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编制?医护人员与教师该何去何从?

2017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基本确定,为改革提供了大原则和方向。在改革中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分类,具体分成行政类、生产经营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等等。按照实施方案时间要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要在2020年全面完成,全面建立起功能完善、服务优化、公平公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人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取消编制?医护人员与教师该何去何从?

在分类改革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医疗和教育,这两个领域涉及八百多万公立医院编制人员,二百三十多万的高校在编人员,占全国事业编人数的三分之一。目前,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正在试点保留事业单位属性,但取消事业编制的改革。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的编制后,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干事业的地方。

取消编制?医护人员与教师该何去何从?

事业编意味着铁饭碗,如果被取消了,是不是意味着待遇将直线下降呢?

目前来看,即使这些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但是这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本身的生活和工作还是会有保障的。一方面事业单位可能根据工作人员本身的工龄长短来签订没有固定期限的合同,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将不会被解雇,原有的待遇不变;另一方面,国家会按单位的人员数量给予财政补贴,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所以大家不用担心。

取消编制?医护人员与教师该何去何从?

从短期来看可能会造成吸引力下降,但是这是改革的趋势。全国高校、公立医院一千多万工作人员都取消编制,这样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就没有障碍了。但是从长远来看,真正优秀人才,都愿意有公平竞争的平台,愿意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和发展。取消编制,在单位内部建立起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新机制,反而可以淘汰浑浑噩噩者,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

首先,去编制化,必须伴随去行政化,要不断转换和落实事业单位的职能;其次,全面实行全员聘任管理,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拨款机制。现有在编人员仍按照编制管理,等到退休、辞退之后,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而新人则不再有编制,实行合同聘任制。最后,高校、公立医院内部要建立起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工作机制。最终才能解决老百姓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盘点方程法适用的五大题型

方程法是各位考生最为熟悉的方法,也是最为基础的解题方法,在事业单位的数学运算中适用的最为广泛。方程思想是一种通过等量关系从而逆向求解的思维方式,核心步骤三步: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各位备考者都知道,具有明显的等量关系,是运用方程法的前提条件。那么具体而言,方程法又适用于哪些题型,考试中又如何考察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一、简单计算问题

计算问题中,题干中出现“相同”“相等”或者“比…多/少”“…是…的几倍”,就一定可以构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例题1】某高校有A、B两个食堂,开学第一天A食堂就餐人数为8000,但其中的20%在第二天流失到B食堂就餐,同时,第一天在B食堂就餐者有30%于第二天流失到A食堂。如果第二天两食堂就餐人数相同,则第一天在B食堂的就餐人数为多少?

A.10000 B.11000 C.12000 D.1200

【解析】题干中出现“两食堂就餐人数相同”,根据这一信息设第一天在B食堂的就餐人数为X,则8000+(1-20%)+30%X=8000×20%+(1-30%)X,解得X=12000,选C。

二、相遇追及问题

相遇追及问题是典型的行程问题,往往在题干中会暗示不同对象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直接在题干中找到关于路程与速度的信息,利用时间相等列出方程。

【例题2】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两车在离两地中点48千米处相遇,则两地相距( )千米。

A.192 B.224 C.416 D.864

【解析】在相遇问题中时间相等,设两地相距2X千米,则(X+48)/60=(X-48)/48,解得X=432,因此两次距离为864,选D。

三、利润问题

利润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概念较多,计算关系较为复杂。在解题时,往往围绕题干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常考的等量关系除了核心公式之外,还有总销售额=单价×销售量,总利润=单利润×销售量等等。

【例题3】某商场共有100个座位,如果当票价为10元时,票能售完,当票价超过10元时,每升高2元,就会少卖出5张票,那么当总的售票收入为1360元时,票价为多少元?

A.12 B.14 C.16 D.18

【解析】这里考察的是总收入=票价×销售量,设涨了N次价,则1360=(10+2N)(100-5N),解得N=3,因此票价为10+2×3=16元,选择C。

四、容斥问题

容斥问题主要考察的是集合间的关系,两者容斥和三者容斥都有典型的全集求解公式,只要根据已知条件一一对应列式即可求解。

【例题4】某乡镇对集贸市场36种食品进行检查,发现超过保质期的7种,防腐添加剂不合格的9种,产品外包装标识不规范的6种。其中,两项同时不合格的5种,三项同时不合格的2种。问三项全部合格的食品有多少种?

A.14 B.21 C.23 D.32

【解析】根据三者容斥的计算公式,设三项全部合格的食品有X种,则36=7+9+6-5-2×2+X,解得X=23,选择C。

五、和定最值问题

和定最值问题是典型的极值问题,题干特征中最明显的就是“和定”,因此通过加和关系列出等式求解即可。

【例题5】一学生在期末考试中6门课成绩的平均分是92.5分,且6门课的成绩是互不相同的整数,最高分是99分,最低分是76分,则按分数从高到底居第三的那门课至少得分为:

A.95 B.93 C.96 D.97

【解析】设居第三的那门课至少得X分,则92.5×6=99+98+X+X-1+X-2+76,解得X=95分。

不可否认,以上题型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求解。但是,方程法一定是最容易理解,最容易学习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利用方程法解题,一定要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核心等量关系,这样才能提高列方程的效率,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是常考要素之一。许多考生在面试此类题目时常常存在畏难情绪,总感觉自己作答时会存在一定的套路,所以导致在作答时不敢表述,自己即使有想法也在内心的纠结中无法正常与考官交流。其实,在作答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题目时是有一些技巧的,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宣传类题目作答时的注意事项和答题技巧。

宣传类题目是中公教育基础理论讲义中具体讲解的题目之一,按照基础理论中的建议在作答宣传题目是有两种思路可以参考:一是要素答题法;二是流程答题法。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如何使用流程答题法将宣传类题目答好,具体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讲好目的意义。如果各位考生平时关注过一些报道,在谈到一些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是,都会提示读者政府相关部门做此次宣传的目的意义,以“为了……”、“有利于……”的形式体现。这就给我们作答宣传类题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在作答宣传类题目时也需要考生在开头告诉考官做此次宣传的目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建议大家在作答目的时用直接目的,不要选择最终目的,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套路化。当然,在这里也提醒各位考生作答目的时切记不能原文复述题干,如若不然会引起考官的反感,从而影响自己的答题成绩。

第二,内容有细节。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和临场考试经验,考生在作答宣传类题目时最常见的问题是宣传内容不够丰富,总是习惯性的以“有关内容”、“相关内容”等词汇来代替,无法做到真正的讲清楚到底需要宣传什么。其实,在作答宣传类题目时宣传的内容是由宣传的目的所确定的,常见的宣传内容包括知识技巧、典型代表、存在问题以及具体做法等。大家可以在作答题目是具体题目具体分析,保证能够将宣传内容具体、详细的介绍给考官,实现答题内容有细节。

第三,方式要多样。要想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宣传效果,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是必备的要素之一。不管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还是在考官的评判中,方法的多样性一定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我们需要用丰富的宣传方式保证宣传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中获得需要他们掌握的信息,从而能够改变自己的意识和观念。所以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宣传方式,做到有备无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