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質疑諾獎得主,「科學刺兒頭」的他究竟有多牛

兩次質疑諾獎得主,“科學刺兒頭”的他究竟有多牛?

他的履歷表也被很多人稱作“亮瞎眼”。

30歲,他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33歲,他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34歲,他擔任科技部973項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學家,總經費達2500萬。至今一直擔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44歲,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科學家班主任,他就是——徐濤。

兩次質疑諾獎得主,“科學刺兒頭”的他究竟有多牛


將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務交給一個年僅34歲的科學家,在科技部也不多見。 有人說,徐濤如果不在本科學習中打好數理基礎,他根本不敢質疑內爾。在很多同行眼裡,徐濤的勤奮是出了名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一種“輕鬆的科學”。

兩次質疑諾獎得主,“科學刺兒頭”的他究竟有多牛


徐濤給諾貝爾獎得主內爾在一次實驗中指出了錯誤,以及在一次系統維修中,看到了徐濤身上的科研潛力,得到了內爾的認可與關注,1998年和1999年兩年間,徐濤在內爾的指導下在《Nature Neuroscience》《Cell》《EMBO》雜誌上共發表三篇論文,其中兩篇是第一作者。

在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中,純粹的科學發現所產生的成果僅佔1/3,因儀器、手段及工具創新而取得的成果約佔1/3,此外,由方法、思路創新取得的成果也約佔1/3。

2013年,詹姆斯·羅斯曼(James Rothman)因發現SNARE蛋白而獲諾貝爾獎,而徐濤對SNARE複合物的研究早於1996年在馬普所求學期間,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論是囊泡分泌需要解聚SNARE複合物來提供能量。隨後,徐濤的工作提出了相反的觀點——囊泡分泌需要形成穩定的SNARE複合物,這個模型在質疑聲不斷得到更多的支持,現已被廣泛接受。

徐濤發展了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新算法,受到因超分辨成像而獲諾貝爾獎的莫爾納爾(Moerner)教授的好評,認為新算法在不損失定位精度的前提下把計算速度提高了5個數量級,並可提供分子三維取向的信息。

除去這些已經獲得諾獎的研究,徐濤手頭正在開展一項國際競爭激烈,且有可能是下一個技術風口的研究——冷凍超分辨熒光-電鏡的關聯成像技術。

兩次質疑諾獎得主,“科學刺兒頭”的他究竟有多牛


2011年,徐濤在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儀器研製專項”的支持下,自主研發了一套冷凍超分辨熒光-電鏡關聯成像系統(csCLEM),並取得了國際領先優勢,該工作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受邀在2015年美國Gordon會議上作大會報告,被認為是冷凍超分辨光電關聯成像的“First proof of concept”實驗。


閱讀 0 ·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