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山,有不同的景色;每捧水,有各自的律動。
“武夷山水一壺茶”,“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在武夷山,談及山,說到水,總是不由得再聯繫上一個字:茶。
生長於武夷山,生活於武夷山。不知從何時開始,我總是有一種“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小小得瑟。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快有快的瀟灑節奏,慢有慢的悠閒舒適。幸福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那就是有茶喝,有好茶喝。因山水共育的武夷茶而醉,古人不知多少,今人更是數不勝數,後人呢,也是不會讓前人專美的吧。
相比世界紅茶之源的武夷紅茶,我更愛武夷巖茶。當然不是“此花開盡更無花”的偏愛,原因只是,著迷於大紅袍的包容大氣、肉桂的悠遠空曠、水仙的輕靈飄逸……著迷於武夷巖茶的山水氣息、各具韻味……
特別喜歡一位張姓作家的一句話:君到武夷,看山水如品巖茶;君飲巖茶,杯盞間如見山水。“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若想深究武夷茶的魅力緣由,近山近水自是不可避免的。那麼,便開始一次關於茶的旅行吧,說走就走,隨心隨性。
大紅袍,既仰望也平視
說起大紅袍,你會想到什麼?是武夷山的綺麗山水,是仰望那生長於崖壁間的六棵樹,是趕考書生的治病良方,還是茶湯入口後,那令人久久沉醉的綿醇滋味……
大紅袍,所能代表的意象太豐富了,沒有哪一種茶能像它一樣,如一根直衝雲霄的柱子,足以撐起中國茶文化的半邊天。
武夷山=大紅袍?不管反對的人有多少,這個等式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群裡,就那樣被認可了。“武夷山,你還有一個名字,叫大紅袍!”這麼說,也挺有味道的。
鐫刻“大紅袍”三字的那一方天地,是武夷山旅遊或尋茶的必去景點,是愛茶人一去再去的所在。不論是目的地,還是路途中,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悟與收穫。就像那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同一個人泡同一泡茶,因為時間的不同,心情的不同,便呈現不同的味道來。
突然間,也就明白了那一場名為《印象大紅袍》的山水實景演出,每一場演出,都會有些許不同的原因。無他,自然的神奇。
在武夷山的自然景觀中,九龍窠不是一個很出名的景點。因有九隻形似龍的丹霞巖崖,分兩排依次並列於一條峽谷間。一個關於龍的山名就這樣定格了千百年。讓九龍窠出名的,是比“龍”更具魅力可感的大紅袍。
看那大紅袍其生長在環境幽奇、氣候獨特、土壤適宜,終年雲霧繚繞、細泉潺流的九龍窠內,再加上附麗其上的歷代名人歌詠與神話故事,怎能否認,大紅袍的存在,是武夷茶與山水融為一體,與文化融為一體的最佳證明。從某種意義來說,大紅袍已不是單純的飲品了,她還是武夷山走向世界的名片,她也是武夷山的鎮山之魂。
大紅袍,是好茶、名茶的代名詞,卻也是親民的。在茶界,大家都說大紅袍有著“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肉身、菩薩的心腸”,如一位歷經滄桑、智慧通達的老者,用慈悲的目光給飲者莫大的撫慰。坐下來、喝一杯,它的巖骨花香就能營造出一方山水,讓飲者跟隨一縷茶香在大自然中恣意徜徉。
肉桂,無肉桂不巖茶
生活中,有“無酒不成席”之說。沒有一個確切開始的時間,喝茶圈裡,幾乎無人不認可“無肉桂不巖茶”之談。
肉桂,是不得不說的一種茶。這個土生土長於武夷山的茶,似乎,絲絲縷縷的香氣裡、點點滴滴的滋味間,都帶著武夷山人的自豪。
武夷山素有茶樹品種資源王國之稱。在這個享有“碧水丹山”美譽的天地裡,生長著世代留傳的有性群體茶樹品種,武夷山人稱之為菜茶,並從中選育出了單叢、名叢。自宋以來,文字有記載的各類名叢不下千種。肉桂,便是其中的名叢之一。
1985年,那個時候的我,還沒有走進小學的校門,但曾獲得國優、省優、部優的肉桂,在那一年被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省級品種。在此之前,武夷山眾多的單叢、名叢裡,沒有一個進入這個名單。
據《崇安縣新志》記載,清代便有肉桂其名。如今,不知從何時起成為武夷巖茶當家品種的肉桂,已成為武夷山茶企必種必做的品種。說“家家皆有肉桂香”絲毫不為過。
