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百姓不會積極反抗?

用戶58877987167


清朝末年,德國軍艦駛入膠州灣,軍艦距離岸邊還有一定距離,而那些德國軍人,是被山東農民背上岸的。德國人上岸以後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膠州灣事件,強佔了膠州灣。

這是晚清歷史中的一個細節,而山東百姓的表現,僅僅是眾多大清子民在細節之下的一個縮影。


這裡談大清百姓為什麼不反抗列強入侵。

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普通百姓都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普通百姓之間沒有固定的敵我概念,管理者帶領百姓與誰為敵,誰才是敵人,反之,則不是。歷史上的壯丁則是很好的證明,跟著誰,就打誰。不跟,則不打也。

此外,必須指出的是,清朝在歷史上非常具有特殊性。眾所周知,清朝是封建帝制的頂峰,清朝對百姓的限制遠勝於其他朝代。而另一方面,清朝皇室是異族入據中華,對漢地百姓的愚化與管控強度更是亙古未有。

在清朝,普通百姓無故聚首,都是很嚴重的事。百姓家所藏鐵器、甚至農具廚具等都有明顯的限制,更不敢私藏武器了。在這種情況下,列強入侵,百姓如何組織反抗?或許還沒有與列強扛上,官府就已經前來緝拿魁首了。


但是百姓抗力列強也不是沒有的,比如三元里抗英等事件,但是舉國同樣的情況比較少。整個大清,大多數地方都是麻木愚昧的。

列強橫行大清土地,統治者尚且乞降自顧,百姓即便不曾愚昧,又如何會助爾破洋?另一方面,清朝皇室不怕亡於列強,但是著實害怕亡於炎漢,自然不敢允許百姓借剿列強之機而坐大了。


蘇綻


這個問題很複雜,並不是由某一個單一原因所導致的,也不僅僅存在於清末。我們先看一些現有的解釋:

有人說是民族問題,因為清代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但是,清代晚期以來,自曾國藩、李鴻章崛起後,漢族軍事力量是抵抗外侮的主要力量,他們並不因為滿族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就不再維護了。在進一步說,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南還出現過老百姓幫助日軍繳了國民革命軍的槍。所以,民族問題不是唯一原因。

有人說是階級問題,因為上層統治者特別是皇族、士大夫階層可能會維護上層統治地位,但老百姓就不會。這個也有例子,比如,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北京城內外的老百姓還幫著送吃的,搭梯子。但是,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貴族士大夫,也同樣存在投降的現象,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廣東巡撫柏貴就身為滿族卻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開了先河。漢族士大夫方面,帶領英法聯軍去圓明園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他可是真正的帶路黨。所以,單純拿階層問題來解釋,也不全面。

還有人說是清政府的腐敗導致的。這就更不具有說服力了。明朝政府在腐敗方面不比清政府好到哪裡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就是在明朝出現的,(清知府,是清廉知府的意思,不是清朝知府)。可明末抗清的風起雲湧,可圈可點。因此,朝廷腐敗也不是唯一原因。

因此,清末的老百姓有時候還會幫助侵略者打自己人,這是眾多原因調和而成的。其中,最核心的幾條原因如下:

一是清代的中國尚未建立起現代國家。老百姓只知道有家,有朝廷,不知道有國。古代的國的概念,和今天不太一樣。我們今天熟知的國界線、邊境、國旗國徽國歌,等等,在西方也只有幾百年歷史,是在法國大革命後才逐漸形成的。傳到中國來就更晚了。因此,沒有國家的概念,也就談不上愛國主義。

二是清末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這種變局僅有少數人看到。明末的時候雖然也沒有國家的概念,但是明朝的士大夫能夠認識到,滿清的入侵”不是一家一姓的興亡,而是天下興亡“,所以明朝的士大夫和老百姓那麼激烈的抗清,就是因為捍衛的不僅是國土,而是價值觀。那麼,到了清朝,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但是,只有少數精英人士,比如李鴻章,晚晴的留學生群體等,才逐漸發現西方的入侵,並不是馬背民族的野蠻侵略,還包含著宗教、制度、軍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文明的擴張。但是,對老百姓來說,意識不到這一點,只能憑藉自己的好惡進行選擇。


danyboy


大凡外國入侵,中國曆朝都會有百姓和政府一起奮起反抗。但清末除了一個三元里抗英和義和團活動了一下,老百姓壓根就沒反應。甚至虎門海戰時清軍艦船被擊沉老百姓反而拍手叫好。真是匪夷所思,這是為什麼呢。
給八國聯軍搬梯子

