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惠嶼村:「惠風」海上來 「霞嶼」再揚帆

泉州惠嶼村:“惠風”海上來 “霞嶼”再揚帆

2018年惠嶼島整治出的一片新沙灘(李惠興 攝)

國際在線福建頻道報道(王禮林 江麗峽 林芷汐):“你能想象嗎?2003年以前,惠嶼全村用水只有兩口井,自從村裡通了自來水後,我們也可跟島外人一樣,隨時可以用水。”惠嶼村第一書記肖清林笑著回憶道。更難想象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在2003年人均年收入僅2450元的貧困小漁村,經過十幾年發展,已是人均年收入高達5.3萬元的“泉港第一村”。該村還先後獲得國家農業部(現中國農業農村部)“最美漁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十多項榮譽。

惠嶼村,隸屬於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是泉州唯一的海島行政村,據傳該村因橫亙於海,擋住東昇朝霞,故名“橫嶼”(閩南俗語),文人又雅稱之“霞嶼”。該村全島面積僅2平方公里,現有居民399戶、1486人。近年來惠嶼村憑藉內海養殖與旅遊業的“雙足鼎立”,建設成遠近馳名的“幸福家園”。10月15日,國際在線福建頻道走近惠嶼村,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從泉港市區出發,半小時的車程後,再坐十餘分鐘輪船就到達惠嶼島。乘船遠眺,密密麻麻、蔚為壯觀的海水養殖區首先映入眼簾;登上島嶼,只見村莊乾淨整潔,沙灘柔軟細膩;海邊礁石形態各異,不時有遊人拿著相機在取景拍照。除了旖旎的海島風光,惠嶼還展現了一個小漁村在脫貧致富道路上的蓬勃生機。

泉州惠嶼村:“惠風”海上來 “霞嶼”再揚帆

村中修葺一新的新房子隨處可見(王禮林 攝)

孤島之變:從“走不了”到“不想走”

“2003年以前,我們惠嶼村是泉州市最貧困、落後的一個漁村,各項工作都落後,只有計生工作我們年年都是先進的。”肖清林調侃道,早年的惠嶼村像是一座孤島,島外的人都不願意來。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一直到2003年,村裡的結婚率幾乎為零。沒水、沒電、交通不方便、通信不方便、就醫就學不便利、基礎設施落後,是早年惠嶼村的鮮明寫照。

而惠嶼村早年的落後也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據肖清林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前,當地人是“靠海吃海”,下海捕魚能拿到兩三百元,而當時務工的基本工資才二十幾元。因此當地人就形成了不重視教育、把孩子養大後下海捕魚就能生存的觀念。到了20世紀90年代,海上資源逐漸枯竭,漁民由於缺乏文化知識走不出去,只能在家裡守著孤島,造成了當時“島上姑娘想往外嫁,島上小夥子要往外走,但又因為文化限制走不出去”的僵局。

2003年,惠嶼村迎來了改革轉機,地方停滯不前的僵局被打破。談及惠嶼村的改變,肖清林在兩方面感觸良多。一個是當地的住房條件,2003年以前,惠嶼村人均住房不足9㎡,現在住房面積人均達到了50㎡。第二個是飲水方面,據肖清林回憶,2009年之後,村裡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解決了用水難的問題。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如今的惠嶼村已經漸漸摘去了貧困的“帽子”。2017年,村集體收入達30.07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2450元變為5.3萬元,昔日窮漁村華麗轉身為“泉港第一村”。

村民調侃道,現在腰包鼓了,不但島外姑娘都喜歡往惠嶼嫁,而且惠嶼小夥找媳婦甚至都可像“選美”一樣慢慢挑。惠嶼村的改變,讓原本“走不了”的村民“不想走”了。

泉州惠嶼村:“惠風”海上來 “霞嶼”再揚帆

惠嶼海島人行道上鋪著地磚,十分整潔,宣傳口號在村中隨處可見(王禮林 攝)

變在“思想”:由貸款難到“輕鬆貸”

