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现时人人都在忙碌,追求着个人的幸福,金钱财富、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事业顺利...... 然而这一切,自己可以求得到吗?

命由己造

中华第一善书《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亲述自己改变命运的经历。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了凡先生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路遇当时算命最准的孔先生,算他某年某月某日乡试、国考试第几名,哪年中进士,哪年做县令,得俸禄多少,事事都丝毫不厘。算到他终年五十三岁,无子嗣。了凡先生慨叹:此身一切,命中已经注定。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了凡去到南京栖霞山,云谷禅师向他开示:”命由己造,治心、改过、积善,当能改变命运”。从此发愿行三千桩善事,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日日修善,日日改过。。命运竟寂然更改,孔先生随后的算数不再应验,延寿了近二十年,生有二子。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为此,先生书写家书四封传给后代,袁氏后裔亦秉持祖训,代代繁衍,昌隆鼎盛。《了凡四训》给我们后人巨大昭示,世间福禄财寿是可以求得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央视有专题报道中华传统文化之力行者---袁了凡。

终身教授出家

钟茂森博士,1995年广州中山大学毕业,留学美国,1999年获美国金融博士。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教四年,2003年移居澳大利亚,2007年在澳大利亚著名的昆士兰大学商学院被聘为终身教授。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钟茂森博士在世界知名的金融商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20篇论文著作,在国际学术会议(包括美国金融年会AFA,金融管理年会FMA)上发表了近40次论文演讲。在美国任教期间,曾两次获美国专业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2005年7月获亚州金融会议最佳论文奖,并担任世界金融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

中外多所著名大学高薪聘请他担纲首席教授,但是他淡泊名利,立志走向圣贤教学之路,投身弘传中华传统文化。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他多次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活动。2004年12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举行的"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国际会议上,倡导讲演中华伦理道德教育。

2005年8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养智慧、获得和平"的国际会议上发言,呼吁在商业金融界推行孔孟伦理道德。

2006年4月应邀参加在中国普陀山举行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和谐世界必需因果教育》的讲演。

他曾应邀在世界各国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及从科学证实佛法事实的报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演讲题目有《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幸福人生的根基》、《青年人的美德:孝与戒淫》、《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等。

2011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十五)钟茂森博士在香港圆明寺畅怀老法师座下剃度,法名"定弘"。

定弘法师当着师父和母亲的面,至诚发愿:立志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严格遵从释迦摩尼佛教导,坚持过午不食,手不碰金,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定弘法师在台湾受具三坛大戒,施以当代出家人都不再烧烫的戒疤,誓言不做住持,不做方丈,全心全力弘教。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今生如何求得幸福呢?

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最根本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就是孝道。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孝」,什么样算是孝?拟请大家共同参学钟茂森博士作的《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作的《孝经研习报告》节选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大家好!

茂森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儒家的《孝经》。我们这个讲题是: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孝经》。

为什么我们用古代帝王这个讲题?这是因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曾参说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我们很有必要从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讲述的《孝经》那里吸取圣贤的智慧。

茂森多年来也在学习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对于《孝经》非常的喜欢。早在小学的时代,我母亲就有教导我读《孝经》,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宝典,把自己粗浅的一点体会,对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心得,向各位仁者汇报。

茂森在修学孝道方面从小得力于母亲的教育,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她第一个教导我就是念唐代的孟郊的「游子吟」。这是劝孝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这是讲到一个游子要出远门,即将辞别母亲之前,母亲连夜给他缝制衣服,密密的针缝。为什么要密密的缝?因为母亲担心儿子出远门衣服要是破了,带来生活不方便,你看母亲对孩子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所以诗人说「谁言寸草心」,这小草蒙受太阳温暖、照耀,成长了,都想要报答春晖的恩德。

这首诗是我在还没有会讲国语(普通话)之前,她用粉笔在房间的门板上写下这首诗,教我念,当时我是很笨,妈妈教了我一个多月才把我教会,证明我的天生的资质是很差的。但是资质差没关系,只要有良好的教育,还是能够成才。所以母亲教导我从孝入手。

