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平付小超


元末明初,正当各路起义军与元廷交战的动荡时期,日本镰仓幕府的统治也正趋于瓦解,吉野和京都南北两个朝廷割据对立,列岛上下大大小小的武士集团纷纷卷入其间,斗争日趋激烈。



在武士集团内部混战斗争中,那些被夺走领地、失去经济来源的武士逐渐沦为了浪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就开始漂洋过海,以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的沿海地区为生。袭扰元、明两朝近200年的倭寇问题由此发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面对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的倭寇隐患,也曾通过正式渠道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南朝,试图利用外交途径让日本对治下臣民加以约束。

执掌南朝实权的怀良亲王,面对明朝送来的措辞强硬的国书,也像当年收到忽必烈软硬兼施语气国书的镰仓幕府一样,气愤之下不仅斩杀了明使,而且回复了一封针锋相对的国书,俨然一副“你来打,我也不怕你”的架势。


朱元璋盛怒之下,自然想要修理教训日本,但重臣刘伯温却极力阻拦对日本列岛贸然采取军事行动,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攻打日本均告失败,大大伤及国本

蒙古人先后征服金国、西夏、高丽、大理、南宋,在大陆上所向披靡、再无敌手。以中原政权继承人自居的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急于恢复周边各国与元政权的朝贡体系,于是派出使臣带着一份言辞傲慢的国书,让日本称臣纳贡。

以武士阶层立国的镰仓幕府,眼见忽必烈如此无礼的国书,不仅不予回复,而且当即斩杀了元使。震怒之下的忽必烈随即发动了两次征伐日本的跨海军事行动,这便是日本史书上称之为“蒙古袭来”的文永·弘安之役。


元军虽然横绝大陆,但在海上却是优势尽无。跨海作战不仅北路军与南路军之间难以彼此联系、协同配合,后勤供应也是补给困难,而且还要面对海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其中第二次征伐就是因船队遭遇台风船毁人亡,十万元军困守鹰岛被日军斩杀殆尽。

元朝两次无功而返的征日军事行动,历来都被认为是动摇元朝国本的重要原因,熟知历史的刘伯温自然不希望朱元璋步忽必烈的后尘。

北元军事威胁还在,转移军事防御重心征伐日本,将会危及明王朝的生存

明王朝建立之初,徐达的北伐大军虽然成功占领元廷的大都,重新控制了自五代十国时丢失将近400年的幽云十六州地区,但整个元廷的行政、军事体系并未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元顺帝的“北逃”实际上更像是蒙古人的战略大转移,回到漠北草原祖先之地树起“北元朝廷”的大旗,与南方的明政权分庭抗礼。

此时在明帝国东南沿海,除了倭寇的袭扰外,还活跃着以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集团。其势力遍及马六甲、日本、印度洋等地,鼎盛时达到了战船百艘、成员万人的规模。他们劫夺过往船只、攻打沿海城镇,一时称雄于海上。

如若新生的明帝国贸然讲主要军事力量集中攻打日本,就极有可能像元朝一样陷入战争泥潭,折损兵力、耗费钱粮,进而给北元虎视眈眈的蒙古骑兵,和陈祖义的海盗集团以可乘之机。要知道,满清八旗崛起的最佳时机,便是明朝与丰臣秀吉在朝鲜半岛血拼的那七八年间。

有此两点,可以预见明王朝征伐日本的军事行动,足以给明帝国的生存造成巨大的隐患。由此,朱元璋不再考虑用直接对日军事手段解决倭寇问题。除了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防御体系外,明朝也通过断绝两国官方、民间贸易的方式对日本施以惩罚。

为了防止后代子孙重蹈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覆辙,朱元璋不仅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而且更是开历朝历代风气之先,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制定了严格的《禁海令》,强行规定“片板寸帆不得入海”,用以避免如大海盗陈祖义般的“海上权威”与明帝国并立。有明一代,帝国的防御重点一直都铺陈在北方长城一线,以及辽东女真部落地带。

而日本方面,京都的室町幕府逐渐对南朝政权形成压倒性优势,最终在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统一南北。统一后的幕府十分需要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于是对明政策趋向于缓和友好,在约束倭寇一事上也多少对明朝有过积极的回应。



竹山清溪涧


毛主席对古代君王曾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自古以来,如果说论打仗,李世民当属第一,没有人敢说比他还厉害,其次便是朱元璋了。”

可见朱元璋在军事能力有多厉害!

