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類學對於心有很多種分類方式,它可以由大略的不同分類到較細的不同分類。例如,人的分類,可以分為亞洲人、西方人;也可以分為學佛的、不學佛的;也可以分為男眾、女眾;也可以分年紀大、年紀小;也可以分有白頭髮的、沒有白頭髮的等很多種。
相同的,心法也有很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當舉例出來時,它是哪一類的分類方式?在第一種分類方式時,它是屬於哪一類?第二種分類時,它是哪一類的?第三種分類時,它又是哪一類的?用如此方法推知,它上面的體性便可認得很清楚。
現在所採用的教科書,心類學的內容有四種分類方式。剛剛提到在小理路里面,心法分為六識,即是根識和意識,有五個根識加上意識,總共六個,這是一種分法。然而,心類學在這本書裡,有四種分類方式。
講知覺:「謂了別,為知覺之性相,明而了別,為識 ( 認識 ) 之性相,知覺,了別,識三者同義。知覺分為:量知覺與非量知覺二種。」覺和心法是同義,只是名字不同,二者意思一樣。第一種分類方式是什麼?量知覺和非量知覺。
第二種分類方式,知覺第二種分類分成三種,哪三種? 「知覺、了別分為三目,謂敘述將總義作為所執境之分別 (心),敘述將自相作為所執境無分別不錯亂識,敘述將無見為有作為所執境之無分別錯亂識。」
第三種分類方式,知覺分為了別自他」就是自證和他證,或是用了別自和了別他。用了別也好,用證也好,都可以,好像自證他證比較容易,了別自和了別他就比較麻煩,故直接用自證和他證。
第四種分類,知覺分為心王和心所:「複次,知覺,了別又分為心王與心所二種」這四種分類方式中,第二種好像用詞多一點,若將它簡化,應該是分別心、無分別無錯亂識、無分別錯亂識,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
好好了解這四種分法,心類學就瞭解了。對這四種分法先一個個好好理解,再來必須能夠類推出,當舉一個心,要能瞭解這個心若從這種分類方式,它是哪一類?若從那種分類,它是哪一類。
各種分類都有它個別的好處、作用,要好好理解。第一種分類是小理路里面的,這個很容易理解。然後是心類學裡面,這部分更深一點,比較難了解。有四種分類:第一種是量和非量;第二種是分別心、無分別不錯亂識、無分別錯亂識;第三種是自證和他證;第四種是心王和心所。
首先,講述第一種分類,量和非量。量的意思是可依靠的、不會騙人的,這種心或是認知。反之,非量就是沒有那麼可靠、不是那麼正確的心。
這裡教我們什麼呢? 《廣論》裡面常常提及人是被心帶著走,而心被煩惱帶著走,所以人無法控制自己想什麼,也就無法得什麼、作什麼。我們是跟著心,這是沒有錯的,但是不能讓心跟著煩惱走。
所以,當煩惱接近時,我們要能切開;當接近好的、善的時候,我們就要讓它往前走,也就是心是量的時候,就要跟著走;非量的時候,就不要跟著它走。
閱讀更多 老九讀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