德的根本是什么?是孝。所以孝亲是大德、大道,不用人教的,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像我们看到前不久有报导说,一位十九岁的大学生刘霆,他母亲患了尿毒症要换肾,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治疗,刘霆考上了浙江林学院,结果他放弃不去大学,知道读不起书,要在家里侍奉在病床上的母亲。

他自己说,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自然要力所能及的回报。可是母亲见到他这样子,跟他讲说不行,你一定要去读书。在母亲的这种强烈要求下,刘霆就决定背着母亲到学校,也不能够住学校的宿舍,太贵了,在外面租了一个很小的宿舍,以便于照顾母亲,跟母亲一起住,白天读书上课,晚上回来做家务、照顾母亲。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而且他决心要把自己的一个肾献出来,献给自己的母亲,让母亲能够存活。我们看到他的这张相片,他自己说:"妈妈,你一定要活着,只要你活着,我就能坚持下去",鼓励他母亲。这种孝心没有人教他的,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这是道显现在他身上。所以他这种孝行、这种德行,我们称为叫天性。

他的这种孝心感动了很多人,这些热心的人士纷纷解囊相助,拿钱帮助他母亲治病,而且上海的一家医院也就决定免费帮他母亲做换肾手术。

你看看一颗孝心就唤起了无数的孝心,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人的心都是同体的,当一个人在行孝的时候他能与道相通,因此他就能感动所有的人,所有人的孝心也跟着显发出来,这是因为佛家讲众生同体,既然是同体,就能互相的感动,互相的传递、开发这种孝德。

终身教授出家

当时国内有个机会,母亲就想请教我们的恩师,看看是不是回到祖国来继续教书。可是恩师对我的希望不是仅止留在学术界,而是希望我能够真正走上圣贤教育之路。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所以当母亲有一天在澳洲陪着我们恩师在散步的时候,就抓住这个机会向老师请教,母亲问,说茂森现在已经获得国内厦门大学的聘函,恩师您看是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回祖国工作好?结果恩师回答说:要做圣贤!

这句话回答好像答非所问,我母亲问的是回中国好还是在澳洲好,这句话真的有点像禅门的机锋话,师父点弟子,但是我母亲一下子就觉悟了。

真的,多少时日,我们日夜都为自己打算,为"我的"忙碌追逐,何曾有过为天下人民去打算?为他人作想?都是为我、我的

现在的世间不是缺一个金融教授,缺的是圣贤教育的师资。中国传统的文化、圣贤的教育,经过历史的摧残,到现在已经到了快要断绝的边缘,太少人发大志、立大志来承传古圣先贤的道统,学者很多,但是圣贤人太少。

所以我母亲也想通了,我也想通了,就决定要改变工作。那年2006年,我母亲给我写了一个生日贺卡,这是在世间人看到的当时所谓的功成名就之日,母亲贺卡中是这么说的:"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

《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终是终极。所以真正大孝之人是以德来济世,正是古圣先贤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现在我们环顾这个世间,海内外都一样,由于缺乏伦理道德圣贤教育,所以人们为所欲为,纵欲、损人利己,导致社会出现种种的恶劣乱象。中国《礼记》当中有一篇可以说是古代圣贤的教育哲学,有一句话说得好,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要用教育来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教育界正匮乏的是有圣贤品德的师资。

与其我们要希望别人来做圣做贤,不如自己直下承当,我们要来做。做不做得到那是一回事,但是要有心去做,甚至是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

所以我们母子就决定辞掉澳洲昆士兰大学的终身教授,来走上圣贤道路。母亲她对我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我为母亲能说出这样的话非常感动,母亲单亲培育我,我是独子,我们母子相依为命三十多年,我是她的独子,现在她多年的辛苦终于得到了成果,可是她没有把成果留给自己,而是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圣贤教育的事业。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翻出三十多年来的这些相片,想到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我,这些经历是历历在目,母亲的谆谆教导如同就响在耳边。感恩之心充满了自己的心灵,发起报恩的心,报恩就是要养母亲之志,母亲的志向是希望我立身行道,传播圣贤教育。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所以母亲就跟我一起到恩师座下正式拜师,我愿意全心全意的跟着老师学习圣道、弘扬圣道。在拜师之后,这是2006年底,我给母亲写了一个生日贺卡,写了一首诗,叫《感恩慈母颂》,愿意跟大家分享:

