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转业的军官都是哪些人?

选择转业的军官都是哪些人?


2018年度的转业工作已经进入尾声,许多转业干部的安置去向也基本敲定,但毕竟僧多粥少,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选择自己心仪的岗位。回顾大半年前网上晒出的许多“转业申请”,有的文采斐然,有的声泪俱下,也有的慷慨激昂,不管如何,这都代表了这一部分人选择脱下军装的理由,在其背后,隐藏的是他们对自己职业转型时机和需求的思考。

虽然每年选择转业离开部队的干部总量很小,但是就笔者多年的部队工作体会而言,从个性到共性来分析,选择转业的部队干部群体大多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权衡。

1

在军队发展遇到职业瓶颈

众所周知,部队干部是有较为明确和严格的职务等级的,是三角形的晋升模式,很多经济生活待遇也是跟着级别和职务挂钩,虽说正常有了位置就能调职,但“庙大”、“庙小”决定了你的晋升天花板,这首先就是一道不能绕过的问题。

在师级以下单位,由营入团是一个坎;在军以上单位,由团入师是一个坎。受职数限制,每个坎必然会阻挡掉绝大多数人提升的通道,只能是让少数人保持上升成长晋团入师。在部队内部,领导班子的排名、职务和分管领域的调整都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有些踌躇满志的军官,即使本身也很优秀,青年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中年也会遇到“红灯效应”,在职务上“雷打不动”,卡在一个级别上不去,而有时候一卡好几年,就失去了提升的机会了。

有一些人在部队里面已经是处于中层或者是业务骨干,年龄上是中青年,业务上已经是可以独当一面了,他们中很多人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经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比如:交流出去的可能性,本单位的编制数,自己业务的核心程度,自己上升的空间潜力,人际交往的程度。


选择转业的军官都是哪些人?


这类干部已经掌握了很成熟的专业业务能力和部队人脉资源,正因为如此,他们也能够对自己职务晋升的可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所以,这些人转业,一般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及更好的经济收入。


例如,A君是军机关干部科里一个副团级的群工干事,在他这个师级单位里,副团级的参谋干事一大把,自己并不受上级领导的格外的青睐,综合来看自己竞争正团基本没有希望。另外,因为他是群工干事,与地方打交道比较多,地方的情况比较熟悉,于是,就选择了转业。

这属于典型对自己在军队职业发展的判断,也不能说他失去了理想信念选择转业,更不能说他满脑子当官掌权,这只是一个人对个人发展做出的一次选择,也无可厚非。

2

专业能力提供较强的职业背书

这类干部大多是专业技术类,大多存在于团级以上的部队,大城市地区。他们很多人是重点院校出生,毕业即进入部队干部队伍,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也就是社会上需要的热门紧缺专业,具有相关的高等级执业证书,比如:国家司法考试职业合格证书、注册会计师、注册建造师。

正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大城市就业机会较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经济收入差别很大,有些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有的为了扩展自己的职业平台,有的遇到了职业的瓶颈,因为种种原因有些公务员会选择二次择业。

比如:北京、上海的有些部队干部转业之后去律师事务所工作,一些财金部门的部队转业干部选择去会计事务所或者银行工作。

例如,B君是技术9级的干部,38岁,干龄20年,今年提出了转业,准备选择自主择业。他认为自己是助理工程师,技术9级是一个坎,继续发展将受限。他在部队里面从事的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到地方应聘计算机高级工程师,收入会比较高一些。另外,照顾家庭陪伴老婆孩子的机会多一些。

3

年轻干部的职业二次选择


很多一些80后,90后,特别是30岁以下的青年部队干部群体,很多人当初以应届生身份高考选择军事院校时,对部队干部这个职业缺乏一个整体的理性的认识,很多是家长、亲戚、老师的诱导加鼓励促成的。

这看似一个“美好的推荐”,但由于轻视了个人的追求、性格、特长等重要因素,把“职业规划”变成了粗暴的“职业安排”,实则许多年轻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挣扎埋下了诱因。

那些推荐者,比如父母、老师、长辈等,由于缺乏部队工作阅历,很多人对部队发展存有认知上的偏差,甚至还把部队干部和“当官”画上等号,以为考上军事院校一毕业就是做官了,就等着平步青云。

而许多学校也把考上军事院校的学生作为先进典型宣传,促成这种氛围,很多学生对部队干部的类别,部队的职能,基层部队工作的实际,自己是否适合部队干部职业等都缺乏一个清晰、理性、整体的认识。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以至于有个别青年干部工作后说“不说部队干部就是叉着腰指挥战士训练、或者搬个板凳坐着给战士上政治课过一天吗?怎么累成狗了!”。


选择转业的军官都是哪些人?


于是,有许多年轻人在进入部队体制之后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比如,从大城市到基层部队面临的生活条件的差异,自己专业背景和所做工作的不对口、经济收入较低的落差、繁忙的工作压力、异乡的孤独感……

这些都给刚步入部队的青年干部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波动,很多人在积累两至三年后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趁着自己的年轻优势,会做第二次的职业选择。如果说是在基层单位工作,年龄较小,单身无家庭,专业背景较强等,这类因素综合一起更容易导致做二次选择。比如:考研、转业到地方企事业单位、自己创业等。

例如,C君是从某知名高校入伍的国防生,90后,正连三年了。他说不愿意再过“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生活;不愿意再熬,不愿意和别的干部为了竞争一个副营职岗位而明争暗斗了。累了,想换一个活法。

4

个性使然

有类人生性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不喜欢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

然而作为体制内的一员,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党与部队的形象,哪怕一个很不起眼的行为都会被无限放大贴上“部队干部”的标签。无论是说话、做事、交友、发个朋友圈都是有一些有形或者无形的规章在束缚着你,出国、投资、经商、结婚很多特殊部门都会与异于常人的规定。

例如,D君是一个团级干部,他发出着这样的感慨“45岁之后我必须要脱离体制,做些我想做的事”;E君是小清新,离开体制想去看看;F君是青年才俊,发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心思,离开去照顾高堂。

笔者认为,这是个好事,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是一个平凡的个体,来自千千万万普通的家庭,都会自己的爱好、郁闷、悲欢离合,部队干部也是千千万万职业中的一种,我们应该平常心来对待,无论什么工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总结一句:在围城里面的,无论悲伤还是欢愉,请走下去;离开围城的,祝你们一帆风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