說白了就是老百姓對清政府認同感太差了,壓根就沒把大清國當成自己的國。為什麼會這樣?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清政府統治者是滿族人,雖然嘴上喊著滿漢一家。但無論政治還是經濟都採用崇滿抑漢的政策。滿漢矛盾始終貫徹整個清王朝,導致以漢族為主的大清國民眾和政府離心離德。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強行易服,民族矛盾激化,就發生了很多類似揚州十日這種慘案,老百姓都是記在心裡的。為防止漢人造反,漢人在清朝受到諸多限制,不許當兵,朝廷也是採用滿人為主,漢人為輔的抑制政策。清朝設立八旗制度。在全國各地駐有八旗士兵。各地八旗的人享有各種特權,加上極速腐化在各地胡做非為,除了打仗是不事勞作,全靠國家供養。給民眾造成極大負擔,老百姓自然怨聲載道,怨恨八旗和清政府。
運送物資

其次是清朝末期國家腐敗,民不聊生。清朝後期八旗腐化,貪汙成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一敗再敗,禦敵無方。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得不割地賠款,然後壓榨百姓。打不過外國人還不能欺負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嗎?慈禧那句“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清政府無恥到極點的寫照。老百姓在他們眼裡就是群幹活的奴隸而已。還不許有要求。清政府防範自己老百姓遠超於防範外國人。《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國不知有民,還能指望百姓心中有國嗎?

據說,在鴉片戰爭時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曾擔任英法聯軍的翻譯。在談判時龔半倫完全和英法一夥,對清政府百般敲詐。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大為不解,氣的大罵他:“你等世受國恩,如今卻為虎作倀,甘願去做漢奸!” 龔半倫聽了後沒有半點羞愧的意思,反而呵斥恭親王說:“我本來想報效國家,可是上進之路被你們全部堵死,還讓貪官盤剝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於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看你們才是真正的國賊!”如果這件事是真的,可見民眾對清政府的痛恨,據說火燒圓明園都是龔半倫給英法聯軍帶的路。

連讀書人都如此,底下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向八國聯軍賣補給,給八國聯軍扶梯子就一點也不意外了。
八國聯軍中的中國人


朱鐵平


看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面對列強侵略無動於衷可以說是個很扎心的現象,可是為什麼導致這種現象呢?這主要從兩方面講。


1、民眾思想所致。

面對列強的瓜分,民眾什麼想法?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這天下姓愛新覺羅啊,關我們什麼事?不有那麼一句話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愛新覺羅的子弟都不著急,抽著大煙,貪汙腐敗平民百姓著什麼急?傳統的封建思想加上農耕文明,安土重遷的思想,我小平頭百姓著急啥,種好地亂世中有口飯吃不好嗎?況且儒家思想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風雨飄搖的時代,胡口照顧家都難,我搞什麼平天下呢?況且起義有好處嗎?未必有好處啊,起義不成功被洋鬼子槍炮剿滅,成功了功高蓋主對統治者構成威脅不還是個死嗎?這買賣不划算啊,老百姓一想不幹。



2、政府不作為,沒有正確引導。

清政府這時候再幹啥?面對侵略割地賠款,繼續享受大保健。晚清政府窩囊啊,打不贏就跑,跑不了就籤條約,要啥給啥,給不起就欠著,我慫我驕傲啊?!跟國外完全不同,不是共同抵抗外國侵略入侵,同仇敵愾,沒有,不是有個義和團運動說“扶清滅洋嗎”?我和洋一塊剿滅你,洋人是爸爸,我聽洋爸爸的,管你什麼團,造反就得死為了救我也不行!這樣的傻逼政府誰敢共同抗擊?還不是個大坑,要挨槍子兒?政府不作為,沒有民族危機意識,人民就更沒有,只能眼睜睜看著淪陷了,我想這便是列強入侵民眾無動於衷最主要的兩點原因了。



