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内容富,结构妙,常练常新得高分!

习作/标题新,内容富,结构妙,常练常新得高分!

习作并不难,心中有三法,高分不在话下:

^O^让标题“新”起来

“美人当美目,美文当美题”,“文章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有专家还曾说“文题占一半”,文章的标题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考生作文的标题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由此可见,要写好作文,拟好文章的标题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如何拟好作文的标题呢?答案一句话“新颖别致”,简言之“新”。(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人们都对“新”兴趣十足,都具有“猎奇”的思想)。

一、 小题大作 大题小写 标题自新

“小题大作 大题小写”是大家公认的优秀作文,之所以称为“优秀”,原因是标题与内容之间有那么一小段距离,往往给人以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美感,标题自然也就美妙。

比如山西《作文周刊》曾刊登一篇学生作文《〈桃花源记〉之我见》,立意相当高远,对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及感触而联系到了当前国内大事,反对封闭,歌颂开放,高度赞扬了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跳动的是时代的脉膊,流淌的是时代的血液,富有时代气息。这样的标题于平淡之中却又别具一格。再如有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作文是以“礼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学生就用“礼让”作的标题,内容却是写的国际大事:布什、萨达姆如果能够相互“礼让”就不会出现美伊战争,也就不会使伊拉克人民陷入困境,巴以两国如果能“礼让”也不会陷入僵局等等,这是明显的小题大作,使标题生动、别致。

二、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 领异标新

逆向思维指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一般说来,逆向思维所拟的标题都能吸引读者,使人耳目一新。

“开卷有益”可逆向为“开卷未必有益”(注意:不能简单机械地否定,如说成“开卷无益”就太绝对了,根本不成立);“人多力量大”可逆向为“三个和尚没水吃”:“近墨者黑”可逆向为“近墨者未必黑”;“永不放弃”可逆向为“学会放弃”;“好马不吃回头草”可逆向为“好马也吃回头草”;“知足者常乐”可逆向为“知足者不常乐”。

有些人们习以为常的道理也可逆为:“一屋不扫照样能扫天下”,“玩物未必丧志”,“好汉要提当年勇”,“不破规矩,不成方圆”,“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也是好士兵”,“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母”,“沉默未必是金”,“自行车一定要‘骑’吗”,“观众不是上帝”等等。

三、引经据典 俚语俗语 花样翻新

运用名人名言、妙语警句、俗语格言,根据自己文章的内容需要巧改妙用,能使文章题目光彩夺目。如:

《芝乎锗也》介绍的是灵芝有丰富的稀有元素“锗”,具有抗癌、治癌及多种药用功能,其标题真是美极了,不禁让人联想到了白蛇娘娘所盗的灵芝仙草。

《浅水养巨鳄》,让人一见真是不知所云,“浅水”是如何养“鳄”呢?况且又是“巨鳄”。其实文章写的是浅水县出了大贪官,把浅水县的大贪官比喻成“巨鳄”,此标题可谓美至极了,真是妙不可言。

类似的标题还有《太阳从西边出来》、《落花时节又逢“春”》、《老当益“妆”》、《舞台上的“洋”贵妃》、《莫把严惩当“言惩”》等等。

四、变换角度 点石成金 推陈出新

一根竹筷子,平放在桌上,像是一条“线”,竖直起来俯视又是一个“点”,旋转起来成了一个面,放在盛水的碗里却又有点“弯”。这是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因此,我们知道学生作文也要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多变换自己的角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决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随葫芦打汤”,别人已经说了N遍了,你再说上N+1遍,岂不令人生厌?文章观点新、内容新,所拟题目自然而然就新。

曾经读过下水作文《我们需要发扬范进精神》,范进醉心功名,一味科举,中举后因喜而疯,是反面人物,早已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有何精神可言?变换角度,挖掘出范进刻苦认真,坚毅顽强,不屈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劝勉广大同学应发奋努力的学习,可谓点石成金、推陈出新的一例。

《作文周刊》曾刊登一篇题为《弯曲的尊严》,文章论述了“尊严”有大有小,有暂时有久远,小的失尊可以换来大的威严,暂时的屈尊可以换来永久的尊严,“以屈求伸”,乃新奇之视角,其标题也熠熠生辉。

