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抗戰時期八路軍軍隊武器有幾大來源:1、繳獲日軍 2、繳獲偽軍 3與國軍摩擦所得 4國府友軍接濟補給 5收集國軍散失武器(含民間槍支) 6、自身軍工補充。在戰爭不同階段以上來源比例又有大幅度漲消,而且各戰略區情況也大有不同。下面試從戰爭不同階段來探討。

一、37年出兵至38年末戰略展開期。部隊發展到17萬人,建立了人口達5000萬的根據地。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出兵伊始武器裝備幾乎全部為內戰期間所有,經過長征(含西征覆沒)之後重武器基本丟光,但歷經殲滅東北軍2個師、胡宗一部、東征山西等戰役輕武器儘管品牌雜亂配置不全(如129師步槍僅55支有刺刀),但基本夠用。與國內軍隊相比弱於中央軍、滇桂軍,略強於川軍。出征前沒有得到國府大規模武器補充。八路軍出戰之時正是日軍揮軍直進驕橫無比而且正面有國軍死打硬拼,所以八路軍發揮自己拿手好戲重兵遊擊于山嶽地帶,打了許多漂亮仗。其中不少是專打日軍輜重部隊(平型關、廣陽、雁門關等)所以繳獲自日軍的武器裝備著實不少。至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的一年零三個月,中共軍(不含新四軍)與日軍作戰1500次,殲滅日偽軍5.2萬餘人,繳槍1.2萬。考慮到這期間偽軍較少較弱,可以認為對日軍作戰佔其中較大比例。主力部隊補充了不少日式裝備,林彪就是因穿著日本大衣而被友軍誤擊的。

這一階段共軍增加了10萬餘人,武器的主要來源是收編民槍及國軍散失武器。37年7月至37年11月太原失陷,與日軍作戰100餘次,殲敵萬人,自身損失6000人。此後主要是戰略展開,收編民間武裝、建立政權,其主要根據地晉冀等地原本就民風強悍、民槍眾多,又經過國軍與日軍的大戰,散失武器極多,共軍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政權,大批成建制收編民間武裝並大力收集民槍,僅冀東暴動就有近20萬人參加,其中精華均被吸收成軍。其中新四軍尤為突出,出兵地帶均為國軍與日軍進行過主力會戰之地(蘇浙、鄂豫等地),葉飛部僅收集機槍就百挺以上,而新四軍五師成軍之初基本是收撿武漢會戰國軍散失武器起家。茅山紀振崗一介商人也贈送陳毅步機槍數百。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本階段國共同仇敵愾,無軍隊間摩擦。而且還從國府得到不少接濟。八路軍新四軍都有相應軍費,被服、彈藥供應。武器供應有記載的只有120挺蘇式機槍、6門平射炮。38年129師長樂村急襲戰時就有使用蘇式重機槍記錄。友軍接濟在此時也最多,衛立煌、閻錫山、盛世才等均有記錄。

本階段國共摩擦、軍工自給均可忽略,而與偽軍作戰可併入對日軍作戰中,故我們得出一個比例:本階段增加的軍隊武器中繳獲日軍佔到10%,其餘為國府友軍接濟、收編民槍及國軍散失武器。本期八路軍軍基本是拼紅軍的老底子,指揮員均為降級使用,如林彪、賀龍等早就有指揮集團軍級作戰的經歷,甚至有紅軍師級軍官充任營級的情況。故指揮能力強、戰法靈活。基層士兵中有一半以上是身經百戰的長征老底子,進入陝北後補充的俘虜和新兵在這種一幫一的比例下迅速成長,戰力可比原紅軍主力。從初期幾戰來看,儘管武器裝備不好但能夠揚長避短,戰技一流,擔任山地遊擊任務勝任有餘。從主力部隊來看每名士兵配步槍一支,手榴彈2-3枚,子彈100-200發,每連均裝備輕重機槍,團級單位裝備有迫擊炮。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戰鬥中能充分發揮武器效力,尤其射擊紀律極強,無亂開槍之例,白刃戰堅決勇猛(在刺刀不足時能運用各種刀矛殺敵),在山地運動游擊戰中是一流的軍隊。彭德懷曾自信的認為如有20萬機動部隊,擁有國軍配備,便可在華北以運動戰為主的方式與日軍對壘。太原失守後分兵建立根據地,一年裡增加3倍,但此時的八路軍很注意部隊的發展與戰力相匹配,新編部隊(山西新軍)儘量多整訓少打仗,先打弱敵、先打小仗,以老帶新,所以至38年底單位部隊戰力無明顯下降。但武器無明顯改善,聶榮臻曾對此甚為擔心.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39年初至40年末百團大戰結束,發展壯大期。八路軍新四軍爆炸式發展,八路軍達170個團40萬人,新四軍達10萬人。武器來源與前階段大有改變。本期日軍攻勢達到頂峰,注意力依然以正面戰場為主,對後方佔領區關注不夠。國軍也正是嚴防死守戰意高昂之時,敢於在大戰之餘相機發動大型反擊、如冬季攻勢,大型會戰與局部反擊連綿不斷。共軍對日作戰保持前期主動態勢,尤以百團大戰為頂峰。此時日軍已開始重視扶持偽軍。大力收攬土匪無賴及失意軍人敗類,以繳獲自國軍的武器予以武裝,希圖維持後方治安。但此類烏合之眾與八路軍作戰百戰百負,八路軍新四軍也有意打這種繳獲大代價少的仗,於是繳獲偽軍武器正是成為一大來源。