朱元璋也当得起这份评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介白身,登上帝位,古往今来,唯他和刘邦两人矣。

当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天下以后,便开始威震四海,震慑四邻,像高丽,安南这些蕞尔小国,纷纷归附。当然,也有一个蕞尔小邦,不知天高地厚,引得我们这位开国皇帝十分不愉快,一度想不辞千里讨伐之。他就是小日本。

但是这让刘伯温给拦下来,当然,朱元璋什么人?

能屈能伸,而且杀伐果断,刘伯温之所以可以拦住,那肯定是时机未到,不得不忍心这口气。

当时朱元璋之所以没有轻举妄动,那是因为元朝曾派大军征伐过,但是都失败了。

话说当年忽必烈即位以后,把高丽解决了以后就把目光瞄向了日本。

在公元1266—1273年,忽必烈曾数次派使臣前去招降,均铩羽而归,于是在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大军征讨,可惜途中遇台风袭击,损失惨重,无功而返。

忽必烈并没有就此罢休,又派使者,结果小日本蛮夷之国,竟斩来使。这一下子让忽必烈彻底怒了,于是成立了一个名为征东行省的机构专门对付日本。

在公元1281年左右,元朝又派出两支远征军远赴日本,共计14万人,结果台风又一次眷顾了小日本,14万大军损失惨重,十不存一。

前车之鉴如此惨痛,不得不让朱元璋三思而行,毕竟当时的元军何其强大,可是天助蛮夷小国,两次台风犹如天威。

当然,朱元璋何其雄才大略,怎会轻信这种鬼神之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大明王朝刚立,根基未稳。

内有百姓思太平,急需减赋宽税休养生息,如果此时征调大军远征日本,就算人民不怨声载道,可必然会加赋加税,这很不利于当时刚太平的大明王朝。

外有北元虎视眈眈,当时的北元逃窜到了西伯利亚,势力很强,并且一直对于中原虎视眈眈。一个是卧榻之强敌,一个是隔江的蛮夷小国,哪一个更为紧要不用我多说了吧!

因此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要去征伐日本,说这种事情还是留给后人吧。

只可惜,子孙不肖,并没有完成祖宗的夙愿,当然,也并不是谁家的后人都能像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开拓疆土。

以上。


木剑温不胜


这个“誓死”一词用的有些过分了,刘伯温的政治远见绝对不是朱元璋能比的,大家看电视也知道,明朝时期倭寇入侵频繁,尤其是嘉靖年间,倭寇侵略达到顶峰,但是整个明朝都没有有过去灭掉日本的冲动,这又是为什么?难道就因为开国元勋刘伯温的那几条意见?今天小羽就带大家了解下您所知道的“抗击倭寇”。


一:刘伯温为何劝阻朱元璋灭日本?他说了什么?

14世纪初,日本也经过南北朝分裂时期,诸侯之间争权夺利,而南朝封建诸侯失败后就开始把目光瞄准中原王朝,他们派了大量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浪人来侵略明朝沿海边境,可以说由北向南整条沿海线都存在倭寇,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朱元璋一怒之下决定出征日本,可是被军师刘伯温劝阻了。刘伯温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征战日本的利弊。

(倭寇入侵沿海地区)

1.明朝根基不稳;朱元璋带领的军队刚推翻元朝不就,百姓本就苦不堪言,军队更需要休养生息,此时去攻打日本可以说是极其不明智的。况且日本倭寇狡猾,地方势力每次将他们打跑他们就开船到海上,没过多久又偷偷跑回来,可以说防不胜防,所以如果要彻底击打倭寇就必须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去造船,训练海军,这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是极其不划算的。

2.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准确的来说当时刘伯温朱元璋等人对日本的地理位置是极为不屑的,再加上攻打日本先不说能不能打赢,时间肯定长,明朝根本拖不起,就算打赢了日本也很难控制,总之代价太大。

后来朱元璋认为刘伯温针针见血,思虑周全,所以就放弃了,也就造成现在有人总是臆想如果当年灭了现如今强大的日本,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二:倭寇真的是只有倭寇吗?

