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邯鄲已成爲一座孤城,白起爲何不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餘世鋮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關於白起為什麼沒有滅掉趙國的原因,很多人說是因為長平之戰後,趙國派蘇代跑到秦國,勸說秦國丞相範睢滅趙的壞處,結果範睢腦子一熱,就勸說秦昭襄王說白起同志這麼辛苦,全軍將士也這麼辛苦,必須要休息一下,結果讓白起撤軍回國,修整了半年時間,錯過了滅趙的大好時機!

這聽起來是一個範睢唱白臉,白起唱紅臉的對臺戲,範睢怕白起搶攻,所以用了這個下三濫的手段讓白起白白錯過了戰機,比南宋時候的十二道金牌還要令人不爽。

整個事件中,好像昭襄王就是個擺設!

這絕不可能!

在整個長平之戰的前後,白起之所以沒有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在靜夜史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白起被神化了

在信息化如此發達的今天,在《大秦帝國》鋪天蓋地的今天,白起被神化了。

神化的後果很可怕。

比如說白起從小兵幹起,大小戰爭經歷了70多次,殺掉的敵人超過150萬,是典型的殺神!
在這裡,沒有人注意到殺掉這150萬人秦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在白起的軍事生涯中,以長平之戰最為典型,這是白起的巔峰之戰,也是導致白起最終走向不歸路的戰役。

此戰趙國損失士兵、後勤民夫等共計45萬人,可以說元氣大傷。趙國將領趙括在被圍40多天後,仍然能夠對秦軍發起多輪衝擊,對秦軍造成大量殺傷。

此戰後,趙國完敗,但是秦國的傷亡同樣巨大。為了支持白起的戰爭,秦昭襄王發佈全國總動員令,將15歲以上的男子統統徵發到長平前線,可以說連家底都拿出來了。

然後,秦國慘勝。在長平之戰中,秦國雖然取勝,但傷亡超過30萬!

這樣一支連預備隊都投入戰場的軍隊,真的能夠一舉蕩平趙國邯鄲嗎?

靜夜史認為不可能!
首先,在長平地區,秦國的後勤補給就已經很長,如果將戰線向東繼續延伸,那麼秦國的後勤補給線就會出現巨大問題,邯鄲之戰不一定能夠取勝!
其次,白起的軍事實力是過硬的,但戰役實施的具體主體是士兵,而士兵能夠完成既定任務根本依靠的是國力,此時的秦國已經行將透支,無力再給白起提供堅強支持了,所以即使白起再厲害,也只能撤兵!

這不是範睢的意思,而是最高統帥親昭襄王的意思。
是的,邯鄲是孤城,難道咸陽不是?

2、滅國的規則變化了

對於白起來說,你去與不去,邯鄲就在那裡,不東不西!

但是將邯鄲滅了,就可以默認為趙國滅亡了嗎?

當然不是!
從春秋時期開始,滅國的遊戲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在諸侯國不斷的擴張中,很多小國被徹底征服,這裡的征服,不是佔據敵人首都,讓敵人臣服就可以。而是將其首都佔領,宗廟毀滅,版圖全部接收,設置為郡縣!
春秋時期,伍子胥帶領吳國軍隊大舉伐楚,佔領郢都。但是楚國沒有亡,很快楚國組織起來,將吳國趕出國境,恢復了楚國江山。

而此時的趙國,除了邯鄲,至少還有兩個政治中心,那就是晉陽和雲中。

晉陽是今天的太原,而云中就是今天的山西、內蒙古交接處附近。

因為趙國的疆域面積相對跨度較大,且境內地形複雜,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依據地形形成了邯鄲、晉陽以及雲中板塊。其中邯鄲是趙國都城,但另外兩個地區地位也非常重要!
此時的白起,即使能夠一鼓作氣打進邯鄲,那麼,晉陽怎麼辦?雲中怎麼辦?

要知道,雖然趙國元氣大傷,但是作戰人員損失遠達不到45萬,且趙國自趙武靈王以來,胡服騎射,全民皆兵,白起真的有把握先打進邯鄲,再拿下晉陽,出擊雲中了嗎?

