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宁可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为什么你宁可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前段时间有个问题很火,叫“为什么你宁可吃生活的苦,而不愿吃学习的苦”,知乎上有个回答妙极了。

“主要还是因为懒,学习的苦你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这里所谓生活的苦,并不是说,衣服穿不起,饭也吃不饱,而是由于认知层次的高低导致自己无法达到向往的生活水平。举例来说,有朋友抱怨自己工作很努力,但是老板一直没有给他加薪,周围跳槽过来的同事工资比他高,但是职位没他高,那为什么不跳槽呢?跳槽也有风险,外面说是奖金很高,但是要看业绩。那你提升你的业绩,不就可以拿到比现在double的奖金吗?他又说那样会非常辛苦,经常要加班,要发展客户,老公司有各种补贴,算起来日子还过的去,所以还是算了。

《跃迁》里讲到,普通人和王健林的差距,主要是被困在“平面思维”,即在最低维度思考,并以为高层的人也是如此。很多人看到BAT某些项目组年终奖拿了上百万,会很自然地安慰自己,那帮人都是996,永远在加班,根本没时间享乐。或许现在他们是很忙,但他们看不到,这帮人不是靠每年加点工资来实现财富自由的,再过几年的锻炼,这些人可能会被猎头高薪挖走,要么成为管理层,要么自己创业拿风投,身价呈指数级别上升,从而实现财务自由。

那为什么我工作也很努力,也愿意学习,但还是没有成功呢?《跃迁》给出了解决方案,就是勤奋的三重境界:

1、战略勤奋:找到目标,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方法论勤奋: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3、执行勤奋:当目标和方法都确定,坚持执行

那么我们如何践行呢?

就拿写作这个事情来说,我有时候会一下子就陷入文章的细节中,比如标题应该怎么取,案例该怎么选,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选题 - 框架 - 分段 - 案例 - 句子,尽管选题和框架是最难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核心,而找案例可以找很多,但对文章并不会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这就是学到的从上而下的层次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