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LY頭條」國際航空醫療救護的發展史與經驗談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全文字數:3900字 | 閱讀時間:7分鐘

航空醫療救援已成為了近期的社會熱門話題,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國外航空醫療救護髮展起步較早、體系較為健全,在一百年的發展歷史中,積累了較多的成熟經驗,希望此文能夠為大力發展航空醫療救護的中國提供一定的借鑑。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國際航空醫療救護:

發展史與經驗談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鍾振東

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

高 級工程師

航空醫療救護是將通用航空與醫療急救緊密結合的業務類型,是充分發揮通用航空運輸工具屬性、具有明顯公共服務性質的作業類型,具有速度快、機動靈活、救助效率高等優點。國外航空醫療救護髮展起步較早、體系較為健全,在一百年的發展歷史中,積累了較多的成熟經驗,能夠為大力發展航空醫療救護的中國提供一定的借鑑。

航空醫療救護髮展歷程

1910-1940年:軍用空運救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外開始使用軍用飛機空運傷病員,空運救護主要用於轉運少量的受傷士兵或飛行員。美國和法國的空運救護於此時起步,專用於空運傷病員的飛機也隨之誕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空運救護進一步發展,能安全有效地長距離運送傷病員。此階段的空運救護雖然主要針對受傷士兵,但民用救護也開始增多。1922年法國軍隊成立了由6架飛機組成的飛行梯隊,成功運送了2200名受傷士兵,法國成為空運救護領域的領頭人。1934年澳大利亞成立了航空醫療服務組織,由此帶動了飛行救護的發展。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1940-1980年:民用空運救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高空飛行環境對傷病員的生理影響得到了眾多關注,空運救護的主要職責為運送大量病情平穩的患者。1940年美國空中醫療救護梯隊成立,並提出必須配備訓練有素的軍隊護士。隨後,空運救護轉變了僅用於戰爭的角色,開始用於常規轉運服務。1972年美國丹佛市的聖•安東尼醫院成為第一個設立民用醫療直升機服務的醫院;越南戰爭期間開始用直升機快速運送大量傷病員;海灣戰爭期間,大量軍隊醫院的出現使需要空運後送的傷病員數量減少。此後,由於不同於傳統戰爭的小規模軍事行動增加,前線傷亡減少,相應的戰爭空運後送需求減少。由此,和平時期高技術、精裝備的軍用和民用空運救護得以快速發展。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1980年-至今:航空醫療救護

在此階段,大多數西方國家認為航空醫療救護是一種有效的傷病員轉運方法,在民用領域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商業化運營的特徵也愈發明顯。專業從事航空醫療救護並以取酬為目的的通航企業快速增加,經過加改裝的專業公務機和直升機被廣泛應用,安全保障水平不斷得到提升。同時,通用機場及直升機停機坪的快速建設,為航空醫療救護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保障;保險業與航空醫療救護的結合,則進一步降低了使用價格,社會公眾的參與度快速提升。航空醫療救護已成為現代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民眾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國際航空醫療救護經驗分析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美國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制定了完善的規範標準。為應對機上病患可能出現突發急症的各種情況及後果,美國國會於1998年通過了《航空醫療救護法案》;美國商業航空公司根據美國航天醫學協會和美國航空運輸醫藥委員會的建議,制定了飛機上應配備的緊急醫療配件標準,如果缺少急救包或自動體外除顫器,飛機就不能正常起飛;此外,美國還制定了航空醫療救護操作規範、上機評定標準、通用航空器加改裝標準,全面保障航空醫療救護安全運營。

大力培育航空醫療救護力量。美國航空醫療救護堅持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積極引入保險公司,不斷鼓勵通航企業開展航空醫療救護業務。目前,已有超過300家航空醫療救護機構,救護直升機超過1200架,年飛行總量超過46萬小時,年運送量約為五十萬人次左右。美國還組建了重症空運救護梯隊,能夠在地面和空中提供高水平的復甦支持,重症空運救護梯隊的出現使空運救護能常規安全轉運危重患者。

注重人員培訓和安全演練

。美國聯邦航空局(FAA)要求通航企業每年對飛行機組人員進行嚴格的緊急醫療培訓,包括熟悉急救包內容、常見急救手段例如心肺復甦等。空中急救醫療工作人員需要接受創傷急救、危重症醫學、航空物理基礎知識、急救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此類培訓項目由通航企業聘請專業醫科培訓師主持,培訓質量由衛生部門負責評定。另外一方面,美國注重對航空醫療救護進行安全演練,著重對指揮系統、部門協調、資源調度、通信系統、裝備能力等環節進行評估。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德國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不斷完善航空醫療救護體系。1972年,成立空中救援體系(DRF),承諾向急診病人迅速提供援助。1973年設立第一個配備救援直升機的緊急呼叫服務基地。目前,非贏利的DRF已成為歐洲最大、最現代化的平民空中救援聯盟,共設80個HEMS(直升機緊急呼叫服務)基地,運營約113架醫療救護飛機(以直升機為主),通過任務調度控制中心,可以滿足絕大多數航空醫療救護需求。DRF約25%的資金來自捐獻

,其每年四萬次左右的航空救援及國際合作的應急救援網絡將可以給更多的用戶提供高效、優質的航空醫療服務,其航空醫療救護標準已成為世界航空醫療救護標準。

建成了發達的航空醫療救護網絡。德國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密集的航空醫療救護網絡,作為地面醫療救護系統的支持和補充,與地面救護網絡共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目前,已擁有80個航空醫療救護站,每個站至少配備一架直升機,直升機救援半徑為50公里,國土內任何一點在15分鐘內都可以得到航空醫療救護服務,使德國全境都具備了航空醫療服務能力。1970年以來,德國進行了超過150萬架次的空中救援飛行,平均每架直升機每年飛行1110架次,每天3-4次。在航空醫療救護服務中每投入1歐元,能為整個社會節約至少4.3歐元。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日本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一般寫有Doctor Heli字樣的塗裝就是日本的醫療直升機

