需要做的。綠地稱,通過三大變革,使房地產主業保持位於行業第一梯隊。有分析指出,未來三年,房地產行業的前十強銷售門檻將提升至4000億元。

按照綠地的計劃,其將形成一批300-500億元發展能級的重點事業部,持有一批優質核心資產轉入中長期經營。據時代財經瞭解,目前綠地旗下有約20個事業部,今年年初,張玉良曾透露2018年要在內部培養8家300億元以上的區域公司。

綠地集團相關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重點事業部的設立主要根據當地市場情況和事業部的實際情況,目前包括京津冀事業部、西北事業部、西南事業部、上海一、二事業部、浙江事業部、廣東事業部等事業部都已經是或者即將成為300-500億元能級的重點事業部。“重點事業部會成為集團業績貢獻的主要區域,公司希望是20%重點項目貢獻80%業績。”

對比來看,從2017年的3065億元,到2018年的4000億元,再到2019年及以後的超5000億元,綠地這三年25%-30%的增長率較此前幾年有所提升。為了提高發展速度,從2017年開始,綠地明顯加大了投資力度。

據年報顯示,2016年綠地新增項目68個,2017年為69個,儘管數量基本持平,但2017年新增權益土地面積達1088萬平方米,權益建築面積2010萬平方米,都比2016年多了將近一倍。2018年上半年,綠地新增項目60個,權益土地面積1024萬平方米,權益建築面積2161萬平方米,已經超過2017年全年。

另外,為了提高項目的週轉速度,綠地原來集中一二線城市的戰略也有所調整。2017年開始,綠地開始圍繞快速成長的高鐵站項目和快速週轉的三四線城市項目進行拓展。2018年上半年,綠地便在安徽宿州、廣東陽江、重慶萬州、湖南長沙及株洲、江西贛州及萍鄉、湖北咸寧、四川宜賓等三四線城市獲得一批高鐵站項目。在上半年新增項目中,地級市高鐵站項目佔比超過30%。

張玉良曾表示,2017年藉助三四線城市行情的爆發,很多企業實現了非常好的增長,綠地也希望在2018年年初抓一波行情,在三四線城市做短平快、快週轉的項目,希望能為業績貢獻一個千億級的規模。顯然,碧桂園、恆大的成功,對綠地的地位構成了威脅,但同時也帶來了啟示。

重組成立三大產業集團

在為房地產主業提出未來三年年均銷售額保持5000億以上目標的同時,綠地宣佈重組成立“三大產業集團”——綠地大基建集團、綠地商貿集團、綠地酒店旅遊集團。

上述綠地集團人士表示,成立三大產業集團主要還是為了每個產業能更好的發展,比如大基建產業,目前已經擁有了綠地城投、綠地城建、貴州建工、江蘇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等眾多平臺,成立集團公司一方面可以讓業務更加聚焦,另一方面也更好管理。

就大基建產業,綠地提出了至2020年經營收入超4000億元的目標,這是一個大目標。2017年綠地大基建產業經營收入為1048億元,同比增長37%,2018年上半年為773億元,同比增長45%。若要達成兩年後4000億元的目標,綠地大基建產業要成倍數增長。為此,綠地成立了“美麗中國基礎建設基金”,規模100億元,以支持各基建企業快速拓展項目。

綠地商貿集團是由綠地商業集團更名而來,目前包括消費零售、進口貿易、商業運營、物流地產等四大業務板塊。綠地計劃,2019年至2021年每年營業收入力爭實現翻番增長,到2021年營業收入達500億元、利潤總額10億元。

半年報顯示,截止2018年6月末,綠地全球商品直銷中心(G-Super)實體門店總數達到46家,分佈於上海、北京、南京、杭州、濟南、鄭州、成都、長沙、重慶等全國17座城市。2018年上半年,商品銷售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89.84億元,2017年全年為201.53億元。

綠地酒店旅遊集團則由綠地酒店集團更名而來,綠地計劃用未來三年時間,打造以兩百億以上年收入的酒店為核心業務、以旅遊及會展為兩翼引擎的酒店旅遊集團,並爭取2019年實現酒店業務資產證券化,2021年實現旅遊業務資產證券化。

截至2018年6月末,綠地擁有營運酒店35家,客房總數9555間,其中自營酒店18家,海外酒店2家。另有已立項酒店超過50家。輸出管理酒店總量為37家。2018年上半年,綠地酒店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為9.38億元,2017年全年為18.51億元。顯然,未來三年旅遊酒店集團要實現兩百億年收入也是一個難度不小的目標。

事實上,在2014年前後,綠地就提出在房地產主業外,往大基建、大消費、大金融三大方向轉型的計劃,因為在張玉良眼中,把業務單一放在房地產上是非常危險的。

從業務內容來看,商貿集團及酒店旅遊集團都屬於大消費板塊,而在本次產業集團重組中,大金融板塊並沒有過多變化。就此,上述綠地集團人士回應稱,每一個業務都在協同發展,除了大基建、大消費、大金融,綠地還有科創、康養等業務,此次調整不是針對所有產業。

據瞭解,綠地大金融產業2018年上半年利潤總額為15.5億元,2017年為20億元,在年報中,綠地多次提及目前金融產業在嚴峻的行業監管下,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也意味著,大金融產業前進的道路並不明朗。

绿地的“手术刀”:地产立万亿flag, 重组三大产业集团

【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