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APP“色诱”学生 突破教育底线

作业APP“色诱”学生 突破教育底线

茶煲家系列漫画 □老唐

焦点 熊丙奇(教育学者)

近年来,学习作业类APP逐渐成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应用与反馈通道。但在流行背后,记者调查发现,多款学习类APP存有乱象。作业类APP被曝光存在色情、低俗等与育人目标完全背离的内容,已经不止一次了,但作业APP的运营商,非但不整改,反而变本加厉,这和监管不力,以及作业APP在同质化背景下,不择手段以低俗内容迎合未成年学生拉客户有关。针对这一乱象,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的力度,与此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作业APP的监护和引导。

个性化的作业APP对学生提高作业效率是有一定益处的,这也是作业APP能有市场生存空间的原因。但有的作业APP经营方,却不在提高作业质量和服务上下工夫,而是想着怎样“引诱”未成年学生,花钱买APP中的游戏。其如意盘算是,以作业为名,让家长允许学生下载APP,但由于作业比较枯燥,学生不可能爱上“做作业”,因此在APP中加入游戏元素,以此吸引学生,提高使用APP的积极性,同时,巧妙的实现作业APP的“多元化经营”,而且,绕开监管部门对APP中的游戏的监管。

不可否认,有的作业APP中的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业的间隙适当放松,而且游戏内容也比较健康,但是,也有的作业APP的游戏,却打擦边球,充斥着色情、暴力的内容,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学习、作业并非其主营业务,游戏才是其“醉翁之意”。然而,对于这类作业APP,监管部门的监管并不严格。对于作业APP运营商,从其属性看,应该严格按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必须具有合法的资质,且依法依规经营。

打着为未成年学生成长服务的作业类APP,却干着伤害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事,这也表明,有的作业APP运营方,并非“爱教育”、“爱学生”,而是把学生作为牟利的对象。不可否认,近年来包括作业APP在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竞争很激烈,并由于整体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很难做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教育培训内容来,因此,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就把工夫花在营销上。但这种经营选择,只会败坏行业的形象,把方兴未艾的作业APP引上歧途。

前不久,我国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了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综合治理方案,其中提到,学校教学要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布置作业原则上要用纸质作业。执行这一规定,作业APP的发展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但并不是说,学生和家长在完成学校作业之外,就不选择作业APP,那些品质高的能提供个性化作业服务的APP,还是会有市场发展空间,而这要求作业APP经营方专注于提高作业质量,而不是搞歪门邪道。用色情、低俗内容来吸引学生用户,这突破教育的底线,不但要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查,更会被家长抛弃。

这也对家长提出要求,目前,有的家长抱着宁滥勿缺的心态,给孩子下载作业APP,希望孩子多做题,但是,却不具体了解APP的内容,而孩子也“迷上”做作业令家长颇为满意,当家长发现孩子喜欢上作业APP并不是做作业,而是在作业APP上打游戏时,有的家长就拒绝作业APP。这都是不理性的态度。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在选择作业APP时,应该详细了解APP的内容,同时,应该培养孩子正确的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习惯,一方面,要控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做作业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告诉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时,要识别垃圾信息,不要浏览非法的带有色情和暴力的内容,一旦发现这些内容,应该告诉家长。通过这样的引导,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