脫離高級趣味的王閃爍


因為專制。專制會造成底層和上層的對立,決裂,兩個階層互相防備,相互仇殺。高層絕不會同情底層,因為他自己明白自己特權的真正來來源,即現在手上的權利和特權是靠殘酷壓迫、剝削下層獲得的,並靠暴力維持,輿論控制來強化鞏固。底層由於這種強烈對比,階級巨大的差異,毫無人格尊嚴和自由可談,並且承受整個特權帶來的災難。打個比方,你會幫助一個騎在你頭上拉屎拉尿的人嗎,絕不會,你會希望拉他下馬,最好還能踩上兩腳,再最好能做到他們的位置奴役他們。這也解釋了我們國家朝代更替的一個根源!!!一個國家的最終形態,最終決定作用其國民素質。而國民素質又決定上層建築。兩者互相影響!!一個專制的國家能得以延續,在於其民仍存在個人崇拜,存在奴性思維。反之,人民會通過各種手段鬥爭爭取自由、民主而反對形成一個專制的國家形態。而一旦形成專制主義會反作用於其民,進行專制統治。專制統治的權利具有形成慣性和滿足人本性的原因,無論誰獲得,都會窮盡各種手段維護此種專制制度。而專制制度,雖有個別明君,但最終形成的是以掠奪,欺騙,榨取,愚弄,無法無天,傷害,特權,禁錮,犧牲為代價的血腥統治,人毫無尊嚴可說。所以,上層會想方設法維護其專制統治。無非以下幾種,其一,控制輿論。其二,控制經濟基礎,其三,佔領政治資源,其四,控制暴力機器。如何做到控制這四方面,則需要不停的愚民,同時政治資源內部形成壟斷,即仕途壟斷,形成特權階級。控制輿論,則會讓人莫談國事,且會培養一部分專門的喉舌以正視聽,專門歌功頌德而忽視社會現實。控制經濟基礎,則會造成整個社會的惡性內鬥和消耗之中,並且會打破本來應該得以形成各種社團關係的圈子,避免對上層衝擊,避免對原有的控制圈子形成威脅,該關係或者圈子或者勢力,或者階層,無論是血緣上或者職業上的圈子不能持久穩定,因為要活著,我們必然會就近掠奪他人。其四,暴力機器。這本來就是國之重器,不可輕易示人,必然操控於核心人物之首,以獲得絕對的統治力量。綜合以上四點,一個王朝所控制的這四種核心資源,必須靠利益來鞏固。因為自身是非法的,所以各種口號,比如愛國愛民抵抗侵略等等,這種精神激勵是斷斷行不通的。那麼如何獲取利益,則必然壓榨最底層,控制一切資源為幾所用,控制一切自由思想,讓底層處於窮忙之中沒有時間思考其他。最後,也是歸結於嚴酷的暴力血腥統治手段。這樣統治時間長了,則底層迅速散沙化,根本無抵抗能力,其次,對國家和集體冷漠,除了至親,其他人都可以睜眼看著犧牲。因為權利和義務不對等,兩個階層都會形成自私成性,冷漠成性的人格,雖然是個人的悲劇,但一遇戰亂,也形成為國家民族的悲劇。這也是家天下的必然結局,是專制的必然結局,無限輪迴。

還有一點,特權階層由於不事生產,整個階層也會迅速腐朽,戰亂一起,很少會有愛國之心,各自四散逃命,反而英雄起於草莽。底層民眾,由於根本沒有權利和國家主人翁的榮譽感,則會漠然做視國家滅亡,甚至助紂為虐,引外力破壞整個國家!!因此,於此,造成國家,社會,民族,家庭,個人的整個悲劇,每次王朝興替,在我國都會造成極大的悲劇和苦難!!


