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确定两个量子之间在“纠缠”?

阿姆河之春


量子力学,认为基本粒子都是不确定的质点。没有半径、没有体积、没有自旋磁矩。

因此,两个量子之间的纠缠,就只能是鬼魅的超距作用。这是不可思议的神逻辑。

要么积小成大,要么化大为小,其大有体积,其小必有体积,这是天经地义的物理常识。


▲要是我说这是一连串光子之间的依次纠缠,你信么?


▲要是我说:这是一连串的水分子之间的依次纠缠,你信么?

如果我们认定,量子都有体积,都可抽象为一个球形漩涡子,漩涡子附近都有场能密梯度,那么就可以用“量子场”理论,顺理成章解释纠缠。

电子(或光子),是以光速自旋与低速震荡的量子,其周围有一圈圈的荷力线(磁荷/电荷),那么:

甲乙两地的A电子与B电子的纠缠行为,其实就是数条荷力线之间的纠缠,本质上是真空介质的场量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对A电子进行操作,例如施加一个角动量,就会加大A电子的荷力线强度。

该荷力线,就会通过场介质,作用到B电子的荷力线,进而影响B电子的运动状态。

真空场介质的传播速度是光速,两个量子之间毕竟有一段距离,纠缠速度不可能超越光速。

在相距d=38万千米的月地之间有AB两个光量子,这两个光量子的纠缠时间:t=d/c =38/30=1.27秒。

显然,所谓的量子纠缠的超距效应,即不需要花费时间,是不可能的。

如果对量子纠缠的过程进行摄像操作,由于摄像设备本身具有很强的电磁辐射与强磁场,就必然施加严重的干扰,破坏本该协变的纠缠效应,导致神秘的量子塌陷。

物理新视野,旨在批判性与建设性的新思维与新方案,欢迎关注我的主页,共同切磋物理疑难。


物理新视野


当然要靠实验测量。量子纠缠态本身就是一个量子叠加态,测量了就会塌缩。比如一个最简单的量子叠加态,即一个量子比特,可以写成a|A>+b|B>,就是这个量子处于|A>和|B>两种状态的叠加,数学上就是两个(希尔伯特空间)矢量合成,a和b满足平方和为1的归一化条件。测量这个叠加态,就会a平方和b平方的概率分别塌缩到|A>或|B>上。

两个量子的纠缠就是一个更大的叠加态,例如a|A>|B>+b|A>|B>就是一个典型的量子纠缠态,测量第一个量子,如果结果塌缩到|A>(以a平方的概率),那么第二个量子的状态必然同时塌缩到|B>,同理,如果测量第一个量子的结果塌缩到|B>(以b平方的概率),那么第二个量子的状态必然同时塌缩到|A>。

实验的时候,首先要制备一对又一对的纠缠的量子(比如光子),然后去一个个测量它们。无论把两个量子分开多远,只要每次测量到第一个量子是|A>时,第二个量子一定是|B>,或者第一个量子是|B>时,第二个量子一定是|A>,就可以确定实验制备量子纠缠的方法是成功的,每次都能产生一对量子纠缠。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经能把很多纠缠光子对分发到1200公里以外的两个地面站,通过地面站测量结果,证实在这么远的距离上量子纠缠依然存在。


九维空间


纠缠这个词被玩坏了,猜一下下面纠缠的是谁,拿走一个其他的“波函数”都会坍塌。

猜到了没?领跑的叫太阳,他们的“隐传输”叫引力。

当然量子力学里的“纠缠”比这个厉害的多,他们可以超出定域性限制,因为印证方法叫反正我测不准,因为测量他就坍塌了。


程俊杰70559097


“九维空间”博士在答问中写道:“实验的时候,首先要制备一对又一对的纠缠的量子(比如光子),然后去一个个测量它们。无论把两个量子分开多远,只要每次测量到第一个量子是|A>时,第二个量子一定是|B>,或者第一个量子是|B>时,第二个量子一定是|A>,就可以确定实验制备量子纠缠的方法是成功的,每次都能产生一对量子纠缠。”不知道这与电解一个水分子产生氢气和氧气,然后分送到千里之外,测得一处是氢气,则可断定另一处是氧气,有什么质的不同?



思则得之


量子纠缠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它是成就宇宙万物的祖先,人类发现的最远和最亲近的语言。语言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纠缠是量子纠缠的具体表现。语言是反映电子的力能强弱与密度大小的音量符号,数量编码,也是量子质能强弱与密度大小的量度系数,力度编码。


天籁人


由于量子力学中纠缠粒子一旦测量瞬间坍塌定律,量子纠缠根本无法用仪器测量出来的!只能测量到坍塌后的状态!最后用三个方向测量坍塌后结果再用贝尔不等式计算,计算结果偏向于量子是瞬间坍塌的!没坍塌前(量子定律预定不能测量)所以只能靠有些聪明的科学家推测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