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我在成长,你看见了吗?

蔡徐坤:我在成长,你看见了吗?

【1】

最近玩微博多一点。

微博和其他社交平台最大的区别,在我看来就是侧重于偶像明星的娱乐八卦,以至于很多追星的女孩子们,会把这里当作一个根据地。

像我这种平时不太关注明星八卦的中年人,也是在玩微博的这段时间里,被安利了很多新生代的偶像。

比如最近热度非常高的蔡徐坤。

一开始知道这个人,是因为我的一个微博女性好友非常喜欢他,头像也是他,微博里的内容一半都是他,每天刷屏一样在发他的照片。

我最初对蔡徐坤的印象,就和之前的那些“小鲜肉”明星差不多,长得精致好看,容易讨年轻女孩子们的喜欢,但是在直男的眼中辨识度比较低,也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蔡徐坤:我在成长,你看见了吗?


对这些明星,我相信他们有自己的受众,但我不在其中,所以谈不上讨厌,也不喜欢。

前两天我和这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我随口问了她一句,她们追星的时候,能让她们全情投入热泪盈眶的到底是那个“偶像”的什么,是容貌,还是人设,或者是别的什么。

这个女生特别认真地,给我打了很长一段话。

她说,可能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但是她发自内心地觉得,蔡徐坤是有才华的。

从《偶像练习生》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他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编曲,编舞,都显然是受过专业水准的训练,绝不是很多人刻板印象里,仗着长得好看随便唱唱跳跳就出道的“流量明星”。新出的专辑里面也有一首歌,整个的词曲创作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可能对于科班出身的歌手来说这并不难,但那时候的蔡徐坤毕竟就是一个不到20岁的男生,能做出这些事情,至少能够证明他真的是在往“优秀歌手”和“舞者”的方向努力,而且,他的确有这个潜质。


蔡徐坤:我在成长,你看见了吗?


她说,她可以接受别人评价蔡徐坤稚嫩,有缺点,不完美,不成熟。但她其实特别难过的一点就是,自己认真去欣赏的偶像,被外界提起的时候,永远都只说他“靠脸”。

“真的不是的,他有实力,而且他还年轻,他以后会更好。”

蔡徐坤:我在成长,你看见了吗?


【2】

大概就是最近这几年,“偶像”,或者说“流量明星”这个概念越来越被很多人关注,在大多数人心里,这样的词汇一方面象征着很高的知名度和一大群狂热的粉丝,另一方面也暗示着肤浅,浮躁,甚至徒有其表。

这些印象不能完全说是误解,但至少可以说是以偏概全——事实上,曾经那些被黑过“没有实力”,“就是个花瓶”的流量明星里,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都成长了起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也扎扎实实地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而我最近在刷微博的这段时间也有一个感触是,这一系列的偏见之所以会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舆论的诱导。

你如果去刷一下微博热搜,关于明星的部份基本上就是,某某明星发自拍了,某某明星走红毯了,某某明星机场秀了……

要么就是绯闻,恋爱,分手,出轨。

就连很多官方媒体对明星的访谈都喜欢从颜值和衣品等方面入手,时间长了给大众留下的印象就是,这些人没有作品,没有好的影视剧,没有好的音乐,只有来来回回的照片和生活琐事。

渐渐地,所谓的“流量偶像”们在大众眼里的“初始好感”就被慢慢地消费掉了,而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大众甚至不那么容易接受,这些其实还很年轻的明星们,还在“成长”中,还有变得更优秀的“可能性”。

蔡徐坤:我在成长,你看见了吗?

蔡徐坤:我在成长,你看见了吗?


它并没有过多地去渲染蔡徐坤的长相有多好看,服饰有多上档次,而是真的对准了这个年轻人的努力和才华,让蔡徐坤作为一个真实的“年轻人”,而不是一张精致却没有灵魂的面孔,去和观众对话。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身边的一些同龄人,或者比我们再年长一些的朋友都在说,他们真的已经不太懂这个时代的“偶像”和“粉丝”了。虽然我们上学的时候也追星,也狂热过,但无论是追星的方式还是对“偶像”的定义,好像都和现在的孩子们有很大的差别。

“读懂”你曾经不理解的偶像,和伴随着偶像衍生出来的“饭圈文化”。

如果蔡徐坤这样的“新偶像”的出现是必然,那么,理解和接纳他们,而非带着偏见去苛责他们,也应当是我们该去尝试的“破冰之举”。

另一个事实是,当你真的试着这么做的时候,你很可能会发现,其实每一个时代的偶像真的没有很大的差别,而那些正在追星的小孩子们,也就是曾经的你我。

就像蔡徐坤在视频里很诚恳地说,自己才刚刚出道,是有成长性的,自己并不甘于做一个“流量明星”。

他甚至小心翼翼地向喜欢他的每一个人发问,这个正在成长的自己,会不会被大家所看到?

这种真诚,无法不令人动容。

蔡徐坤:我在成长,你看见了吗?


【3】

很多人说,这个时代娱乐至死。

我并不认为“娱乐”本身有什么错,甚至可以说,所有高雅的艺术,本质上也是为人们带来精神享受的,也可以算作是“娱乐”的一种。

但区别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那么容易被“浅层次”的娱乐所满足了。

所以这一两年来,剧本糟糕演技崩坏,只有一堆小鲜肉小鲜花的烂片越来越卖不出去;大家依然“追星”,依然需要“偶像”,但开始关注偶像的实力,才华和内涵。

我们想要的,是更优质的“娱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