別鬧了!
況且,邯鄲地處中原邊界,和其他幾國的都城都很近,一旦邯鄲被圍攻,周邊國家必有所反應,這給秦國造成了巨大的難度!
所以,趙國沒有那麼好滅!

當然,白起也沒有那麼神!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不是白起不想,而是秦昭襄王與丞相范雎不同意,所以白起才收兵回國的。這也為白起的死埋下伏筆了。白起一生就想滅一大國,以此成就自已的不世功業!長平之戰後,白起做了秦昭襄王與丞相范雎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坑殺了趙國二十多萬降卒,替他們背了黑鍋!

白起對軍事有極其敏銳的感覺,長平大戰中趙軍五十萬精銳灰飛煙滅,不僅趙國上下震恐,天下諸侯更是震恐萬分。當此之時,秦軍攜戰勝之威可一鼓而下趙國,天下諸侯無一敢救者,而秦軍戰心正濃,以有算攻無備,則此戰必勝!

范雎以秦國在長平大戰中損耗極大,需要休養,且懼六國聯合攻秦為由,要求白起班師回朝。依著白起將在外君令有所 不授的原則,他完全可以不理會秦昭襄王的王命,但是白起最終還是班師了。白起並不想軍隊在外作戰,而秦國高層不支持,無論勝了還是敗了都會給君臣增加嫌隙。

等秦昭襄王反應過來當前是滅趙大好時機時,天下諸侯也反應過來了當救趙以自保。於是秦軍三次出兵攻擊邯鄲,但是三次皆敗,而魏軍在魏無忌的帶領下救趙,其它各國見魏國出動,也紛紛出兵援趙。秦軍在邯鄲之戰中損失十萬以上,之後魏無忌組成五國聯軍伐秦,攻至秦國函谷關下,秦國河東領土盡失。

白起恨秦昭襄王壞了他的滅國大功,又堅定認為秦軍班師後再攻邯鄲,諸侯必救,趙必死守望,秦軍必不能勝,因此拒不領兵伐趙。又堅定認為五國聯軍攻不破函谷關,鎮守函谷關蒙鶩足矣,因此又拒不領兵出戰。最終秦昭襄王堅定的依法賜死白起,而戰事的發展跟白起的預測一模一樣。


大秦鐵鷹劍士


白起一個鯉魚打挺棺材都蓋不住了,你還好意思問這個,哪壺不開提哪壺。其實從後面的秦昭襄王再次請求白起出戰就知道了,白起稱:“大王當時不聽我的話,我說趁趙國大敗,一舉殲滅趙國您非不同意,現在好了吧,已經失去了滅趙國最好的機會了。”白起稱病,後秦昭襄王再次徵用,白起帶病出徵,由於行軍緩慢加上範睢又添油加醋,最後被賜死杜郵。

(白起劇照)

要說到白起為什麼沒有一舉殲滅趙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丞相範睢了。

首先:長平之戰後秦國接著拿下了上黨,緊接著分兵三路,王齕攻皮牢,司馬梗攻太原,白起自己率兵攻打邯鄲,趙國告急,於是商量用重金賄賂範睢,於是範睢用秦軍疲憊,恐有其他幾國圍攻秦國為由“睡服”了秦昭襄王。這是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導致白起直接班師回朝。


其次:秦昭襄王也擔心白起功高震主,加上趙國以割地六城求和,才讓白起退兵,此時白起有一百個不願意,但是又怕君臣出現隔閡所以一路抱怨,以至於後面頂撞了秦王被賜死。

最後:將相失和成為致命原因,如果白起和範睢有廉頗和藺相如後期的關係也不至於讓範睢害怕白起功勞太多,影響到自己,一個不會處理政治鬥爭,另一個小人之心,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家和萬事心,內部沒解決好,外面自然也很難搞定。

【我是宇評歷史,您的認可就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新塘君歷史


題主從什麼地方得出長平之戰後邯鄲是一座孤城?

就憑長平之戰趙國被殺40萬的依據?