肖清林感慨,惠嶼村的變化,首先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扶持。泉州市委、市政府和市扶貧開發協會針對海島實際,累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了居民生活用水、用電、通訊、道路硬化亮化、客運渡船、養殖生產等項目,建設了休閒公園、登山觀景步道、巷道整修、垃圾中轉站、汙水處理站、公廁等民生工程。

“過去,村民們常說‘惠嶼人民感謝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我們惠嶼海島的面貌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那以後,大家掛在嘴邊的話就成了‘知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他說。

肖清林還強調,除了政策的扶持,當地村民踏實團結的樸素品質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也是惠嶼村能夠走上脫貧致富路的重要因素。

“以前想貸款,全村都貸不到30萬。現在惠嶼島一個村民,就可以零擔保貸30萬哩。”南埔鎮黨委書記陳宗德笑道。據他介紹,2002年末,為了改變貧窮的村莊現狀,惠嶼村民通過貸款向泉州市農村信用社借了28萬的資金。

而這第一筆資金的貸款,也是來之不易。當年的惠嶼村村民,因為窮,沒有銀行敢貸款給他們。怎麼辦?村幹部便把村民組織起來。肖清林還記得村集體大會上的一幕,會上,村兩委跟村民們說:“我們除了誠信已經一無所有了,若連誠信都丟失了,那真沒救了。”

村民們隨後同信用社承諾:一定定期還錢。惠嶼村不但形成了“貸款聯保制約制”,村民們抱團發展,互相擔保,村裡還指派專人負責村民和銀行的貸款利息交接工作,十幾年如一日。

憑藉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惠嶼村以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以及“一分不欠、一日不遲”的完美信用記錄,在2013年被泉州市農商銀行評為福建省農村信用社系統首個“金牌信用村”。村民到農商銀行小額無抵押貸款從原有的每戶3000至8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0至30萬元。

就這樣,有了信貸資金支持,惠嶼村民從最早的90畝的牡蠣開始養起,在第一年產值就達到一百多萬元,全村賺到了第一桶金。並且憑著“你一畝,我兩畝”“你養海蠣,我養鮑魚”這股子力爭上游、致富路上“互相攀比”的拼搏勁,村莊內海養殖業得到大力發展。目前,惠嶼村共有六千多畝的養殖面積,年產值8500多萬元。

揚帆新徵程:發展生態休閒漁村

“隨著老一代漁民的衰老或離世,勞動力青黃不接,而且現在年輕人也不願意做養殖了,往休閒旅遊業轉型是我們的新出路。”今年36歲的惠嶼村第二大養殖戶肖小平坦言。

如他所言,2015年以來,惠嶼村果斷調整發展策略:以海水養殖為支柱產業,借勢國家生態島礁和“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海島生態休閒旅遊業。目前已先後完成了沙灘整治修復、景觀綠化提升、農家旅館等項目建設,加快惠嶼島產業轉型提升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惠嶼島吸引了火藥藝術家蔡國強攜團隊上島創作焰火表演作品《天梯》。英國知名導演凱文·麥克唐納基於蔡國強的藝術生涯以及《天梯》這部作品拍攝了紀錄片《天梯:蔡國強的藝術》,惠嶼島因此提升了知名度,有效促進海島生態休閒旅遊業的發展。數據統計,就在2018年國慶期間,惠嶼島共接待了超過4萬名遊客,創造產值達200萬元。

關於惠嶼的未來,該村早已“繪製了一張藍圖”。據瞭解,現在,圍繞惠嶼島生態休閒漁村建設的目標,惠嶼村將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公共服務,打造三個“惠嶼”。一是“島上惠嶼”,完善島上的基礎設施,打造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二是“海上惠嶼”,把傳統的養殖魚排改造成集養殖、休閒、餐飲、海洋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海上生態休閒養殖體驗中心;三是“陸上惠嶼”,在泉港市區徵用土地,建設島民陸上生活區,拓寬島上的旅遊發展空間。

南埔鎮黨委書記陳宗德表示,事關惠嶼人民未來福祉的這張藍圖要“一繪到底”。南埔鎮規劃,未來要充分利用惠嶼海島資源振興產業發展,終極目標是讓惠嶼的“民房變民宿、島民變職員、資源變資產”,開闢一條屬於惠嶼獨有的海島鄉村振興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