我们看待问题总是很主观,当时倭寇入侵不假,但是如果真正对明朝倭寇入侵整体事件比较了解的话,你又会有另外一种看法了,我也不卖关子,当时的倭寇里面大多是民间海洋势力,他们都是沿海商人,掩盖自己的身份,可以说是他们对明朝沿海制度的一种反抗,因为他们的海上贸易被明朝限制,尤其是嘉靖年间双方关系的裂变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明朝的海禁制度让沿海渔民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浙江地区反抗最为明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当地渔民充当了所谓的“倭寇”和明王朝进行战争。




羽评郡主


刘伯温这个人,怎么说呢,被某些人吹捧成了半神级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烧饼歌》号称能够预言后世五百年的事件。甚至把两岸统一都扯上了,不看烧饼歌我都知道两岸快统一了!净扯淡!

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首先承认了元朝对中国的合法统治,其次希望接替元朝,将周边各国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当中。在这一背景下,使臣纷纷从南京出发,来到周边各国进行通报。日本也是目的国之一,可是日本人够狠,二话不说就杀掉了明朝的使臣!

朱元璋大怒,想要灭掉日本。不过说实话,以当时明朝的国力,做这件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以朱元璋的地理知识,估计他也搞不清楚日本的情形。刘伯温进行劝阻也不能说错,以当时明朝百废待兴的国力,要是攻打日本不见得能够成功!

错的是,刘伯温既然能预言后世日本会杀掉数千万中国人,竟然没有提醒后人防备日本。而且,在刘伯温的忽悠下朱元璋将日本列为不征国,导致明朝永远失去了灭掉日本的机会,这就更不对了!

正确的做法是,将灭日计划后延,告诫子孙有朝一日一定要灭掉日本,以报杀我使节之辱。

实际上,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已经有了征服日本的能力,下西洋的舰队如果东征,可以轻易将日本征服。因为,这一时期不仅是明朝最强大的时期,也是日本开始进入战国时期的重要节点。

当时,日本已经分成南北朝,明朝只要像当年汉朝对付匈奴人一样拉一个打一个,让日本列岛提前进入内乱,就可以轻易将他们征服!


历史风暴


在元朝时,忽必烈曾出兵攻打过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时候,就会刮起台风。如此重复了三次,忽必烈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日本侥幸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结下了不小的仇恨。倭寇之患早已有之。



元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诏书问罪,当时明朝军力强盛,老朱口气非常强硬:“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不料,日本的一个刺头亲王,怀良亲王,致使朱元璋的两个意图破灭:

一来威吓日本使之主动认输,二来解决沿海地区倭寇的侵扰。日本亲王看完国书不仅没有顺从之意,而且果断大胆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脑袋!

并回信称:“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怀良亲王也不简单,说不害怕朱元璋攻打日本是假的,但是冷静分析了下双方的局势,他还是认为明朝只是来吓唬的,不会真的攻打,所以杀了使者,就是想看看朱元璋真实的用意。朱元璋看后起初不知其中原因,听后非常气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刘伯温劝说并分析其中原因。



