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何死于16岁少年之手?

历史茶坊


在太平天国影响下捻党起义,1855年捻军成立,张乐行是首领,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一带,策应太平军的军事行动,出现了让清廷最为头疼的“发捻交乘”的局面。



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是大清的王牌,也是八旗最后的劲旅,英法联军都曾败在其手下,何况在僧亲王眼里捻军这帮乌合之众。1863年,僧格林沁将张乐行号称20万捻军围堵在安徽雉河一带,蒙古铁蹄将将捻军打得大败,张乐行被活捉后凌迟处死。

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其残部赖文光和捻军残部兵合一处,在河南境内多次击败清军。这时的捻军经过长期和清军周旋,战术上也吸取了教训,又联合了太平军,添置了洋枪又训练了骑兵。以前只有步兵,武器落后,打仗更像是劫掠,只在自己家乡附近游击。如今机动作战,不恋城镇家乡,以消灭清军有生力量为战役目标,现在的捻军和几年前的捻军不可同日而语。


而我们的僧王爷对捻军的作战还停留在老套路里,1865年春天,捻军避实就虚牵着僧格林沁的部队在河南,山东,江苏三省打转转,其目的很明显是要拖垮清军,在行进中找到歼敌机会。

僧格林沁事前夸下海口又立功心切,八里桥惨败之后也想通过和捻军交手取得胜利以报皇恩。想法很丰满,现实太骨感,5月18日捻军将僧格林沁部万余人引至山东曹州高楼寨,捻军利用有利地形对清军形成包围。

僧格林沁的部队困兽犹斗,双方短兵相接展开殊死搏斗,清军一路被动行军,人困马乏,粮食补给又跟不上,已成疲弊之师,而捻军是分股为诱饵轮番进行牵制,有充分休息以逸待劳。僧格林沁万余人马非死既降,连他自己都哀叹,多年带兵,以报答先帝,长毛既灭而余孽猖獗,天亡我,为国死于此。

僧格林沁独自一人落单逃跑,已是夜深时分,被捻军巡逻发现,他抵挡几下后肩部受伤潜入麦田,准备找机会再逃。僧格林沁可能觉得自己这套将军服行头太扎眼,不知道当时他有没有想到曹操割须断袍,反正他先是把碍事的帽子扔了。



僧亲王的顶戴可是有花翎的,在星光下熠熠发亮,一对捻军正巧路过,其中一位少年张皮绠眼尖,一眼看到了这顶帽子,好奇心驱赶他走上前去。又发现路边麦地里有人影晃动,借着星光看到此人打扮,分明是清军头目,他不由分说一枪捅了过去,就此清廷最后一位能征贯战的王爷一命呜呼。

僧格林沁的毙命,意味着满清的八旗劲旅进入了故纸堆,从此使清廷在军事上完全依赖于湘军和淮军。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之死,完全就是他自己死要面子,其本人十分的狂妄自大,非常看不起汉营士兵。一直认为自己的蒙古骑兵是最强的,乃至于瞧不起满清其他的八旗子弟。他的狂妄导致了他激进,率领7000骑兵出击,结果中了当时捻军的埋伏,不仅仅部队被全歼,他本人也在一块麦稞地里被一个十六岁的小兵所杀。

亲手手刃僧王的那个小兵叫做张皮绠,当时僧王率领7000骑兵,希望可以斩首捻军的大帅。然而这其实不过是一个诱敌深入的计谋而已,僧王轻敌冒进,中了埋伏之后已经什么都晚了。并且由于他的安排,其他部队都没有去救援,原因就是他从来都没有用过其他部队,只用自己的亲兵,也就是蒙古骑兵。

当时清政府给了僧王足够的兵力,但是他全部都不屑于使用,他认为北方的捻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在自己强大的铁骑面前,注定是不堪一击。然而事实就是捻军作战灵活,僧王与其鏖战多年,反而是捻军越打越强。并且当时的曾国藩在南方剿灭太平天国,这是无形之中的竞争,僧王一直看不起曾国藩,而曾国藩也早就对他不满。

曾国藩剿灭完太平天国之后,做出了一件羞辱僧王的事情,那就是派遣一支湘军北上,并表示归僧王调遣。这背后的含义就是“僧王你的部队不行,还是让我的湘军上”。而这时清廷也有点让僧王撤下来的意思,毕竟剿了这么久的捻军,一直没有进展。僧王一气之下,带领7000骑兵就扑向了捻军的诱军,然后僧王就这样惨死小兵之手。