日本的航空醫療救護模式為政府主導建設。2007年日本已初步建立起全國性的直升機救援網絡,為進一步推動直升救援體系的完善,日本通過了專門的法案來保障其推廣。直升機救援體系所產生的費用主要通過財政預算來解決,具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政負擔,分攤的比例視地方政府的經濟水平而定,一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的府、道、縣,中央財政會適當增加一些比例。同時,企業、個人捐贈或其他途徑也能補償一些費用。此外,日本保險公司還推出緊急救助卡,讓日本民眾享受航空緊急醫療等救助服務,

緊急救助卡的購買率非常接近100%

採用醫院基地運營模式。日本的直升機基地都設在醫院,主要以醫院為基地開展業務。基地醫院集呼叫中心、直升機運營、人才培養為一體,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其中,11家基地醫院建設了D-Call呼叫調度中心,10個基地醫院具有培訓隨機醫生和護士等醫務人員的能力,19個基地設在與大學有關的醫院。截止到2017年底,日本共有超過46家醫院能提供直升機救援服務。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加拿大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政府採購和商業運作相結合。積極鼓勵通用航空企業開展航空醫療救護業務,充分吸引保險公司、醫療機構進行共同發展,逐漸實現了專業化的市場運作模式,業務收益及利潤逐年增長。

開展資格認定。加拿大航空醫療救護整合了航空學、急救醫學、陸地轉運系統、醫療調度指揮、通訊系統等學科,開發了飛行醫務人員高級生命支持訓練系統,學員在專業醫療助理學院經過2~4年的學習獲得急救醫助資格,並經過考核才可獲得加拿大醫學協會(CMA)認可的空中急救醫助資格。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澳大利亞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澳大利亞航空醫療救護注重設備加改裝,利用固定翼飛機從事遠程醫療救護,解決了直升機飛行半徑受限制、艙內空間過小導致便攜式機載救護設備及藥品數量受限制等問題。將固定翼飛機內部進行專業醫療改裝,將部分必備醫療設備永久地改裝到飛機內部,既滿足了病患長途洲際轉運的需求又可以執行中短程急救任務。“最遠的角落、最好的醫療”出色的展現了澳大利亞皇家飛行醫療服務隊(RFDS)的服務水平,在固定翼飛機“空中救護車”的幫助下,每天24小時提供空中醫療保障,覆蓋澳大利亞偏遠地區和內陸。

國際航空醫療救護經驗總結

(一)制定較為全面的規範標準

目前,航空醫療救護髮達國家已制定了涵蓋飛行技術規範、操作規範、通用航空器加改裝規範、病患上機認定標準、專業人員培訓標準、救援環節規範等方面的規範標準。以上相關規範標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航空醫療救護實施過程的專業性、規範性及安全性,同時明確了航空醫療救護實施者的角色及任務,保證了救護效率和搶救效果。

(二)建成完善的航空醫療救護網絡

美國、德國、日本等航空醫療救護髮達國家均已建成完善的航空醫療救護網絡,建立了航空應急救援(航空醫療救護)指揮呼叫中心,建設了數量眾多、佈局合理、服務能力強的航空醫療救護站,配備了相應的航空醫療救護隊伍以及專業的醫療救護航空器,保證每次救援任務都能快速、高效完成,使得在國土內的區域都能在較快時間內得到航空醫療救護服務。

(三)加強起降點建設及救護航空器配備

航空醫療救護髮達國家根據各自國土面積情況以及直升機的救援半徑,不斷加強在救護站、醫療機構等進行航空醫療救護起降點建設,配備相適應數量及型號的救護航空器(直升機等),並強化救護航空器中加改裝醫療設備的適航認證,基本實現全境直升機以較快速度(德國15分鐘、日本20分鐘等)到達現場的救護服務,形成航空醫療救護快速服務圈。

(四)注重人員的培訓與資質認定

航空醫療救護髮達國家均建立了嚴格的航空醫療救護培訓體系,對飛行機組增加了緊急救護等方面的醫療培訓,對醫療救護人員增加了低空飛行等方面的航空培訓,既保障了救護的快速性、有效性,也保障了飛行的安全性;積極開發了飛行醫務人員高級生命支持訓練等系統,在通過學習與考核後,可獲得相關部門(衛生部門、醫學協會等)頒發的空中緊急醫療救護資格,進一步增強航空醫療救護人員資質的管理。

(五)充分與保險業相結合

航空醫療救護髮達國家充分吸引保險公司、醫療機構進行共同發展,已形成完善的醫療保險支付體系,多數醫療保險包括航空醫療救護項目,並積極開發了相關的保險產品,既避免了運營企業承擔高昂的購機和運營成本,又極大地降低了單個用戶的使用價格。同時,也充分利用紅十字會、贊助企業等非政府組織,調動各種公益力量為航空醫療救護提供支持,使政府、醫療機構、保險公司、通航企業及個人都能夠從航空醫療救護髮展中受益。

目前,我國航空醫療救護仍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只有將國外先進經驗與我國發展實際相結合,航空醫療救護才能成為提升我國政府職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並實現快速健康持續發展。未來,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加快實施,航空醫療救護承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服務範圍也日益廣泛,將會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作為專注於公務與通用航空領域的權威雜誌,秉承高端、權威、專業的媒體定位,《今日民航IFLY》攜全媒體平臺,將以最專業的媒體形式,全面、立體地展現亞洲及全球公務與通用航空的最新發展和動態。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IFLY头条」国际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史与经验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