AA拿個盆給我



清末外國侵略者入侵中國時人數並不多但能攻入京城達到割地賠款的目的的確未見普通民眾積極抵抗,究其原因跟封建統治者長期以來對民眾的統治政策有關。

一、防民。封建統治者包括清朝統治者都把民眾稱為子民、家奴等,防止民眾造反是治者是第一要務,從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造反的人都極為痛恨而處罰也最重。清朝統治者的"寧可為敵所亡,不可亡於家奴之手"的觀念就是明證。

二、限民。正因為防民所以就要限民,其中就有限制普通民眾參與國家大事。清朝統治者更不會讓民眾參與到抵抗外敵入侵的大事中來。

三、弱民。所謂弱民,就是讓民眾像隨時可宰的小雞一樣活著,既不能讓他們富有又不能讓他們團結有力。清末民眾的貧窮和分散是歷史上有目共睹的。

四、愚民。愚民就是讓民眾陷於愚昧無知沒有自己的思想乖乖被統治,所以清末民眾大多沒有國家概念只有主子觀念,在他們眼中外敵入侵只不過是換個主子,當然不會積極反抗。

總之,清末面對外敵入侵大部分百姓不會積極反抗其實也是統治者自己種下的苦果。


校園微觀察


這裡顯然有個古代人和現代人的認知問題,在現代人的腦子裡,侵略者入侵了,作為受到侵略的一方,所有人都該反抗,包括官員,也包括普通百姓。

但這是現代人的觀念,古人並不是這樣想的。拿大清國來說,大清是誰的國家?是愛新覺羅皇帝的國家,是八旗貴族的國家,是戴著官帽子的人的國家,所以英軍入侵,道光皇帝應該抵抗,旗人應該抵抗,林則徐也應該抵抗。

那麼百姓呢?大傢伙這便笑了:西方夷人來打北方旗人,關我們老百姓什麼事?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大清皇帝不是你們萬眾擁戴的嗎?你們不是應該為他死麼?

大家笑得更歡了,你不是有恙吧?

請大家注意,鴉片戰爭發生之際,遭遇入侵的主要是南方,而南方,恰好是清軍入侵殺戮最為兇狠的地方。雖然時光相隔已有兩百年,漢人也都留起來辮子,但漢人祭祀祖先、懷念先人的時候,縱然不敢言語什麼,心裡卻都明白。有人說,大清國已然繁榮富強那麼些年,漢人早就幸福生活,該忘了。

但事實上,直到鴉片戰爭許多年後,孫中山發動革命之際,他在各地找到的第一批同盟軍,就是潛伏在民間的各種幫派,而這些幫派,與孫中山的共同點就是反清。

所以,大清國被人揍,並不完全是件壞事,尤其是在不侵犯到百姓的情形之下。

其二,英軍趕跑了八旗兵,佔領了這個地方,會發生什麼呢?

第一種情況,是入侵者野蠻燒殺,那顯然大傢伙就會憤怒抵抗(尤其是在沒有大清官方在場的情形之下),三元里之戰和廣州入城事件都屬於這種情況。

甚至,入侵者也可以收稅,只要保證地方和平,大清國的百姓們才無所謂,在史書中,我們能看到大量百姓和侵略者合作的例子:他們同侵略者交易,為侵略者提供食水、擔負物資、指引道路,沒問題,只要你們公平合理。只要給錢,哪怕是外國人,也可以做主顧嘛。

這,就是所謂的“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正如英國人在其他地區記錄的那樣:“在離戰場很近的村莊裡,村民“神情麻木地端著飯碗,吃著米飯……儘管他們看到外國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理由很簡單,那些打仗的人,雖然號稱是同胞,卻是欺壓在百姓頭上的官兵老爺。

所以,大清是沒有愛國主義這一說的,因為大清國不愛他的民,他的民也不愛大清國。鴉片戰爭中有這樣一個例子,英軍數千人圍攻鎮江,而守軍不足兩千人,英軍本以為他們會撤退,但事實上鎮江的守軍主要是駐防旗兵。

旗兵當然要為大清死,所以這一千多清軍頑強抵抗,有兩百多人死在戰場之上(英軍陣亡39人,失蹤2人)。

旗兵是怎麼回事呢?滿清入關後,為了能以少數滿洲士兵統治多數漢人,實行“駐防兵”制度。在重要的城市裡面劃出一塊地建“滿城”,長期駐紮一定數量旗兵,主要作用就是:監視漢人、威懾地方。