本期國共關係逐漸冷卻、開始出現大規模摩擦。如山西十二月事件,新軍33個團4萬人槍正式併入中共軍隊編制,華中黃橋一役殲滅國軍1.1萬人,繳槍4千餘,華北反擊朱懷冰、鹿鍾麟、閻錫山、張蔭梧等都是萬人規模以上的大戰,繳獲自然不少。有了摩擦所得自然就少了國府友軍接濟,但經費一項直至40年10月才停發。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收集散失武器一項較前期略有減少。原因是國軍戰線逐漸穩定,八路軍新四軍因自身實力所限未能及時跟進開拓經過主力會戰的新區,如長沙、南昌、粵桂等地。國軍開始重視敵後建設,有意發展敵後武裝,如忠義救國軍等。原根據地潛力被深入挖掘,遊雜武裝收編很有成效。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本期我軍有了較穩固的根據地,軍工建設有發展,但受各種條件限制只能供應少部分彈藥,武器類產量很少。由此我們認為本期八路軍新四軍增加的30多萬軍隊的武器來源中以繳獲偽軍、與國軍摩擦所得、收編民槍為三大主項,當佔到70%以上,繳獲日軍維持前期比例不變10%,考慮到百團大戰的因素,本期與前期當是對日作戰積極主動期。

本期八路軍擴展太快,少數主力部隊武器裝備有所改善,如黃土嶺之戰,能一次集中6個團,近200挺機槍、十餘門迫擊炮攻擊日軍,百團大戰時獅堖山、關家堖之戰主力部隊戴日式鋼盔、使用輕重機槍迫擊炮攻擊防守堅決果斷。本階段八路軍屬於上升期,對日作戰保持積極,黃土嶺、雁宿崖、梁山等戰鬥有較佳發揮。但平均戰力較前期有較大下降。高級指揮官在部隊暴增、根據地擴大之下,百事纏身、難以專心治軍。像楊成武、陳再道等已經成為領兵數萬,轄區民眾數百萬的方面大員。而下級官兵或傷亡或升職,此時各級幹部任職範圍已經遠超紅軍時期,也是面臨重新學習提高之時。新兵眾多、幹部缺乏,偏偏武器又沒有改善,戰鬥力下降就不可避免了。與初期相比那種帶有運動戰色彩的大型伏擊突襲減少了,更別提攻堅戰了。彭德懷在百團大戰後期不惜重大傷亡執意攻擊關家堖,也帶有整訓部隊敢打硬仗的意思。武器裝備長期沒有改善也影響了共軍的作戰意志,在整個抗戰期間我軍有效使用的重武器只是迫擊炮(擊斃阿部規秀)步兵炮(有使用記錄但無突出戰績),繳獲的山野炮或掩埋或丟棄(如新四軍在黃橋繳獲了國軍山野迫炮59門)無使用記錄。當然這與共軍沒有彈藥供應和專門人才有關,但也是過於強調遊擊與人民戰爭、盲目擴軍的結果。即使在當時的條件下集中有限資源在各戰略區編練一部精兵(以國軍輕武器配備為標準)作為拳頭使用,是可能也是必要的。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三、40年末至43年初。正面戰場呈膠著之勢,太平洋戰事打響,日軍充分認識到佔領區治安的重要,經百團大戰的警醒,下決心肅清後方,發動了慘絕人寰的治安肅正戰。我軍在日軍的三光政策下損失慘重,軍隊、根據地面積、統轄人口均有50%的下降。這種情況下武器來源恐怕只能以吃老本為主,部分繳獲遠不能抵消損失,對日軍作戰呈被迫和被動之勢。武器補充來源基本同於前期,與國軍摩擦呈北消南長之勢,一方面華北國軍或投敵或被驅逐,與共軍難以接觸。在華中國共繼續征戰不斷,國軍韓德勤部被徹底襲破,山東也是我軍建立優勢。與國軍摩擦所得、繳獲偽軍、收編民槍(僅華中地區至42年底便收集民槍10餘萬支)依然是三大主項,佔到80%,國府徹底斷絕接濟,對日繳獲、軍工自給均有下降。

