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9月7日下午,學校在農業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B座103會議室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對2017年度學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各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校領導高翅、李名家、姚江林、王從嚴、吳平、郭剛奇、青平等出席大會併為獲獎代表頒獎,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各學院(部)系(教研室)主任、新教師代表和人事秘書參加了大會,大會由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楊少波主持。

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會議伊始全場起立奏唱國歌,表彰獎勵大會拉開帷幕。

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名家宣讀了《華中農業大學關於2017年度綜合獎勵的決定》,校領導為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國家級規劃教材、大學生學科競賽指導教師、國家級動植物品種選育人、國家標準制定人、省部級創新團隊等獲獎集體代表與個人頒發了榮譽獎牌。

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園藝林學學院程運江教授作為獲獎代表上臺發言。他首先向所有的老師表達了節日祝福,他認為自己有幸獲得這份榮譽離不開導師們的悉心培育和不倦教誨。接著程運江結合自己在華農的求學過程與科研經歷,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藉助團隊合作的力量,以及著眼產業發展全局,不斷優化學科團隊結構,逐步取得科研成果的感受。他認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應保持匯聚人才、開放包容、共謀發展、合作共贏的態度積極進行團隊建設,這樣才有利於推動科研發展。

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江林發表了主題為“追求卓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講話,首先他代表學校向全校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節日的問候,並對大家過去一年辛勤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

姚江林指出,我校的2017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上,我校成功入選了“雙一流”建設高校,為延續雙甲子辦學輝煌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明創建等方面捷報頻傳、屢有突破。他認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為起點,學校發展面臨更大的挑戰,而實現學校事業更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重任需由我們擔當。

他強調,人才是核心競爭力,學校首先要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抓好師資隊伍建設,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成長生態,提供一流服務保障,以匯聚更多海內外優秀人才於獅子山下。其次,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落實“三全育人”,建設一流本科。堅持以本為本,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他還強調要落實好高書記在暑期中層幹部研討班中的五點要求。他希望廣大教師迴歸本分,倡導學生“為中華復興而讀書”。在我校高水平成果仍然不多的形勢下,他希望各學院以國際科學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老師需圍繞“頂天、立地、育人、惠民”精準發力,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產出更多能夠“頂天”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增強學校科技創新能力。最後他指出,國際合作交流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我校在此方面還存在短板,全校上下仍需研究推進國際合作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政策與舉措。

作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成員,來自文法學院的獲獎代表蘭霞老師表示,非常高興能夠在教師節這個特殊的節日受到學校對自己的表彰。她認為承擔著一份榮譽,也就意味著多了一份壓力,她將和各位老師在課程建設、教學育人以及科學研究等各方面更加努力,爭取做得更好。

【講話特稿】姚江林:追求卓越 實現高質量發展


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2017年,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華中農業大學辦學史上也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國家實施了“雙一流”發展戰略。這一年,在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下,學校抓住發展機遇,成功入選了“雙一流”建設高校,為延續雙甲子辦學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個學科躋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7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類。同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明創建等方面捷報頻傳、屢有突破:7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實現了生命科學和農學兩個學科門類的全覆蓋;傅廷棟院士、張獻龍教授、金梅林教授獲得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鄧秀新院士獲得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全校8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9門課程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新批科研項目1566項,新批科技經費達到9.17億;SCI收錄論文實現質和量的同步增長,總篇數比2016年增加100篇,達到1344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5的論文數增加44篇,達到178篇;學校榮獲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僅要歸功於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更要歸功於勤讀力耕的全體華農人。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為新起點,學校事業發展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學校發展所面臨的時代背景、外部環境、內部情況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對科技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對高校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的要求更加迫切;人民對享有更高質量高等教育、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的需求更加迫切;“雙一流”發展戰略啟動實施和動態調整、滾動支持的工作機制,高校之間人才競爭、科技競爭、聲譽競爭更加激烈;國家科研單位和綜合大學陸續成立農學院、大力發展農科,與傳統農業高校爭奪人才資源、科研資源,優勢學科的競爭態勢更加明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一流本科,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責任使命更加凸顯。

耕讀雙甲子,薪火傳天下。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實現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我們這一代華農人身上。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時代更要有新作為。在此,我談四點想法,與大家共勉:

第一,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建設一流師資。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前,國內高校大力推動“雙一流”建設,“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對於我們這樣一所沒有區位優勢、沒有強大經濟支撐的行業性特色發展高校而言,人才就是核心競爭力、人才就是第一資源,是“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們現有的人才隊伍還面臨著許多短板,比如高水平人才明顯不足、應用型人才青黃不接。因此,加大優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極為關鍵,更為緊迫。全校上下要以更大的氣魄、更廣的視野、更強的力度抓好師資隊伍建設。要圍繞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重點任務,集中有限的資源,精準引進活躍於國際學術前沿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避免“漫灌式”引人。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海內外優秀人才集聚、長留獅子山,讓這些才俊能在獅子山落地生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僅僅需要金錢、物質的籌碼,更需要良好的學術環境、寬鬆的學術氛圍、廣闊的學術平臺,真正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成長生態。各學院和有關職能部門應立足盤活師資存量,圍繞“激發教師活力、支持人才發展”這個命題,主動思考謀劃,為人才發展問診把脈,健全人才蓬勃發展的長效機制。全校要進一步濃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各職能部門和管理人員、技術支撐人員、後勤保障人員,應主動服務教師,為教師潛心立德樹人、靜心科學研究提供一流服務保障。