^O^让内容“富”起来

当前初中生写作记叙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洞,叙事空泛,描写粗略,刻画粗糙 ,文章读起来犹如白开水无滋无味。如何克服这些不足,以下几点个人体会,广大师生也许能有所借鉴。

一、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写出真情实感决不是简单的见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应该注意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所谓联想是指以生活中感知的一些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指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自己的脑子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得到大量的写作材料。比如我们可以由李逵想到武松,想到鲁智深;由红花想到绿叶,想到松树;由电闪雷鸣想到赤日炎炎,想到月朗星稀;由冰想到冷,想到天寒地冻,大雪纷纷;由宇宙飞船可以想到建立空中城市,想到在其他星球上安家落户……这样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就不至于在写作文时发愁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了。就是大作家、大手笔他们也都是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的。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为了说明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他联想到了北平的风,伦敦的雾,热带的晴天和北中国的冬天。

鲁彦在《听潮》中是这样描写夜晚平静的大海的: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吹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他又描写大海醒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仿佛也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以上段落写得那样有声有色,丰富多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文字中充满了联想和想象。假使我们把其中的联想和想象的成分排除掉的话,以上段落大概只剩下干巴巴的几句话,一点文采也没有了。

由此可见,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收到映衬形象,开拓意境、突出中心、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效果。

二、充分调动不同感觉

记叙文的写作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进行刻画,从不同感觉写来。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么一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都是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都是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鸟儿呼朋引伴”“唱出婉转的曲子”“牧童的短笛嘹亮的响着”是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作者从不同感觉写来,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这样写天气炎热的: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笛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结起来,接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象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从视觉上写热;“寂静”“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从听觉上写热;“烫手”从触觉上写热;三个“处处”的排比句进一步全面的写感觉,使人感到“热”无处不在,把“热”写得逼真形象。

以上都是调动了各种不同的感官,从各种不同的感觉进行描写,使描写对象清完整,活灵活现,读来生动细腻,引人入胜,使文章内容丰富,意蕴深长。

三、善于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动”与“静”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动”显示出活泼的一面;“静”则显示出凝练的一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动”和“静”是可以沟通,可以相互映衬。“静”如果有了“动”的气势,则“静”也就有了活泼的一面;“动”如果有了“静”的风度;则“动”也就有了凝练的一面。像“明月送间照,清泉石上流”“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都是以动写静的手法,读来新颖别致。

初中语文课本中也不乏其例。比如《老山界》中“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是以动写静的典范,恰恰是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证明实在是静极了。这样以动写静,描写的形象丰富而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再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写道:“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这仍然是以动写静,反衬出“我”想看到社戏的心情之急切。“雪白的飞泉高悬在碧峰之间”这一句,飞泉本来是动态的,因为泉流迅猛,视觉感到的却是雪白一片,动凝成了静,静态的选“悬”字乃是点睛之笔,使飞泉形象传神,水流量大迅猛不言而喻。

四、巧妙地运用烘托

烘托是从其他人物的客观反映或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征。《口技》中有这么几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几句话是侧面烘托,“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惟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微笑”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老舍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云还没有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是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这一段写出了风的急骤和猛烈,写出了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写出了闪电的气魄,借对暴风雨的描绘有力地烘托了祥子的痛苦生活。

习作/标题新,内容富,结构妙,常练常新得高分!

^O^让结构“妙”起来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基本框架,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一般说来,审题立意、选材剪材之后,依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就得思考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最常见的文章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为顺序,以空间为顺序,以事物的发展变化为顺序。我们指导学生作文,要善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创新,让文章的结构新颖巧妙、不落俗套,为文章增姿添色。有以下几种结构可供参考:

一、 镜头转换法。

镜头转换法是文章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生动的人物、事物或景物的片断组合成文。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选材必须突出文章的主题,紧扣文章的灵魂,不论是人物的生活片断、事件的发生发展、景物的白描细描等等都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这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原则。

