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老话有句说的好叫:穷则思变,如果不变,也许会穷一辈子,如果一旦开始变,也许你就有了富的希望。在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有个村子就从当年人人瞧不起的穷山村,变到了现在的首富村,看看它是如何蜕变的。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柴油灯,住的破草房,这是30年前尧治河村的真实写照,那时候这首打油诗就像一把刀刻在当时时任村支书孙开林的心上。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 党委书记 孙开林:无法形容,沟壑纵横,山沟。

尧治河村地处房县、保康、神农架三地交界处,地形以山地为主,几乎没有什么耕地,可谓是九山半水一分田,庄稼也是种早了不出,种晚了不熟,在那个异常艰苦的岁月,想要走出去,真的是难。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 党委书记 孙开林:尧治河一没有路,二没有电,什么都没有,交通闭塞。

虽说条件落后,但尧治河村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这里有着丰富的磷矿资源,就是因为没有路,乡亲们对着这笔宝贵财富也只能干瞪眼。要想富先修路,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这条路该怎么挖?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 党委书记 孙开林:跟演电影的,腰里系着绳子,在悬崖峭壁上挖,我们这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别的不会,就是会修路,发展30年,路就修了30年。

靠人力修路,说着容易,做起来却是艰难万分,这个路上洒下了无数尧治河村民的汗水,更是留下了不少尧治河村干部的生命。

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 党委书记 孙开林:死伤6个人,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就这样干出来的。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就这样在孙书记和干部们的带领下,从1988年开始,村里共修建公路130多公里,其中80多公里达到国家标准,村里的磷矿可以走出去了,村办的磷矿企业也应运而生。这时候新的问题来了,村里不光是挖矿还是生活都需要用电,外接电源显然跟不上节奏,这时候孙书记决定自力更生,利用本地优势,修建一座水库发电。有了修路的经验,修水库也是村民们自己上,一切都很顺利,可在水库修到一半的时候,老天爷又和村民们开了一个玩笑。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几次经历,让乡亲们心灰意冷,当时有乡亲写了这样一首诗:孙开林,当个书记磨死人,今天修公路,明天搞股份,一年四季不消停。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孙开林带着自己的村民们凿山开路,可是这次水库的中途倒塌算是把乡亲们的信心都给磨尽了,都说越挫越勇,孙开林会挺过这次难关吗?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困难没有压倒当时时值中年的孙书记,经过无数次的动员,村民们齐心协力最终把水库建起来了,而这个凝聚着乡亲们汗水的水库大坝被誉为新时期的“红旗渠”工程,同时还被湖北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从1988年到2018年,30年弹指一挥间,尧治河村的发展除了靠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以外,还有重要一条靠的是集体经济。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 党委书记 孙开林:资源集体开发,集体享用,我们的矿山企业,化工企业,每年有4万到6万的收入。

凭借着矿产资源,尧治河村村民们渐渐富了起来,但是矿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总有挖完的一天,而且开采矿产资源会污染环境,那怎么才能让村民们长长久久的富裕呢,孙开林又在绿色上开始下功夫。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山区变景区,矿区变景区,这是孙开林产业转变的道路,从2014年开始借助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机遇,先后投资4亿元建设了中国磷矿博物馆、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太极养生馆等项目。


愚公书记:抱着“金饭碗”凿山开路,发展了30年路修了30年

2014年尧治河村被认命为国家4A级景区,现在入村就是一片绿,尧治河也从原先的深度贫困村一跃为如今保康的“首富村”,处处有变化,年年有变化,变化里面有文化,青山绿水间,孙开林带领村民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他希望未来的尧治河村可以担得上名副其实的幸福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