從邯鄲之圍來看,秦國攻打邯鄲是從秦昭襄王48年10月(即49年開端),一直到50年12月,合計14個月。邯鄲人堅守14個月,這能說明邯鄲是一座孤城?能說明趙國的士兵都在長平之戰中大部分都戰死了嗎?

秦軍連續14個月和趙軍作戰,這足以說明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再無士卒的觀點根本是錯誤的。說趙國邯鄲是故城,完全是錯誤的。


從長平翻過太行山直接攻打邯鄲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白起擊敗趙括、坑殺趙軍、平定上黨郡後,分軍為二:一是王齕攻打皮牢;二是派遣司馬梗攻下太原。用意很明顯,太原是趙國舊都,皮牢一般被認為是井徑關,是通往邯鄲的大門,也是歷史上山西出河北的必經之路。

也就是說,

白起的圍攻邯鄲計劃,並不是直接從上黨穿過太行山到達邯鄲,而是從上黨經過井徑關出河北,從北邊南下攻取邯鄲。

具體見圖

從左至右:上為太原、皮牢,下為上黨、邯鄲。

紫色線是直接從上黨攻打邯鄲路線,青色線是從上黨到皮牢東出河北,再南下攻打邯鄲路線。

為什麼白起要這樣派遣行軍呢?首先是後援問題。從上黨到邯鄲的山路難行,雖然能夠快速到達邯鄲,但不能持久包圍而攻下邯鄲。但從井徑關出發,可以佔據趙國北部作為支援基地和後勤通道,不至於擔憂後路被趙軍切斷。

其次是各國救援的問題。從上黨直接下邯鄲,雖然很快到達邯鄲,但由於靠近韓、魏兩國,秦軍只有快速攻下邯鄲但不能做持久圍城,否則各國援軍一到,秦軍孤立無援,只能退軍。而從井徑關出軍,佔據趙國北部,可以穩紮穩打的慢慢攻打邯鄲,即便有各國救軍,救軍也不會長久,秦軍可以回到河北休養,邯鄲始終是秦國的口中肉,什麼時候吃都可以。


至於白起和攻打邯鄲的關係,《史記 白起列傳》也說得明白:

1、長平之戰戰勝時,白起有一鼓作氣攻打邯鄲的打算,但被韓國和趙國派遣蘇代以若趙國滅亡,白起地位會高於範睢,且秦國在趙人反對下無力在滅趙後佔據趙地的理由,說服範睢勸秦昭襄王割地和韓、趙言和。即: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

2、秦趙言和8個月後,秦昭襄王主動和趙國開戰,派遣王陵圍攻邯鄲。當時因為白起生病,所以讓王陵率軍前去。5個月后王陵攻打邯鄲失利,當時白起病好了,秦昭王想讓白起去,但被白起拒絕,於是秦昭王就派遣王齕取代王陵,以攻打邯鄲。白起在拒絕時說明了不攻打邯鄲的理由: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1、趙國實力還在,即未易攻;

2、六國諸侯救援趙國;

3、秦軍在長平之戰中也損失過半,國內也空虛;

4、在自己實力虛弱想要滅有諸侯國支援的國家不可能,秦軍面臨趙軍正面抵抗、背後諸侯軍襲擊的夾擊風險。

說句實話,邯鄲之戰其實就是秦昭襄王從自信變自傲、一意孤行的結果,怪不得白起。白起罪錯的是不該在邯鄲之戰失敗後,還要說這麼一句諷刺秦昭襄王的話: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當初和你說,你又不聽,現在知道結果了吧?悔不當初了吧!