本期我軍損失巨大,冀中等平原地區陷落,轉入貧瘠的山地堅持,武器裝備因戰事不順更趨緊張。彈藥補充連作戰都不足,別提訓練了。而沒有200發以上的射擊訓練何談合格的士兵,於是更加強調分散避戰、形成惡性循環,作戰主動性大減。本期對日軍大隊級部隊的主動攻擊可能是抗戰期間最少的。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四、43年至45年7月,恢復反攻期。我軍借太平洋戰事吃緊,日軍漸成頹勢之際,積極恢復發展,至44年已全面恢復並呈局部反攻之勢。但日軍的殘酷和國共關係的惡化使我軍對日不得已避戰,避免刺激日軍。這種政策在相當一段時間被認為是正確的,以至各種文件、回憶錄均不避諱。這階段共軍對日軍作戰次數、規模均大為減少,甚至將各戰區主官調至延安整風。直到45年一號作戰告一段落,日軍國際國內已成必敗之勢,共軍對日作戰又重新積極起來。本階段國軍戰事不順、後方腐敗,不少地方軍閥、不堅定者紛紛投日,這部分軍隊對國軍作戰尚嫌不足,對我軍卻很是來勁,但畢竟失道在先、士氣不振,被我軍打的完敗。我軍也意識到這點,對偽軍大打出手、文武齊下,既繳槍掠地又算是對日作戰何樂而不為。山東動員10個團多殲偽軍3000人以上的戰例比比皆是。至44年爭取偽軍反正已逾10萬人,45年更是近20萬人,故繳獲偽軍武器成共軍本階段最大來源。此時共軍雖對日避戰但對國軍卻極其自信,粟裕竟率部躍進至國軍重兵佈防之地,以16000人的主力部隊(裝備應是共軍翹楚,輕重機槍、迫擊炮比例可與一般國軍相比)與國軍在天目山作集團軍規模作戰,而只勉強打了新四軍唯一可稱戰役的車橋戰役,殲日軍500人,對日戰事算是交差。

書歸正傳,此時我軍對國軍作戰信心極強。山東國軍勢力被徹底清除,山西閻錫山偏安一隅,河北河南國軍有心無力。本期我軍武器來源以繳獲偽軍第一,繳獲國軍次之。收編民槍一項,共軍派軍尾隨日軍進入一號作戰新淪陷區,期望像以往一樣,收編國軍散失槍支。但所派軍隊數量有限,而國軍迅速恢復戰力,捲土重來,所以不管是豫西還是王震的359旅深入湖南都所獲甚少。對日作戰繳獲比起百團大戰前比例減少,軍工自給較前期增加。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本期共軍武器裝備有所改善,如粟裕、葉飛部大舉進擊天目山國軍重兵集團,據粟裕回憶錄稱,所部連有52毫米、營有73毫米、團有82毫米迫擊炮,輕重機槍配備齊全,與國軍作戰火力並不示弱,分4階段殲國軍過萬,要知道當面國軍為名將李覺指揮的國軍野戰主力,可惜如此武器戰力沒有用到對日作戰方面。

五、綜上所述,我軍抗戰期間武器來源,得自日軍不超過10%(不含45年8月後)以繳獲偽軍、繳獲國軍、收編民槍及國軍散失武器為三大主項。其餘軍工自給、友方接濟都是少數。

在這裡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其實共軍武器大部得自國軍。國軍以弱敵強,敗仗居多,據統計抗戰期間每月損失步槍8368支,機槍650艇,迫擊炮59門,除戰損外其餘散入民間或為日軍繳獲。散入民間者大部為共軍所獲,日軍繳獲後不屑自用,大部交給偽軍,而我軍8年殲滅偽軍118萬,虜獲武器裡國軍武器自然不少。其次抗戰八年國共磨擦不斷,僅新四軍就作戰3200次,殲滅國軍14萬人,如果八路軍倍於此數,就是說共軍殲滅國軍超過40萬人,那末兩項相加,殲滅偽軍國軍160萬,所獲武器裝備60萬共軍有餘(45年初)可以確定共軍武器裝備直接或間接得自國軍。

從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來源來看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抗戰期間我軍在各個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的戰略思想受自身武器裝備影響很大。在40年百團大戰前,國共合作尚好,經費、彈藥有一定保障,而且周圍友軍又常有接濟,由國軍在正面死打硬拼,日軍以攻城略地為主無暇後顧,此時對日作戰積極主動。甚至百團大戰口號之一就是、保衛蔣介石。及至皖南事變之後國共正式破裂,日軍又開始治安肅正,共軍武器來源幾乎全部依賴戰爭本身補充,無彈藥練兵部隊素質下降,無攻堅利器只能被日軍拙劣的碉堡封鎖線鎖住。所以更加強調分散避戰,只打弱敵,以保存實力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