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点中药-赤小豆

赤小豆又叫赤豆、饭豆、红小豆、赤山豆等等,为豆科一年生半攀援植物赤小豆或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夏末至秋初季成熟时分批采摘,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次晒干备用。赤小豆主要分布于两广及江西等地,而赤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现则作为经济作物在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每天了解一点中药-赤小豆

赤小豆是一种不错的药食两用植物,其富含淀粉,又被称之为饭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营养、多功能的杂粮,可用于煮饭、煲粥、做汤,也可用来做成豆沙为馅料,味美可口。而其作为药材又有其独到之处,使用历史亦是十分悠久,早在我国现存的最早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赤小豆的身影。《本经》中说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血。”《本草纲目》中谓“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无毒;归经:归心、小肠经;

功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和血除湿;

主治:用于水肿胀满,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脚气、泻痢、便血、廯疹;

用法用量;内服9-30克,煎汤或如散剂,外用适量,生研调敷或煎汤水洗。

每天了解一点中药-赤小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小豆主要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灰分、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叶酸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具有良好的利尿、利湿消肿、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预防结石、健美减肥、催乳、抑菌的功效。

赤小豆有良好的利尿、消水肿作用,能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的代谢,李时珍说赤小豆为”心之谷“,可将心经之火通过尿液排出去;可用于心脏、肾脏、肝脏、营养不良、炎症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水肿。

赤小豆富含叶酸,对产妇乳母有催乳、补身、促康复的功效,但赤小豆通入有一个先决条件,赤小豆对于本身气血充足,因血脉不通等原因造成的乳汁不通有良效,但如果产妇本身是由于气血不足而导致的没有乳汁则无效。

现代医学还发现,赤小豆对于治疗小儿腮腺炎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赤小豆50-70粒左右研末,用温水、蜂蜜或鸡蛋清调和摊在布上,敷于患处即可,一般情况下,一次即可消肿。

临床还有一十分有名的食疗方,用以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不错,即赤小豆鲫鱼汤,本方见于《食疗本草》,用赤小豆500克,鲫鱼一条(1斤以上)放入锅内,加水清炖,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分数次服下,每日或隔日一次。

每天了解一点中药-赤小豆

赤小豆适宜各型水肿、肥胖症患者及产后乳汁不通和产后水肿的妇女等人群食用,如能配合乌鱼、鲫鱼等同食疗效更佳,赤小豆利尿效强,故尿多者不宜食用;陶弘景说:性逐浸液,久食令人枯燥。故阴虚而无湿热者忌食,《食性本草》上讲:久食瘦人。故消瘦之人不宜。《随息居饮食谱》有言: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赤小豆于赤豆的主要区别在于赤小豆的种脐突起,偏向一端,白色,中央凹陷或成纵沟,赤豆的种脐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两者均以颗粒饱满、色紫红发暗者为佳。药材品质以赤小豆较好,但货源不多,渐为赤豆所代替。

注意要与红豆相鉴别,红豆近乎圆形或椭圆形,赤小豆呈细长型,颗粒比红豆小,色泽较暗。《本草纲目》上说: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并不治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