太不給秦昭襄王面子了,過於刺激秦昭襄王的自尊心!白起的這句話,在秦昭襄王看來,就是在說他自己無能!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長平之戰後,邯鄲已經是一座孤城,白起自己確實很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建立不世之功,這樣可能秦一統天下就能早幾年,但是他做不到,因為他儘管戰勝了趙括,坑殺了趙軍,但是他輸給了能言善辯之士蘇代,在我看來蘇代的口才不下於他的堂兄蘇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說蘇代是戰國時期最出色的縱橫家並不為過。


蘇代到了秦國找到了範睢,對他述說利害,給範睢分析了白起如果繼續伐趙,會給範睢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同時對於秦國也不會有什麼好處。

功高蓋世,奴大欺主

白起打贏了長平之戰,已經建立了不世之功,這對於範睢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如果讓他繼續攻打邯鄲,則趙國必亡,白起的功績就會遠遠超過範睢。

白起不過是一個將軍,而您才是運籌帷幄的人,他就算殺伐再多,如果沒有您遠交近攻的謀略也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你才是主人,他不過是一個奴才,但是奴大欺主,消滅了趙國之後,這個傢伙就會騎在您的頭上了。

魏冉親信,包藏禍心

白起是宣太后和魏冉一夥,魏冉對白起有知遇之恩,您扳倒了魏冉一夥,他們一直對您懷恨在心,白起表面不說,心裡也一定對您有所怨恨。

現在白起手握重兵,長平一戰威震天下,連秦昭襄王也要讓他三分,如果他權力再增大下去的話,可能就到了對您反攻倒算的時候了。魏冉和宣太后東山再起也說不定呀,我對您的未來十分憂心。

擁兵自重,居心叵測

滅國之功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絕對不能讓一個居心叵測的人獲得。白起做為秦將,沒有請示秦王就自作主張坑殺趙軍降卒,這犯了目無君主的不赦之罪,證明他的眼裡就沒有秦王,當然更不會有您這個秦相。如果讓這樣的人繼續掌握重兵,他一定會擁兵自重,這對於秦王和您都是極為不利的。

憑藉自己的“兩行伶俐齒,三寸不爛舌”,蘇代說服了範睢,讓秦王放棄了滅趙的計劃,同時讓秦國君臣產生了隔膜,直接導致了後來白起的自縊身亡。白起在戰場上戰無不勝,但卻說給了一張嘴,這個人叫蘇代,戰國時期的著名縱橫之士。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不是白起不想滅趙國,這裡面的原因很多。其實也不全是秦昭襄王和範睢的錯。綜合各個方面都有原因。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秦昭襄王在範睢的慫恿下,下令白起班師回朝。很多人可能說範睢是怕白起功高震主,擔心失去了秦昭襄王的寵信,影響到自己的地位。這也是一方面,而且還有一方面,當時來說白起是武將,範睢是文臣,白起只管在外打仗,領軍出征,對於範睢的影響不是那麼大,不管白起在外面多麼能打仗,但是在朝堂之上秦昭襄王還是要一個範睢來出幕劃策,處理朝中事務的。所以說範睢怕白起是不應該的,個人覺得是,秦昭襄王和範睢綜合考慮之下的結果。前面說了白起只是武將不用擔心後方問題,可是秦昭襄王和範睢不一樣,他們需要考慮的是整個國家的運營,打勝仗,佔地盤是必須的,但是本土國內白起不需要考慮,但是範睢是需要考慮的,就當時來說,秦國14歲以上的男丁都被徵到長平去了,雖然秦國勝利了,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管怎麼樣當時秦國的損失應該是很大的,至少也是二十萬到三十萬。加上長平之戰僵持下來,秦國國內和趙國一樣國庫空虛,已經沒有糧草來維持秦國繼續打下去了。加上趙國已經割城獻地,求和了。所以秦王也只能命白起班師回朝。


再從大環境上來說,秦國當時還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從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到公元前221秦始皇統一天下,期間相差了四十年,秦國才統一天下。當時來說其他五國都是想看兩個超級大國兩敗俱傷的,所以都不出兵,即使秦國攻破邯鄲,趙國還可以繼續堅持下去,北上晉陽,代地。晉陽趙國龍興之地,其作用位置,城池堅固不亞於邯鄲。代地也是一樣,秦始皇攻破邯鄲滅了趙國的時候就是,趙國就是逃亡代地,掙扎了兩年。再看其他五國,只要當時趙國一滅,他們肯定能馬上醒悟過來,韓魏肯定是最先聯合的,楚國其次,再就是燕齊。秦始皇滅楚的時候,動用了六十萬大軍。可見當時其他五國也不是那麼弱小的。而且齊國滅宋,遭五國伐齊這才過去二十年時間,趙國一旦被滅,難保其他國家不會聯合伐秦。