"春秋六秩转瞬间,育儿辛苦三十年。昔有孟母勤策励,而今家慈不让贤。不恋高薪教授衔,唯希独子德比天。从来豪圣本无种,但以诚明度世间"

这首诗大意就是说,父母六十多年辛苦转瞬之间,教导孩子也三十多年。母亲的心志如同当年孟母,希望培养像孟子一样的圣贤。怎么样去做?只要放下世间名利的追逐,不贪恋高薪、教授的这些名衔,只希望什么?自己的儿子德行能够效法天地、效法圣贤。所以立志是圣贤,能不能做到?从理上讲每个人都能做到,孟子说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就是说人皆可以为圣贤。所以「从来豪圣本无种」,没有说天生某个人就一定是圣贤,每个人都可以做圣贤,只要自己肯承当。

所以谈到《孝经》的宗,就是修学的方法,茂森也很有感触,得力于父母、师长的教诲,才有今天的觉悟。愿意真正落实《孝经》的修学,不仅是事亲,还要事君,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要立身行道,成就圣贤,回归本善。

古代的帝王都是有圣人的道德,他们有至德要道,他自己本身把孝行做得圆满,以德服众。我们看到古代的圣贤人物他们行孝的故事。

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每日三次向父亲问候,父亲有病自己很担忧,一定要把父亲治好他自己才能心安。所以每天去问候,天天如是,终生奉行,是所谓「文王三省」。

二千多年前的汉文帝,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因病卧床,文帝三年侍奉于床前,对自己的母亲竭尽全力的孝敬、安慰。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舜王,中华历史上孝的典范,他的母亲是继母,经常性的虐待他,好几次甚至要把他置之于死地。有一次让舜下井洞里干活,想要谋害舜,让舜下到井里就往上填土,想把舜活埋,幸亏舜同父异母的妹妹给他事先报信,所以他事先已经在井里挖好通道通出去,没有死。

舜回到家里好像没事一样,不仅对父母毫无抱怨,没有这种怨言,连怨恨的心都没有,还是恭恭敬敬的行孝母亲,在他眼里父母永远是好人,只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这叫至德,心里面没有对立、没有冲突。

他这种境界,徐醒民老先生在讲解《孝经》当中,说这种境界已经是出离了六道轮回的境界,不在三界当中。佛法里讲的三界六道,是众生因为迷惑颠倒造业,所以在这个六道三界里面轮回。最大的迷惑是什么?自私自利,跟人的对立,跟人起冲突。

舜的父母这样虐待他,他对父母一点的冲突、矛盾、对立都没有,这是圣人的境界。孝行感动了乡里,感动了天地,感动了当时尧王,尧王请他出来治理国家,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是因为他有这个孝心,得到幸福的家庭。尧王的两个女儿都是非常贤慧的,来到舜的家里侍奉公公婆婆也是尽心竭力,没有以公主之身分自居。

经过多年的治国,尧王看到舜真如圣人,就把王位传给他,因而舜得到天下。孔老夫子赞叹舜是至德,他的德行堪称为圣人,因而富有四海,宗庙享之,子孙保之,这可以说是一个人达到圆满的成就。

舜王当时治理的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和睦,天下太平,用我们现在话说,和谐世界,他那时候达到了。凭什么达到的?就是一颗孝心,以孝来治理天下,这是先王的要道,因此能够让天下人和顺,百姓和睦。

这些事情虽然发生在几千年前,可是到了今天,人们依然在传颂,真正有识之士依然在效法,真正的孝行一样感动天地桑田,可见得孝真是恒常不变的大道。

附文:

钟茂森博士的母亲赵良玉老师送子出家祝愿文: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祝贺茂森儿六月十五剃度出家,从此走上觉者的道路,喜见佛陀教育事业中又添新兵,值此圆顶之日,母赠儿送子出家偈一首:

吾儿出家三件事:

一念弥陀登上品(住真实之慧) 二证本性明空有(示真实之际) 三弘正法度有情(惠真实之利)

借宋朝宗泽将军《早发》四句诗,送儿上路:

伞幄垂垂马踏沙,

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

缓步徐行静不哗。

母亲赵良玉

写于2011.7.15 佛历2555年6月15日

孝感天地,皇帝把两女儿嫁给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