一是忽必烈的前车之鉴。元世祖忽必烈曾调遣空前强大的蒙古军队东征日本,却因各种因素遭遇失败,明军虽正值鼎盛,但却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二是天下初定,国内还没能从元末明初的战火中恢复过来,国内亟待休养生息。元末年以来,战乱频仍,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生产废弛,明初最迫切的任务便是休养民力,恢复生产,发展农业,若穷兵黩武,势必极大增加百姓负担,甚至激化阶级矛盾。
朱元璋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再三权衡后,恢复了冷静和理智,最终决定吸取历史的教训,不再冒险出兵,讨伐日本,而且还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专门写入祖训,让后世子孙严格遵守,不得违背。


学历史蛮有趣的


在元朝之前,我们这个“一衣带水”邻居,一直臣服于我国。元朝忽必烈统治时期,忽必烈派兵东征日本。结果,忽必烈两次派出舰队征服日本,都被台风刮没了。从此,日本就猖狂了起来,以为有“神风”相助!

明朝时期,朱元璋北击蒙元,一统江山以后,想重新享受“万国来朝”的盛世。于是,派出了两名使者出使日本(东瀛)。



结果,日本人狂妄的杀死了一名使者,并让活着的回来报信。朱元璋很生气,弹丸小国,竟然蔑视天威,要发兵征讨日本。
此时,刘伯温觉得风险太大,还有元朝失败的先例。于是,他劝阻了朱元璋。刘伯温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日本(东瀛)四面环海,只能组建水师征讨。而明朝刚刚建立,国内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不宜劳民伤财出兵远征。

第二,日本属于未开化民族,就算出兵征服了,也不能融入明朝版图。甚至,有可能陷入劳师远征的泥潭。

第三,日本(东瀛)弹丸小国,物产匮乏,就算征服了,也不能给明朝带来什么好处。劳民伤财的征服这样的岛国,得不偿失。



第四,日本(东瀛)地狭民少,就算有朝一日壮大起来,也无法灭掉大明。不如,等以后明朝水师强大了,轻而易举的就能灭了日本。

如果,刘伯温和朱元璋知道几百年后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恶以后,会不会后悔没有灭了日本??


勇战王聊历史


中国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国家,两个国家之间的恩怨情仇由来已久。想当年日本在唐朝的时候对于中国文化是多么的钦佩,还直接派出一些女的来中国接种,觉得中国人比日本人聪明。但是日本学到了中国文化技术之后,就开始打中国。真的是典型的白眼狼。

到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当了皇帝,这个时候朱元璋觉得自己已经是天下之主了,那么就必须要让周边的小国也知道这件事,中国是大明,已经不是蒙古人了。于是派出了很多使者就去周边的小国去告诉他们这件事,也让他们臣服于大明。其余的小国家知道也惹不起大明朝,都表示臣服了,但是日本这个岛国就不答应了,直接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者给杀了。

这下子老朱就不干了,说是一定要灭了日本,但是刘伯温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就马上来阻拦,刘伯温就给朱元璋说日本现在还不知道是大明的天下了,以为还是蒙古人,因为元朝的时候曾静几次去打日本结果都失败了,所以也是和日本结下了仇恨。朱元璋一听可能是真的。

后来又一次朱元璋再派去使者去日本,但是还是被杀了,这下老朱就忍不住了,一定要派兵去打小日本,一个小小的倭国竟然几次杀我大明的使者,让我大明何以立足。刘伯温又跑来劝朱元璋了。

刘伯温把当时大明的局势一分析,朱元璋就放弃了,首先当时虽然大明已经立国,但是根基不稳,天下初定。如果一旦派大军去攻打日本,那么很可能自己的老窝就没有了。其次当时北元还在,蒙古人难道不想把天下挣回来吗?相比于日本这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蒙古人加上西北这些游牧民族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就挨着大明,随时都有可能南下对中原造成威胁。还有就是没钱,元朝本来就把中原大地上搞得民不聊生,根本没有把汉人当人看,中原大地上经济衰败,国家那里来的钱,加上元朝末年年年打仗,朱元璋好不容易统一了,这个时候百废待兴,打仗要什么,那就是钱,出兵去日本,造船,训练水军等等那些不是要钱的。朱元璋这个时候根本就拿不出来。

所以说大明没有去打日本也是正确的选择,如果选择去的话,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也有机会成功,毕竟当时日本也是内乱,南北并立,要是老朱当时去了,说不定就把小日本灭了,也就没有后来这么多事了。


小伍讲历史


日本,是我们扔不掉的邻居,虽然一衣带水,但是他在历史上狼子野心长存,只不过古代很长时间打不过我们所以虚心学习,而一旦我们有乱,他们便会趁此机遇,兵戎相见!