而且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二十多萬降兵,前後損失四十五萬大軍。當時消息已經傳到國內,所以不管什麼時候伐趙,當時的趙國人都會奮起反抗的。

當然白起一開始是主張一鼓作氣攻破邯鄲的,因為白起看到其他五國在這期間是不會出兵的,等到過了半年秦王再次伐趙,白起認為已經錯過了最好時機,拒不領命。從之後的邯鄲保衛戰,還有白起的分析知道白起的策略肯定是最好的。但是能不能成功這個也只能想象了。


不過後來的邯鄲保衛戰,被稱為戰國絞肉機,秦軍前後損失三十萬大軍,上黨,河東不得已都還了回去,可以說長平的直接戰果損失殆盡,鄭安平被俘投降,也是導致範睢辭官的原因之一。邯鄲保衛戰也直接粉碎了秦昭襄王統一天下的夢想,三十萬大軍損失殆盡,也巨大的損耗了秦國國力推遲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也是讓秦王意識到統一天下的時間還不到,只能靠後世子孫了。


小伍講歷史


白起的戰略眼光還是不錯的,他在長平之戰後就勸秦王對趙國“徐圖之”,靜觀其變,因為那時面臨趙國生死存亡,這讓山東六國極其緊張,不得不開始團結起來抗秦了,趙國拿六座城賄賂貪婪的齊王,交好燕國韓國,聯合魏國楚國共同抗秦,並全力備戰。

而白起殺趙國數十萬降兵,激起全趙國人民的滔天怒火,面臨生死存亡全國同仇敵愾,士氣高昂,燕趙大地本就多慷慨悲歌之士,秦國此時繼續強攻邯鄲,必然遭到強烈抵抗,未必能取勝。

當時白起在奏報裡也說的很清楚了:“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白起畢竟是戰國時期最優秀的軍事統帥,更難得的是,他始終保持清醒,知道什麼時候能戰,什麼時候不能戰,之後也證明了白起的觀點,不管是王陵還是王齕,他們帶領秦軍全力進攻都始終攻不下邯鄲。

當然,長平之戰後,白起的命運急轉直下,因各種原因,加上政敵范雎的進言,使得秦王最終痛下殺手,秦國痛失一代名將,這位著名的“殺神”,一生斬首敵軍上百萬,而整個戰國時期,約戰死200萬人,白起一人據一半之多,這實在是個可怕的數字。

當然,白起的那個時代,已經從列國間的攻防戰逐漸進入各國爭取統一的滅國戰,各國間的戰爭目的變了,一切旨在消滅對方的戰爭潛力,自然戰爭的方式也沒那麼“文明”了。

主席說過了,論打殲滅戰,白起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雲中史記


白起做夢都想!

可是,他做不到啊!

長平之戰,前後持續三年,雙方總共投入近百萬兵力,加上為戰爭服務的後勤人員、民工,那就是好幾百萬人。

戰國時期,幾百萬人不事生產,光消耗糧食,是一個什麼概念?

是把老本統統吃光的概念。

戰役後期,趙國實在受不了了,“請慄於齊,而齊不聽。”也就是向齊國請求購買糧食,齊國不答應。

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原來秦國軍糧充足,可以通過漕運將糧食輸送到前線。可是經過三年相持,也是“國虛民飢”,難以為繼了。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一方面自然是因為殘忍,另一方面也是沒辦法——秦國的軍糧已經耗盡,連自己人都吃不飽,哪裡有糧食去餵飽四十萬降卒呢?總不成打了三年仗,將四十萬降卒全部放回去吧?

