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先生解《黃帝陰符經》上篇

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第一時間免費獲取本頭條號分享的國學、國學與管理、史學等乾貨,值得擁有

白雲先生解《黃帝陰符經》上篇

前言

在解《黃帝陰符經》這本書之前,我們需要先回答關於這本書的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黃帝陰符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第二個問題是,《黃帝陰符經》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是誰?第三個問題,《黃帝陰符經》裡的陰符是什麼意思?

一、《黃帝陰符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很多人都認為,《黃帝陰符經》是一本天書,這個直覺是對的,它的確是一本道盡天機之書。進一步,有人認為,《黃帝陰符經》是道家經天緯地之書,有人認為是兵書,有人認為是縱橫家之書,有人認為是內丹術之書。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陰符經有道家治世之用,有兵家克敵之用,有縱橫家縱橫捭闔之用,但又不僅僅限於一家之用,而是包羅萬象,無所不能,無所不克。並且,這本書只用幾百字,就把天地人之道,闡述得極其通透,用字凝練傳神且玄奧峻達。所以至道學宮把《黃帝陰符經》列為至道四經之一。

具體地說,它是一本教人如何體察大道,把握大道,運用大道的書。

二、《黃帝陰符經》的作者到底是誰?

流俗的考據派和疑古派認為,陰符經是後世託名的偽書,並非黃帝所作。之所以存在這種淺薄的認知,是由於他們,對中國文化的道術傳承,缺乏基本的瞭解。在唐代,陰符經被道士李筌在嵩山的一個石室裡發現,得以重現於世。書是寇謙之所藏。

從李筌對陰符經的註解看,他並沒有讀懂這本書。一個連讀都讀不懂的人,顯然不可能是這本書的作者。那寇謙之會是這本書的作者嗎?也不是。寇謙之又是個什麼人,《黃帝陰符經》為什麼流傳到寇謙之的手裡呢?我們接著分析。

寇謙之是北天師道的創始人,當時中國處於南北朝時代,天師道出現分化,在南朝逐漸演變出來一個上清派,在北朝演變出來一個新天師道。所以,寇謙之的藏書和道術源頭,是張道陵所創立的天師道。我們繼續往前追溯。

現在有兩個問題,天師是什麼?為什麼創立天師道的人是張道陵?我們先解答天師的問題。我們現在的人一想到天師這個詞,就覺的是畫符捉鬼的道士。完全錯了,天師的本意,是天子之師。祖龍之後,天子改稱皇帝,天師也就隨之變成了帝師。天師和帝師,是同義詞。比如,岐伯,老子,這樣的人,都是天師。

天師的職責有三個,一是負責守道,掌管皇家圖書館。二是傳道,負責培養天師接班人。三是以道輔佐君王,經世濟國。老子是一個分水嶺,可以認為,他是末代天師。因為在老子之時,守道,傳道,治世,這三件事同時出了問題。

首先,周王室內亂,王子朝帶著皇家藏書奔楚,這造成了王官學術失守,典籍流落民間,以至於後面,社會上私學百出,王官之學,下移庶民,變成諸子之學,這是百家爭鳴的學術根源。原本,老百姓都是看不到這些秘藏之書的。孔子非史官出身而修《春秋》,這就是學術下逮庶民的表現。為什麼官學會失守呢?因為犬戎入侵,周平王東遷,周王室式微。所以說,蠻族入侵,是我們華夏文明,每一次文明倒退的根本原因。

其次,遴選天師的接班人,也出現了問題。老子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天師接班人傳道。孔子到周朝向老子問道,只是對周禮之道感興趣,對無為而治的天道不感興趣,大概老子比較失望吧。

第三,春秋時期,天下大亂,天師輔佐君王的治世工作,也出了問題。

這三個問題,是導致老子心灰意冷,騎牛出關的主要原因。雖然老子沒有找到合適的天師接班人,但是老子直接間接地傳授了很多弟子,形成了老學五派和其他諸多流派。孔子、鬼谷子、蘇秦、張儀、楊朱、莊子、列子、關尹子、尹文子、文子、韓非子、申不害、黃石公、孫子等等,這些人,都可以認為是老子的學生,都是老子思想的傳人。

關尹子這一脈,傳到陳摶,河圖洛書重現人間。人們才知道,原來道術是有秘傳一脈的。而陳摶的出現,援道入儒,直接策動了宋朝的文化復興。同時,莊子一脈,萬物唯氣的思想,為張載所繼承,儘管張載披著大儒的外衣,其實他的根本思想,很多出自莊子。張載之道,幾百年後,被王夫之所繼承。王夫之的思想,策動了辛亥革命,也策動了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

另一脈黃石公,傳道於張良,劉邦以張良為帝師,締造了大漢帝國。張良在生前因為沒找到合適的接班人傳道,死後便把黃石公所傳的《素書》陪葬。但是作為帝師的張良,他歸集整理和收藏了大量的典籍。這一點,從他和韓信整理歷代兵書可見一斑。這是後來張良家族,家學勃興的學術基礎。