小司马迁论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白了,蒙古莽夫,头脑不够冷静。

捻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问题。

正是因为皖北大旱灾、黄河又决口,大量活不下去的安徽、河南农民聚集起来,成为捻军。

开始捻军都是乌合之众,又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快被清军打的落花流水,包括僧格林沁在内也多次击溃捻军。

但自从太平天国灭亡,太平军名将遵王赖文光部和捻军合拢,加上捻军还有优秀的领袖张宗禹,一切都变了。

身经百战的太平军帮助捻军迅速正规化,也指出捻军的弱点。

张宗禹根据建立,放弃难以守住的地盘和无法高速机动的步兵,建立了一支十多万人的骑兵部队,在北方各省游走。

当时北方农民普遍生活困难,清军来了还会祸害他们,很多老百姓被迫投靠捻军求生,也提供给捻军情报。

于是,捻军越来越强,大有当时毛主席运动战歼敌的战略。

就是,开始我捻军不和你决战,用骑兵牵着你步兵的鼻子转圈。

等到你疲惫不堪,战斗力减弱,我才突然集中主力伏击你,打歼灭战。

当时满清绿营兵早已不能作战,也不愿意作战(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军饷很少),八旗军腐败不堪,只有极少数八旗亲贵子弟还勉强能打一打。

僧格林沁几乎是唯一能打仗又比较高明的满清权贵。

虽然僧格林沁有八里桥这种耻辱的失败,也有大沽口的胜仗,也多次打败太平军。

可以说,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以及少量八旗精锐,是满清嫡系最后的王牌了。

可惜,僧格林沁也是有勇无谋之辈。

他过于轻视捻军实力,将捻军的战略撤退和运动战消耗敌人,当做是溃败。

僧格林沁使用6000骑兵连续追击捻军数个月之久,人困马乏,病死和累死的就有数百人之多,部下怨声载道,战斗力大减,没有斗志。

1865年5月18日,捻军见僧格林沁累的不成人形,决定下手。他们在山东曹州击中数万主力伏击,一举将僧格林沁部歼灭。

而此时僧格林沁还茫然不知,他认为捻军被他追赶了这么久,就要完蛋了。他甚至命令曹州知府。立即准备好五百头白猪。五百头肥羊。打算歼灭捻军归来后稿劳将士。

此时僧格林沁部已经没什么战斗力,被数倍兵力捻军一击就溃,大部被歼灭,小部包括僧格林沁在内都被包围。

19日,僧格林沁貌似带领少量骑兵突围,被捻军发现追击。所部全部被歼灭,僧格林沁重伤坠马。

“夜半突围乱战,昏黑不辨行,至吴家店,从骑半没。僧格林沁抽佩刀当贼,马蹶遇害”(《清史稿》)。

当时僧格林沁还没死,但部下早已逃散。一个年仅16岁的捻军小孩张皮绠,发现这个胖子还有气,就一刀将他砍死。

僧格林沁的死,不是死了一个55岁的蒙古老头这么简单。

在当年,满清权贵基本都是酒囊饭袋,僧格林沁是唯一可以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平起平坐的满清权贵。

换句话说,僧格林沁存在,他掌握的八旗精锐(其实也很垃圾)和其他部队,就能够平衡汉族军头的实力。

但僧格林沁一死,再无满清权贵能够顶上,由此实际带兵打仗也就必须依赖汉族大将。

而几十年后,就是这样汉族大将袁世凯,迫使满清皇室退位。


萨沙


“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这句民谣中的张皮绠就是手刃僧王的少年。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人称僧王,是满清最后一位能征善战的八旗贵族,阻击太平天国北伐,大沽口击败英法联军,功勋卓著。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征战半生的名将最终死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16岁小卒之手。

大战捻军

八里桥之战惨败于英法联军之后,僧王被革去爵位,不久捻军又起,在直隶,山东,河南一带非常活跃,僧格林沁被起复镇压捻军,在和捻军的战斗中,僧格林沁多次大败捻军成了捻军的死敌。