在這種情況下,白起還是很想繼續攻趙。因為他知道,這是滅趙的最好時機,只要秦國的老百姓再將褲帶勒緊一點,再勒緊一點……

情急之下,白起甚至派自己的軍師——衛先生,親自趕回咸陽去請秦昭王增加軍糧。

這位衛先生,史料中記載甚少。司馬遷寫《史記》,曾借鄒陽的《獄中上書》帶出:“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蝕昴,而昭王疑之。”也就是說,衛先生為白起謀劃長平戰役,晉見秦昭王,請求增加軍糧滅趙。

白起的軍師,自然不是一般人,說服秦昭王是有可能的。可是,這時候趙國也採取了相應的策略——派人遊說秦昭王最信任的大臣范雎,說趙國如果滅亡了,白起軍功蓋世,勢必凌駕於范雎之上,不如允許趙國割地求和。

范雎這個人很有頭腦,善於為自己著想,果然勸秦昭王不要聽信衛先生的話,理由是秦國已經支撐不起一場大戰了,不如佔趙國一點土地,先休養生息,以圖再戰。范雎還在秦昭王面前說衛先生的壞話,導致秦昭王處死了衛先生。這無疑是一起冤案,連老天都看不過眼,所以“太白蝕昴”。

太白即金星。昴是二十八宿之一,分野趙地。金星主肅殺,侵蝕昴宿,分明意味著趙國將要滅亡。

無奈,秦昭王對范雎過於信任了,即便看到這樣的天象,仍然聽從范雎的建議,處死衛先生,勒令白起班師回朝。

值得一提的是,據天文學家推算,當時確實出現了“太白蝕昴”的天文現象。至於是不是為衛先生的精誠所感,就不太清楚了。


龍鎮


白起不是不想進攻,事實上長平之戰剛結束,秦軍佔領了整個上黨地區後,就一分為二:王齕攻克了皮牢,司馬梗攻佔了太原。這都是為下一步進攻邯鄲做準備。但這時趙國使出了反間計,縱橫家蘇代遊說范雎,告訴他,一旦白起滅亡了趙國,功勞將和周公、召公、太公等賢臣並列,那時范雎的地位肯定會受到威脅。范雎因此動了心,勸說秦昭王撤兵,秦昭王估計也是對元氣大傷的秦軍能否拿下邯鄲心存疑慮,他聽從了范雎的意見,逼迫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以和談。從後面的發展來看,秦國錯過了一舉滅趙的最佳機會,這也成為白起與范雎不和的導火索。

結果誰也沒想到,在大臣虞卿的建議下,趙孝成王沒有向秦國割讓六座城池,而是轉給了齊國,這極大激怒了秦昭王。第二年九月,他重新派出大軍向趙國進攻。此時白起已一病不起,領兵的換成了五大夫王陵,邯鄲之戰由此打響。由於錯過了滅趙的最佳時機,秦軍始終奈何不得邯鄲。期間白起病癒,秦昭王希望他再度統領攻趙秦軍,白起予以拒絕,理由是,“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最後邯鄲之戰果然失敗,白起又發牢騷,“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也惹惱了秦昭王,他最終賜死了白起。

邯鄲之戰的結果,無從驗證白起“長平之後繼續進攻可以滅趙”,但至少可以證明,秦昭王在決定撤兵後重新又開始攻打趙國,這一決定是錯誤的。


張不叄讀秦史


兩國戰爭,得從兩國的戰略戰術層面講。戰略上,這時秦還沒具備統一六國的綜合國力,秦軍最初作戰考慮僅僅只是意在削弱趙國國力,適當搶點地盤,畢竟趙這時開始胡服騎射改革,等改革全部到位,有的秦好受。戰術上,一個攻一個守,一個旨在滅你有生力量,一個是在保家衛國,勝敗就在這一戰役。還有,從其他方面分析,長平一戰,白起雖大勝,此時秦軍也同樣因連年累戰國力耗損元氣大傷,除趙之外的其他諸侯國虎視眈眈;坑殺幾十萬降眾,人神共憤,若乘機攻擊邯鄲,必遭邯鄲乃至趙國君臣至平民的全力抵抗,不抗是死,抗也是死;趙國還有一得力戰將生力軍李牧,勤王以逸待勞,白起到時以疲勞之師打不打得過還是個問題。😁分析的對不對,請大家互相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