漢室式微,國家官學再次失守,張良家族家學得以勃興。這時候,張良的九世孫張道陵,創立天師道,以天師自居。我們前面說了,天師是天子的老師,後來天子改稱皇帝,天子的老師就成了帝師,張良便是初代帝師。而他的後人,卻再次把帝師的稱謂改成了天師,並以天師自居,而且這個天師還能依照血統世襲。不得不說,這是張良不願意看到的一幕,因為之前張良傳道,沒找到合適的接班人,寧願把書隨葬,也沒有傳給自己的子孫。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第二個問題了,天師道的創始人為什麼是張道陵。天師道的產生,有幾個大背景,一是漢室式微,官學失守。二是張良家族家學淵源。第三是民間私學並起。張良家族的家學有多興盛呢?張道陵七歲的時候,就可以熟讀《道德經》,參透河圖洛書。要知道,這些書在漢朝,並非官方教育的必讀經典。

周朝的官學失守,導致學術下移,王官之學,退化為諸子之學。而漢朝的官學失守,造成的退化更加嚴重。這一次的大退化,造成了道術不純,以至於道巫相雜。在先秦,我們看到的官學典籍裡面,有白日昇天,飛來飛去的事嗎?從來沒有這種記載。但是漢朝官學崩潰後,基於張良帝師家族的家學,所流傳出去的道術,比先秦的諸子之學,要更加的左道旁門。

我們的文化傳承,有兩個轉折點。一個轉折點是末代天師老子,另一個轉折點是初代帝師張良。張良的後人,以張良家族的家學為基礎,創立了天師道。後來,天師道在南朝逐漸演變成了上清派,在北朝,就演變成了寇謙之所創立的那個新天師道。

上清派的著名人物,比如陸修靜,陶弘景,王羲之等等,都是上清派道士。我們現在看到的《神農本草經》通用版本,即為上清派道士陶弘景所傳。這說明張良帝師家族的私學、典籍和道術,已然有了大規模的傳播。北天師道創立者寇謙之所藏的《黃帝陰符經》,它的流傳,應該可以溯源到張良家族的帝師家學。由此可以推斷,陰符經很早以前就已經存世了,它是先秦王官之學,流落民間的一部分。

天師守道,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儘管張道陵所創立的荒腔走板的民間版天師道,已非岐伯老子所代表的那種真正的天師之道。但天師道,也就是我們後世所俗稱的道教,依然把守道作為這個組織的文化本能。所以像《神農本草經》這樣的古聖之書,就傳到了陶弘景之手,包括《黃帝陰符經》在內的很多古聖之書,就傳到了寇謙之的手裡。

我們前面說了,後世的很多道術和學術,都可以追溯到老子。而老子之道從何而來呢?先秦的王官學術,又是從何而來呢?繼續向前追溯,就可以追溯到黃帝。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世很多人著書立說,書中經常會出現黃帝說如何如何這樣的段落章句。大家說黃帝曰,是引用,而不是傳說。

是不是無論什麼書,署名為黃帝,就一定是黃帝寫的呢?這不一定。因為在兩漢之後,官學失守,民間出現了很多妄人,喜歡亂造書。所以,辨別署名黃帝的書,是不是從王官之學流傳出來的,還是民間的杜撰,要看義理。像《黃帝內經》《黃帝四經》《黃帝陰符經》這些書,在道術和義理上,都是一脈相承的,他們自然是黃帝之道的傳承之作。很顯然,非得道之聖人,無法寫出來這樣的書。

考據派和疑古派,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不通義理,不通道術。所以,他們無法從義理上看出來一致性,無法從道術上辨別真偽。他們最擅長的事,就是把自己理解不了的真人真言,說成是假的,同時還喜歡把一些鄙薄異端邪說,說成是真的。對於淺薄之人來說,要從事學術工作,要樹立權威,通過毀滅聖學和標新立異,這是一個捷徑。

道之精通,謂之真人。先有真人,後有真言。真人真言,是託名之人無法作出的。因為既為妄人,必作妄言。無道之妄人,顯然不可能託名出來真言。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黃帝陰符經》,以黃帝所作為正。

三、《黃帝陰符經》裡的陰符是什麼意思?

陰,是不顯露的意思。符,是指大道之象。陰符合起來,就是指無法顯露的大道之象。既然大道之象無法顯露,又該如何領會、把握和運用道呢,《黃帝陰符經》講的就是,如何把握這個無法顯露的大道之象,並以之為用。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困惑,既然不顯露,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那不就是不存在嗎?不存在的東西,怎麼還會有象呢?

反過來,也是同樣的困惑。既然道有象,為什麼它不會顯露呈現出來呢?這太難以理解了。

道,德,物,形,象,符。萬物生成的順序是這樣的。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現象。象呈現之後,人可以用符號標識這些象,便有了符。符更進一步演化,就有了文。以文字承載大道,教化百姓,便有了化。文化就出現了。

那麼在未始有物之前,道無形無象,我們怎麼才能觀察到它,並符記它,運用它呢?這和我們觀察萬物,符記萬物,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和方法。這一點,在先秦道家的諸多經典中,都給出瞭解答。

我們來看看《道德經》中,是怎麼描繪這個大道之象的。

《道德經》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在這幾章裡,老子說,道不僅存在,而且是有象。只是這個象,是聽不見、看不見和摸不到的。怎麼才能體察到這個道呢,老子認為,只有與道為一,才能體察到它。怎麼才能與道為一呢,虛靜之術。

很多人可能要說了,具體應該怎麼做呢?要知道這個答案,就要認真閱讀《黃帝陰符經》。陰符經在最後一句,認為聖人通過修煉,可以體察大道,並且可以做到“昭昭乎近乎象矣”。“昭昭乎近乎象矣”的象,就是陰符,就是道之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