明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尤其在中前期,彼时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定鼎江山,万国来朝之际,朱元璋甚为高兴,然而此时东瀛小国却不识趣,派去的两个使臣一个被杀一个送回来报信,此时的朱元璋龙颜大怒,一代雄主这肯定不能忍,于是打算出兵日本!


这时候刘伯温问询赶来,说是日本情有可原,因为他们以为这是蒙古人派过去的使臣,因为当年忽必烈出兵过日本,于是日本人怀恨在心,毕竟彼时日本人对于华夏正统还是心存敬畏的。

后来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臣东渡日本,说明情况,没想到日本人又一次不识趣,拒绝朝贡,于是朱元璋再次大怒,然而日本人就是接到战书依旧坚持下去,朱元璋真的要出兵了!

这时候,刘伯温又来了,他知道皇帝大怒肯定拦不住,于是悄悄递了个折子,报告各地灾民和北方战事的情况,不得不说,刘伯温确实有能耐,这一下,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了,毕竟能够做开国皇帝也一定不是一般人。

刘伯温趁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我们大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而北方蒙古没有彻底平定,还有卷土重来的气势,而东边的小国,一时成不了气候,若是出兵讨伐,必定要大肆建造船只,训练水军,花销颇大,而穷困岛国有没有什么好东西,打赢了也没有啥好处,相反会掣肘大明朝的发展。

经过这一番劝告,朱元璋冷静下来,只能够休养生息了,虽然后来朱元璋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但是仍旧告诫子孙谨防这东瀛小国。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


无笔史官


朱元璋成事是因有刘基神算,固而对其深信不移。朱元璋还让刘基算过大明之国运呢!刘常自比与诸葛亮齐名,是一个等量级地人物。自己有时还觉得比诸葛亮更胜一畴呢!因为他帮朱元璋一统了江山,好不容易享受几年荣华!不想因为日本,让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再在自己手里失去江山,简直就太不划算了!所以明哲保身了!误导了朱元璋地决策力,也丧失了对日本鬼子最好地用武时机!给四百年后地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地损失!


有故事的人127778979


刘伯温是明初朱元璋的智囊,也是著名的政治家、谋臣、以及文学家。


在明朝之前,元朝曾两度用兵日本,一个是1274年,一个是1281年。在日本的一些史书里,称这一段为蒙古袭来,或者元寇袭来。


不过,元朝两度攻日,都在海上遇到台风,日本称之为神风,再加上当时元军虽然一度上陆,但元军由于不熟悉九州崎岖的地形,导致攻日失败。


对日作战,元朝动用了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国力。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元军的袭来,日本上上下下也动用了举国的资源。当时的幕府借口元军袭来,拒绝将权力交还给天皇,不过由于后来日本举国耗空,后来幕府没有那么多钱犒赏抗元军民,导致国内矛盾加剧,1333年,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结束。


明初,朱元璋也想攻日,先派使者拿着皇帝诏书去往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阶段,南北两个天皇,使者不明就里,将诏书送到了南天皇那里,结果遭到拘留与斩杀。朱元璋大怒,要攻日,但刘伯温考虑到当时明朝建国不久,应该疗养生息,恢复生产,力劝朱元璋放弃。


刘伯温是朱元璋依仗和信赖的臣子,最后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话。


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历史上是中国的属国,但实际上历史上日本从来没有一次向中原称臣。在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当中,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了大量的制度,但在那两个时代之后,日本又重新审视了自己,国内国学热慢慢起来,构建了日本的民族主体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