牛欄坑肉桂、馬頭巖肉桂、慧苑坑肉桂、竹窠肉桂、三仰峰肉桂……都說“不登天遊,武夷白遊”,這是指武夷山的旅遊,而對於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來說,如果沒有喝過肉桂,那也算不得真正的武夷巖茶的茶友了。
武夷山的峰峰巖巖之間,可以出產上乘肉桂的地方很多。如此,我們便有充足的理由和條件,給自己規劃一條“肉桂茶之旅”了(不過,要有心理準備:每一條線路,需要花費的時間可不少)。
以大紅袍母樹所在地的九龍窠(即“龍肉”)為中心點,周邊有慧苑坑、流香澗、竹窠、三仰峰,有馬頭巖、牛欄坑……遠一點的地方,有天遊峰、虎嘯巖、一線天、觀音巖……出發前,可以預先安排好線路,按計劃行事。也可以隨著路走,路到哪,尋茶的人到哪。不管是哪種,都請帶上筆記本、照相機。武夷茶是自然山水的產物,各個峰巖坑谷之間,茶樹品種可能一樣,但由於茶樹周邊的生態不同,到時其成品茶的香氣、滋味便會出現不同的氣息。
武夷茶之旅,不能不去九龍窠。肉桂茶之旅,有一個地方,也是必須去的,那便是馬枕峰。《武夷茶經》裡表述:“肉桂,原產馬枕峰……已有100多年曆史。”走近肉桂的發源地,對認識、瞭解肉桂,將更有幫助。
從一線天景點入口進,馬枕峰處於在去虎嘯巖景點的中途。馬枕峰不高,海拔560米,與三仰峰遙遙相望,是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全峰好似一扇碩大的屏風,也好似武夷山風景區的一個駿馬形的巨枕,故稱為馬枕峰。去往馬枕峰的一路上,鬱鬱蔥蔥,有竹有草,更多的是叫不上名字的雜木。其間有大岩石,多被藤狀植物纏繞,也有小山澗,流淌著清冽的山泉。
由於不是遊客遊覽線路,所以,在馬枕峰是安靜的,沒有城市的嘈雜,沒有人群的熙攘。在這裡,可以聽到水流、山風的聲音。在這裡,可以靜靜地坐在岩石之上,放任自己被茶樹的芬芳包裹。
水仙,把歲月的味道滲透進茶湯裡
《晏子春秋·雜下之十》中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來說明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橘是如此,茶葉也是如此。
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環六六峰”,“山湧千層青翡翠,溪搖萬頃碧琉璃”,碧水丹山構成一幅天然圖畫,如人間仙境。山內群峰競秀,幽澗流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非常適宜茶樹生長。正因為此,武夷山茶人利用谷地、溝隙、巖凹,開園種茶,沿邊切築石岸,構築出“盆栽式”茶園,經過長年累月的雨水沖積,使得溝谷土地富含有機質。茶園周邊懸崖絕壁,絕壁之上竹木蔥鬱,縫隙泉水叮咚,上午太陽下午陰天,形成了特有的巖茶小環境。
水仙,一個多麼好聽的名字。總覺得水仙是很具有男子氣概的茶,莊重大氣,雖有縷縷花香,但卻沒能掩蓋骨子裡的那股逼人英氣,讓人捨不得換口氣多呼吸,生怕口腔中的氣息跑掉太多。
水仙是什麼時候從發源地建陽傳到武夷山的,現今已無法具體考證,但以武夷山有百年以上的老叢水仙為證,那至少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有意思的是,水仙雖是舶來品種,但水仙進入武夷山之後,迅速與肉桂這個本山本土的名叢一樣,成為武夷巖茶的當家品種。
大紅袍、肉桂、水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市場上,武夷巖茶的品種就這三個。大概從2008年開始,悄然之間,這個隊伍裡增加了“老樅水仙”。在武夷山,在更多地方,在銷售武夷巖茶的店裡,幾乎都能看到“老樅水仙”這個產品,價格一般比“水仙”高上許多。
之所以如此,是以樹齡為界,樹齡低的稱水仙,樹齡高的稱老樅水仙。這是樹齡創造的奇蹟,卻也是一個有待解開的謎題:武夷巖茶中的品種不下百個,但只有水仙這個品種,會因為樹齡的增長出現明顯的變化。
老樅水仙,就像那隱居山林的老者,歲月的沉澱,骨子裡透著的,不僅是滄桑,更多的是淡然,隨遇而安。
對於老樅水仙,“吳三地”這個地方不得不提及。
吳三地,是村名,並非人名。它是武夷山市洋莊鄉漿溪村的一個自然村,地處武夷山西北部。
這是一片未受汙染的山中淨土,雲霧繚繞,群山環抱,綠水潺潺。吳三地的百年老叢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房前屋後,山腰溪旁,棵棵老茶樹根連根,枝擁枝,葉托葉。
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吳三地茶葉獨特而高貴的品質。吳三地的老樅,不僅具有武夷巖茶“香、清、甘、活”的特點外,還有一股濃郁的粽葉香和青苔味,業界人士把這一奇特的韻味稱之為“樅味”。
閱讀更多 問茶武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