1864年捻军重整旗鼓,太平军遵王赖文光、淮王邱远才,整合了捻军残部组成新捻军,加上各地被打散的太平军和捻军纷纷加入,一时间势力颇大。

捻军在河南等地四处出没,僧格林沁率兵追击,但是始终无法追上捻军主力决战,几个月的时间僧格林沁都跟在捻军屁股后面,追又追不上,打也打不成,僧格林沁非常恼火。

兵败被杀

1865年捻军进入山东境内,屁股后面依旧是穷追不舍得僧格林沁,此时追击的清军已经疲惫不堪,僧格林沁更是累的连马缰都拿不稳了。殊不知此时的僧王已经中计,被捻军诱使其孤军深入。

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在高楼寨陷入重围,此战僧格林沁以下7000余人被歼灭,僧格林沁突围时坠马无奈只得躲在麦地中。

捻军遵王赖文光下了死命令,必须抓住僧格林沁,于是捻军展开了地毯式搜索,16岁小将张皮绠运气不错,在麦地中找到僧格林沁并将其斩杀,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句民谣,“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僧王死后清廷极为震动,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叹失“国之柱石”。

最后再说说小将张皮绠吧。

斩杀僧王后不久,张皮绠就返回老家,用从军的积累购置了田产,并娶妻生子,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但是清廷并未放弃杀害僧王的凶手,四处派人打探,原本茫茫人海张皮绠小心一点完全可以了此一生。

但是有一次张皮绠在和几个朋友吃饭时,酒喝多了吹嘘自己曾经杀害了清廷大官,恰巧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去的几个暗探得知,张皮绠被捕后,差役在其家中搜到了僧王的朝珠,随后张皮绠被押赴山东凌迟处死。


一点点历史


高楼寨之中,僧王麾下7000多人尽灭,自身也被砍死,满清中央政府的嫡系军队就此几乎全灭。他死后,清政府的礼仪还是相当不错的。

由于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听说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 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并绘像紫光阁。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

僧王到底是怎么死的?简单来说:骄傲自大,中了伏兵之计,捻军以骑兵为主,机动力是很强的,僧王被搞得疲于奔命,追着捻军打,追遍了河南追到山东,却愣是追不上,记载“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贼”。清廷曾告诫他不能一意跟追,但刚愎自用的僧格林沁,一意孤行,仍穷追不舍。

这就中计了,结果捻军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潜伏麦田。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一穿黄马褂清军军官,杀之,张皮绠脱其帽、珠、红顶和花翎,穿戴至军中,经辨认,被杀者即为僧格林沁。当时,张皮绠年仅16 岁,不久,张皮绠得知母亲病故,而生父及胞兄又在军中战死,寡嫂在家,生活拮据。张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凌云,娶妻,生一子,名张武。后又兼营造酒、推油,在新兴集开设粮坊,生活尚过得去。

然而同治十二年,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 名暗探,化装成商贩至涡阳,寻捕张皮绠。先在永城裴桥查找无着。回涡阳新兴集住在一家粮坊里。恰巧,该行店主是张皮绠。因酒后失言说出自己杀死僧王经过,张皮绠为暗探所捕,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奉旨押解山东济南,遭凌迟处死。


国史拾遗


僧格林沁,其实是被曾国藩弄死的

老僧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诛灭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部,解了北京之围,战功赫赫,受封亲王,和南方的湘军曾国藩,并称为

南曾帅北僧王,成为八旗最后一杆大旗

说僧王不会治军打仗,那是说笑。不过僧格林沁不仅继承了科尔沁的勇猛,也继承了八旗兵的自大狂傲,他看不起曾国藩,也看不起镶白旗的胜保,对于汉兵绿营乡勇更是不屑一顾,信奉蒙古铁骑天下无敌

1860年,僧王奉命清剿北方捻军

1861年,鉴于僧王战局不利,清廷派胜保率领5000兵马协助,让僧王赶走了。僧王上奏朝廷说,胜保无能,之所以打了两场胜仗,那是因为自己兵马拦了捻军主力,把胜保弄走吧。朝廷准奏,并授权

僧王节制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协力清剿捻军

1862年,被他看不起赶走的胜保,灭了太平军陈玉成,跑去陕西镇压回民了,自己的对手捻军犹在

1864年,被他看不起的曾国藩,攻破天京,灭了太平天国,自己的对手捻军还在那里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干了一件事,调手下一支湘军人马北上,听从僧王指挥,说,僧王,你太慢,我老曾来帮你这一刺激之下,僧王不仅没用这支湘军,还舍弃大队山东绿营,直接率领本部7000蒙古骑兵,死命去找捻军茬。