第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落實“三全育人”,建設一流本科。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底色,一流大學必須要有一流的本科,一流大學必須要有卓越的教學。陳寶生部長說,教學決定生存,學校為教學而建;離開教學,校長就不是校長,教授就不是教授,大學就不是大學。我們必須堅持以本為本,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校黨委書記高翅同志在今年的暑期中層幹部研討班上,就建設新時代一流本科提出了明確要求:再審視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再構建人才質量高標準並切實嚴格執行;提高學業挑戰度,切實加強課程教學,推動挑戰式教學;把國際視野和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綜合施策,為建設一流本科提高制度保障。希望各學院和有關職能部門,認真落實高翅書記的要求,採取得力措施、積極行動起來。要以“雙一流”建設為抓手,堅持“全球視野、本土行動、特色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努力打造“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的一流本科;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把“三全育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貫通人才培養全體系,使所有課程都履行育人功能,發揮育人作用,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教師的本分就是教書育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養人才。一流本科教育的實現,廣大教師是主力軍。希望全校教師不忘初心、迴歸本分,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履行好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圍繞建設一流本科的新要求,加強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藝術的鑽研,在課程教學、科學實驗、學術交流中,把自身能量釋放出來,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調動起來,喚醒學生“為中華復興而讀書”的原動力,做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研究生既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也是學校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科技產出的主力軍,必須下大力氣抓好研究生教育培養工作。

第三,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科技強校戰略,提升創新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是學校核心競爭力,也是衡量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誌。高水平成果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直接體現,目前,我校的標誌性、原創性科研成果積累仍然不夠,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難以保持持續性增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資助的學科面依然偏窄,承擔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的能力有待提升;活躍在國際國內學術前沿,能夠影響國家科技決策、謀劃重大項目的戰略科學家嚴重不足。在學校事業發展新時期,要充分發揮一流科研對一流大學建設、一流學科建設和一流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我們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希望各學院特別是“雙一流”學科建設依託學院,以國際科學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集中優勢資源,組建優秀科研團隊,搭建高水準科研平臺,重點打造優勢學科領域,著力提升解決行業領域重大問題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在本學科優勢領域搶佔國內製高點、力爭進入國際一流行列。希望老師們繼續發揮艱苦奮鬥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主動對接國際科學前沿、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圍繞“頂天、立地、育人、惠民”精準發力,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產出更多能夠“頂天”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時也要突出應用性、技術性,在“立地、惠民”上下功夫,重點破解鄉村振興中遇到的現實難題,寫好社會服務這篇大文章,在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提升學校社會聲譽。

第四,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大國際合作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國際合作交流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也是衡量學科建設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質量是否得到國際認可的重要指標。從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看,國際評價、國際影響、國際聲譽是我校學科建設的明顯“短板”。比如,作為農業高校,我校農業科學不僅沒能進入ESI千分之一,而且世界排名的差距還比較大。在學校事業發展新時期,全校上下必須高度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要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作為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抓手,在“主動、全面”上下功夫,讓國際合作交流能夠“進大腦、進學院、進體系”;在全校形成“學校主導、學院主辦、學科主體、師生主動、多方協同”的國際合作交流工作格局。要牢固樹立國際化理念,既要有國際視野、明國際前沿,更要引國際資源、育國際英才、建國際學科、提國際聲譽!

要加緊研究推進國際合作交流、提升學校國際國內影響力的政策、舉措。國際合作交流處、教務處、研究生院、科發院要研究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引導和激勵學院、學科、學者、學生加強國際合作交流。人事處要會同有關部門、學院,研究在崗位聘任、人才遴選、綜合獎勵、績效分配等相關制度中,形成正向激勵機制。比如,研究如何引導師生在ESI農業科學所列期刊上發表論文,研究ESI高被引論文、高被引作者是否給予獎勵、如何獎勵,研究如何引導激勵師生在國內頂級期刊發表論文,等等。各學院要充分利用學校劃撥的獎勵基金,在學院獎勵辦法中,激勵教師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引導教師在學科相關期刊上發表高質量論文。

黨的十九大發出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號召,學校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希望全校教職工認清新使命,迎接新挑戰,主動擔當作為。只要華農人堅守“宏農學、揚國光”的價值追求,堅守以“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為核心的華農精神,艱苦奮鬥、追求卓越,學校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周小爽 金芬

圖片|國濤 川竹


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7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