旗兵為什麼頑強抵抗?因為大清是他們的大清。這種情形,發生改變是在辛亥革命以後,至少在法律上,民國是大家的民國,所以日本侵華之際,反抗日軍便不僅僅是某一小部分人的事,人民武裝,成為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個詞彙。但這是後來,你不能拿未來的理念來硬套前清的事。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百姓不會積極反抗,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據歷史資料記載,清末時的百姓生活非常悽慘。一方面要和其他朝代一樣經受封建地主及各級封建官僚的層層盤剝;另一方面,還要供養人數眾多、飛揚跋扈的滿清八旗貴族。所以,很多老百姓其實並不關心滿清政權能否延續的問題。甚至還希望滿清覆滅!

其次,滿清的祖制是打仗是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的事情。很多普通老百姓就是想去打仗也沒有機會。後來,在遭受太平天國猛烈打擊,而腐敗無能八旗軍完全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清廷才不得不啟用曾國藩的湘軍等地方武裝。但是,當太平天國被剿滅後,即使曾國藩也備受懷疑。可見作為主要由漢族組成的老百姓,即使想為國效力。也沒法去積極去反抗!


地震博士


主要還是對於國和家的認同感差距較大。

清朝推翻明朝統治中國近三百年,類似之前的蒙古統治中國,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這些屬於外夷入侵統治中國,當然現在都是一個國家了,但在當時,滿清貴族八旗子弟成為不可一世的貴族,而漢人則是以奴才身份屈居人下,說白了大清這個國家是八旗子弟的國家,和老百姓關聯性不大,更何況官府欺壓百姓、苛捐雜稅等負擔讓老百姓人心遠離。

所以,當時八國聯軍首領問帶路黨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兒子為何不愛國,他回答道在滿清統治下沒有出路,也只有八國聯軍進紫禁城他才能夠隨著進來開開眼界,可見,民心遠離朝廷久已,人心離散,自然老百姓認為誰當皇帝都一樣,犯不著拼命。

事實上,只有百姓成為國家的主人,才能真正的當家做主,而且從制度上給與百姓上升的通道,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做到事業上的成功,同時還要廣開言路、實行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讓每一個人把自己的小家和大的國家融合起來,形成魚水關係。

當時大臣問慈禧為何對外侵讓步,她說道“寧與外邦,不給家奴”,最後導致狼狽逃滅亡。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中國的近現代確實是一部屈辱史,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再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開始了整整一個多世紀被人欺負的歷史。

在這期間肯定很多人對於清王朝是相當的失望,還有恨的,正是因為在清王朝的手裡開啟了這一段的屈辱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開始,中國的老百姓其實都沒有開始大規模的反抗,特別是在清王朝和北洋政府時期。當然這裡面的問題也是很多的。

其實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問題還是老百姓的認識不夠,以前可能很多人看過一些關於中國人的奴性問題,在封建社會,清王朝的時候中國人的奴性也是發展到了極致,所以清王朝能夠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原因。我們現在的人覺得一個人愛國是很正常的,愛國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但是當時來說完全不是這樣的,當時的老百姓能夠認字的有幾個人呢?他們覺得這些都是政府的事,對於愛國其實完全是一點概念都沒有的。

其實我們從一些抗日戰爭劇裡面也能看到這一點,現在的很多抗日戰爭電視劇,都是一個小老百姓日軍殺了他的父母,或者村子裡的人,為了報仇而去抗日的,基本上很少有看到一個老百姓說是意識到了中國要被日本滅國滅族了因為愛國才去抗日的,更多的是那些大學生,知識分子才會去這樣做,所以說一個民族的教育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從這一點嚴重的來說,如果沒有教育一個人連最起碼的愛國情懷都沒有。

當然其實在面對外強入侵的時候一個國家的軍隊才是最先也是最直接抵抗的力量,然而由於清王朝本身的軟弱無能,不敢正面和列強開戰,也不敢派軍和他們打,可以看到在面對列強入侵的時候,當時的清王朝有幾次派出了絕對的主力軍隊和他們對抗呢?作為老百姓來說他們能做什麼呢?難道真要用口水淹死那些外國入侵者嗎?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發展教育,發展人才,發展科技,國家強大才是保證國人不被欺負最重要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