其实那几年僧格林沁也是胜仗连连,不仅追着捻军打,还击灭了捻军盟主张乐行

捻军继任指挥官,张乐行侄子一个叫张宗禹的新统帅,也犹如军神附体,一面秘密派人重新招兵(大清做孽,百姓基础好),一面集合溃兵马匹,整出一帮骑兵和僧王打起了运动战。三个多月,吊着僧王转战数千里,到了最后,僧王的蒙古骑兵,腿夹不了马,手抓不了缰,只能用绳子绑着赶路

军情传至曾国藩处,老曾拿着记录“僧王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的军情函,说了一句话,僧格林沁,要败了……

时机已到,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连同7000蒙古兵,被诱入山东曹州高楼寨,一处精心准备的战场,陷入捻军重围,激战数个小时,全灭。老僧命大逃到不远的的吴家店,可坐在麦田里休息时,被一捻军小兵发现,手起刀落,僧王就壮烈了……这捻军小兵叫张皮绠,当年十六岁

僧王死讯传至京城,清廷命曾国藩率领湘淮军北上,抗捻

虽是猜测,曾国藩算计僧王,八九不离十


灵石蕴珠宝


僧格林沁被杀,完全就是阴沟里翻船、活该倒霉。



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将,蒙古族,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世孙。清王朝最后的旗人大将,一生战功卓著,深受道光咸丰的宠信。

1853年,天平天国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经安徽、河南,进入直隶,直逼天津。但是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击败太平天国北伐纵队,生擒林凤祥。因此特殊功勋,咸丰帝晋封僧格林沁为多勒噶台亲王。同年6月,生擒李开芳。



林凤祥、李开芳二人是太平天国名将,功勋卓著,骁勇善战,而他们败给了僧格林沁。因此一役,僧格林沁名声大噪,“僧王”威名震于海内。

僧格林沁在1862年奉命入山东剿灭捻军,但是一直到1865年,僧格林沁和捻军之间互有胜负。虽然清军占据优势,但始终无法剿灭捻军。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有意让刚刚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北上剿灭捻军。



僧格林沁此时急于证明自己,在1865年3月,再次率部攻打捻军,但是西捻军将领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东奔西走,行踪不定,引诱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性格暴躁,因此极度愤怒,对捻军穷追不舍,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

在追击的路上军队时常劫掠百姓,所以引起了百姓的反抗,很多百姓被迫加入了捻军。



僧格林沁一路追击捻军,也一步步进入了捻军的埋伏圈,当僧格林沁中伏后,大败而归,全军损失殆尽。这一次倒过来,该着僧格林沁被捻军追击。

当僧格林沁率领少数亲信突围后,逃到了吴家店一带,因为受了伤所以潜伏在麦田之中,这时16岁少年张皮绠出现了。

大量的捻军将士四处搜索,根本找不到僧格林沁的踪迹,而张皮绠寻思僧格林沁藏到了麦田中,于是就钻到了麦田里开始寻找。一双锐利的眼睛果然找到了僧格林沁。于是手起刀落,把僧格林沁斩杀了。



这一年,张皮绠才16岁。而僧格林沁55岁,僧格林沁的死,让清廷上下大为震惊,也因此认为失去了“国之柱石”。随后清廷以亲王之礼厚葬了僧格林沁,慈禧和同治也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僧格林沁的死,让清朝失去了唯一的八旗大将,因此,清廷不得不重用汉人将领,曾国藩等南方将领由此进入北方,取而代之成为了清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僧格林沁死后,直隶、山东等地深受迫害的百姓鼓手欢庆,至今还流传有一首歌颂张皮绠的民谣;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我是越关




但就是这样一位根正苗红,战功赫赫的满清名将,竟然死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喽啰手中,令人不禁感叹命运无常,造化弄人。究竟怎么回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1865年,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征剿捻军,捻军首领张宗禹采用“打围战术”,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行踪飘忽不定,把僧格林沁耍的团团转。僧格林沁被清廷责备征讨不力,他暴跳如雷,率军疾驰数十日,对捻军穷追不舍,却被张宗禹引君入瓮。