运用镜头转换法结构文章时,选好表现主题的镜头要巧妙地把镜头剪接成文。有两种组合的方式:一是横向排列组合,一种是纵向排列组合。例如写《灯》个题目,可以选择如下镜头来写:先祖点明灯,祖父点桐油灯,父亲点煤油灯,我们这一代用电灯,将来可能用更先进的灯。通过这些片断的描写,用以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歌颂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这是纵向排列法。用横向排列法可以这样安排材料,家里明亮的电灯,街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边防线上的探照灯,山洞里战士的烛光灯。通过这些片断的描写,用以歌颂保卫祖国、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纵向和横向排列是两种最常见的镜头组合方法。此外还有纵横式、对比式、阶梯式、跳跃式等我们初中生不太好把握。

总之,用镜头置转换法来结构文章,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它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形式简洁,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联想、想像能力,又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一般有三种方式:用“一”“二”“三”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直接用“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这种方法适合各种文体。

二、 妙胜巧合法。

所说的妙胜巧合法是指在作文过程中,当甲事物与乙事物的联系快要中断的时候,恰巧出现了另一种媒介将甲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事物继续向前发展,甲与乙的联系不致于中断的写作方法。

运用妙胜巧合必须掌握其规律性,使巧合符合真实、合理、新奇的三原则。第一,巧要巧得真实,合乎生活的真实。也就是说情节要符合时代、现实、人物、场合等方面的特点,要让读者相信。尤其具有偶然性的巧合情节,更要注意到其真实性。第二,巧要巧得合理,合乎情节的逻辑性,合乎事物的规律性,合乎人们的思维习惯。绝不能生拼硬凑、牵强附会。第三,巧要巧得新奇,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便是个典范。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圣诞节妻子德拉只好卖掉自己的美发买回丈夫心爱的金表链,丈夫杰姆也只好卖掉自己祖传的金表而买回妻子喜欢的发梳。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令人绝倒,又巧得使人心酸落泪。

妙胜巧合法,可以提练故事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也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性格。但是,巧合不宜滥用,要用得恰当,对一些偶然性情节要做好前铺后垫,找出它们的合理性因素,不能任意编造。

三、 冰糖葫芦法。

冰糖葫芦是用冰糖着色加工成葫芦状,并以小棒穿插成串,这种东西既可以是食品,也是可供观赏的手工艺品。借这个名称用于作文的构思,意思是说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那么众多的材料(葫芦)就能很快串连成章。只要找到能贯穿全文的(小竹棒),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线索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以时空为线索。就是按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和空间转移次序。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按时间的先后和空间转移来安排的。以情感认识为线索,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展来组织叙事写人。如《荔枝密》是典型的按作者情感和认识线索来叙事的。

四、 悬念解疑法。

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急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

利用悬念进行叙事,一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如《驿路梨花》中“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始终吸引着读者的视线;《醉翁亭记》中“太守究竟是谁”始终是读者心中的疑团,让读者感到了文章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五、 欲擒故纵法。

“欲擒故纵”乃三十六计之一,即当敌人锐气正旺时,我故意避战示弱,使其丧失警惕,而后乘机擒之。这里的“纵”是手段。“擒”是目的,放纵是为了更好的擒捉,放纵是在擒拿这一目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叫“欲擒故纵”。

此种结构方法常常用在议论文中,如有人说:“评弹是靡靡之音,听了要死人的。”我们可以这样反驳:“按他的说法,如果前线打仗,就不必派军队去作战,也不用飞机、坦克和导弹,只需派一个评弹团就行了,几首曲子一唱,敌人‘闻曲披靡’,一个个自动倒下去,岂不痛快?”既是歪理,其逻辑必然是荒谬的,我们先让它自我暴露,再按歪理推下去,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

六、 首尾圆合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那儿。”这就是说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前后照应,首尾圆合。写作时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的脱节,全文结构显得支离破碎。首尾圆合一般有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照应。这就是说,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回答,给人以完整的感觉和印象。

2、文题照应。这种照应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意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须加一定说明、注释。因此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的作用。如《不朽的失眠》便是,全文始终围绕张籍因科考落地失眠而写出了不朽的诗篇―――《枫桥夜泊》。

3、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文中出现了多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力的表现了主题。

4、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

5、伏笔照应。即前伏后应,作者在描写、叙事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物预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如《白杨礼赞》。

习作/标题新,内容富,结构妙,常练常新得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