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1億粒米?除了指責作業「奇葩」還能做啥|中青快評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該怎樣協調,又應該保持怎樣的界限,是這起風波給人帶來的更深思考。不管怎樣,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佈置這類作業的目的。

9月5日,廣東佛山某小學一個班級的四年級學生收到了一份“奇葩”作業——數學課教師要求學生在家裡數1億顆米粒,第二天用食物袋裝好帶回學校,並要求家長督促。

有家長將群聊截圖發到網上後,引發網友激烈討論。佈置這項作業的任課教師則對媒體回應:“其實就是讓孩子回去跟家長玩個遊戲,看看通過什麼樣的知識可以估算出1億,體會一下1億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數1億粒米?除了指責作業“奇葩”還能做啥|中青快評



數1億粒米?除了指責作業“奇葩”還能做啥|中青快評


教師的良苦用心,與家長的不理解,構成了鮮明的反差。有網友指出:“600粒米左右為50克,若以10千克一袋米計算,起碼要833袋大米。“除非學生家裡開米店,否則一般人根本沒條件數出如此多的大米,更不可能用食物袋裝到學校。因此,很難有學生在真正意義上完成這份作業。

從群聊截圖中可以看到,該教師很快意識到自己估算有誤,並告知家長不必讓孩子把米帶到學校。不過,大概因為類似作業並不少見,網絡輿論仍在繼續發酵。

1億究竟有多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以抽象的方式告訴學生,比如10個1千萬為1億。但是,因為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如此大的單位,學生難以對1億產生直觀感受。正如任課教師所說,讓學生“數”1億粒米,能夠感受1億是多大的數字。從這個角度看,即便學生不可能一粒一粒地數完米,也達到了教學的初衷。


數1億粒米?除了指責作業“奇葩”還能做啥|中青快評


一粒一粒數米固然很難,但是,估算出1億粒米究竟有多少,卻並非不能做到。按照任課教師的說法,該班40多個學生中約有10個學生完成了作業。有的學生數出一隻小量杯內有多少粒米,然後計算1億粒米大概是多大的體積。小學生為數米所開的“腦洞”,讓人聯想起曹衝稱象的故事——在三國時期,稱出一頭大象的重量同樣不容易。不管是“曹衝稱象”,還是數1億粒米,都需要開放性思維。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一直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問題。學生作業以習題為主,但很多習題脫離社會的實際需求。比如,不少網友就曾吐槽小時候經常做類似“一個水箱一邊放水一邊加水”的數學題。類似題目做得多了,儘管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但計算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結合點依然欠缺。


數1億粒米?除了指責作業“奇葩”還能做啥|中青快評


近年來,很多中小學教育者紛紛引入開放式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實施開放式教育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奇葩作業”更是屢屢在網絡上引發風波。

從傳統教育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家長,更應當對開放式教育持以包容心態,也不必對此過度焦慮。數1億粒米,並不是必須給出確切的答案,而是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探索出方法。這跟在傳統教育中,學生必須在完成作業時必須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有著顯著的差異。在開放式教育中,“標準答案”並不重要,甚至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數1億粒米,最後差了1粒,又有什麼關係?

教師在採用開放式教育方法時,不能只學得形式與皮毛,而忽略操作方法。佈置開放式的作業,答案可以不唯一,但並不意味著命題也能天馬行空。數1億粒米的作業之所以引發風波,很重要的細節在於教師事先沒考慮清楚解答該問題的可行性。一會兒讓學生把米帶到學校,一會兒又說不是要真的帶來,反覆變化,消解了作業的嚴肅性。


數1億粒米?除了指責作業“奇葩”還能做啥|中青快評


在各種“奇葩作業”的報道中,家長往往表現出深度參與感。很多家長抱怨,學校給孩子佈置的各種開放性作業,最終都要家長完成。在數1億粒米事件中,起初引發關注的也是教師與家長在微信群中的對話。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該怎樣協調,又應該保持怎樣的界限,是這起風波給人帶來的更深思考。不管怎樣,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佈置這類作業的目的。

面對學校在實施開放式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顧青紅皂白地指責其“奇葩”,顯然不是理性的做法。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以促進孩子成長為指向,既要養成開放的思維和理念,也不忘探索恰當的操作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