僧格林沁率部孤军深入,进入了张宗禹设下的埋伏圈,损失惨重,大败而逃。张宗禹乘胜追击,僧格林沁率领残兵败将逃至吴家店一带,受伤落马,只能躲藏在麦田里。



这时候,僧格林沁的命中罗刹张皮绠出现了。张皮绠是一个16岁的少年,自小被张宗禹收为捻童,此时他奉命搜索残敌。在一片麦田里,张皮绠发现了一个身穿黄马褂的清兵,他当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威震天下的清军主帅僧格林沁,于是二话不说,手起刀落,结果了僧格林沁的性命。

然后,张皮绠脱了僧格林沁的顶戴花翎和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大摇大摆的扬长而去。后来经过捻军反复辨认求证,才知道张皮绠杀的那个清兵就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这一战,清廷朝野震动,皆以失去一位能臣猛将而扼腕痛惜。僧格林沁的灵柩运回北京时,万民祭奠,百姓罢市,哭声震天,可见他平日深受士卒和百姓的爱戴和敬仰。清廷以亲王规格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



不久之后,张皮绠的父亲和胞兄战死沙场,母亲又因病亡故,家中只剩寡嫂独居,生活困苦。于是,张皮绠离开年捻军,回到家中,用军中带回的银两置办产业,隐姓埋名,娶妻生子,日子过得挺不错。

但好景不长,张皮绠有一次喝多了,炫耀起当年手刃僧格林沁的英雄事迹,恰巧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暗探获悉,因此大祸临头。官府在张皮绠家中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铁证如山,最终张皮绠被清廷凌迟处死。

临刑前,张皮绠毫无惧色,慷慨直言杀僧格林沁的经过,不失英雄男儿之本色。至今山东还流传着一首英雄少年张皮绠手刃僧格林沁的民歌——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僧格林沁(1811~1865),是晚清三朝元老(道光、咸丰、同治),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是晚清少有的名将。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一生战功卓著,尤其是在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同年六月,在山东冯官屯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林凤祥、李开芳都是太平天国的名将,骁勇善战,僧格林沁在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全部消灭,无一漏网,这让当时的天王洪秀全大为恐慌。僧格林沁威名如日中天。然而就是这么个牛人,后来却被一个16岁的少年杀死了。这正是:“打了一辈子雁,最后被雁啄瞎了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865 年四月,年已54岁的僧格林沁宝刀不老,他想一举消灭盘踞在山东的捻匪,双方在曹州展开了遭遇战。捻匪张宗禹佯装败退,想诱僧格林沁钻进早已设好的埋伏圈。然后分割包围歼灭之。

僧格林沁不知有计,况且捻匪张宗禹让其侄子张皮绠(geng)讨敌骂阵,僧格林沁气急败坏就穷追猛打,张皮绠见势就跑,就这样一点点把僧格林沁引进了包围圈。此时捻匪很快包围了僧格林沁,他发现大事不妙,僧格林沁也失去了大将的风度了,拨马就逃。这回剧情突变,张皮绠在后面紧追僧格林沁。跑啊跑,不知不觉跑出了50里路。由于慌不择路,僧格林沁一下子从马上摔了下来,把腿摔断了,他潜伏麦田一动不动。

当时16岁的张皮绠为什么对僧格林沁死追不放呢?原来他人小鬼大,他特喜欢僧格林沁的朝珠和黄马褂,朝珠油光瓦亮、黄马褂是皇家独有的东西,张皮绠家里贫穷,想得到僧格林沁的朝珠和黄马褂,至少能换点粮食吃。

张皮绠看到僧格林沁倒在了这块地里,他持刀搜索了许久,发现一穿黄马褂大胖子,捂着伤腿,疼的呲牙咧嘴。张皮绠不由分说,上去一刀砍下了僧格林沁的头颅。张皮绠脱其帽、朝珠、红顶和花翎,穿戴整齐就回军中了。



捻匪张宗禹一看侄子这打扮,大喜,知道他杀了僧格林沁,否则他咋能穿上他的衣服呢?捻匪和僧格林沁交手太多了,彼此的装扮了如指掌。经众将仔细辨认,被杀者确为僧格林沁。当时,张皮绠年仅16 岁,人们纷纷称赞其勇敢。捻军首领奖励了他1000文银,后来他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凌云,娶妻,生子过起了安稳日子。至今还留传着一首歌颂张皮绠的民谣:“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