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這項褒貶千年的政策是如何產生的?

歷史上每一項政策的制定都是有很深的歷史背景的,站在今天的角度上來看,這項制度可能是“無上神功”,也可能是“無用之功”。和親,這項劉邦點燃的“科技樹”直到今天也是爭議很大。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認為:“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顯而易見,司馬光是站在大漢族主義的立場上,對西漢的和親政策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近人王桐麟也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

和親,這項褒貶千年的政策是如何產生的?

西漢和親

中國歷史上的和親之舉,最早始於西漢王朝,它是在美人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後來,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也利用和親來達到其某種政治目的,和親也逐漸成為我國各族統治者處理民族關係的一種外交政策。

西漢初年,經過秦朝的殘暴統治以及秦末戰亂、楚漢相爭,使中原地區的社會生產遭受了嚴重的摧殘。城鎮被洗劫、人口銳減、工商業蕭條、社會極度混亂。而且賦稅繁重,官吏軍閥不斷地搜刮民脂民膏,大量農民脫籍流亡,可以擔負西漢朝廷或封君稅賦兵役的在籍民戶,只剩下原有戶籍的十分之二、三。

和親,這項褒貶千年的政策是如何產生的?

秦末十八路諸侯

而為了聯合各地諸侯共同擊滅項羽,劉邦先後分封了七個異姓王。漢初全國共分為54個郡,其中朝廷直轄的只有15個,其他39個郡都是諸侯王的封地。異姓諸王的封土主要在關東,大致相當於戰國末年六國故地。而西漢朝廷的直轄地只相當於戰國後期秦國的土地,即關中、巴蜀以及河南的一部分地區。西漢朝廷的直轄地中還夾雜著大約一百四十多個功臣的封地以及封君的湯沐邑。而且異姓諸王在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有很強的獨立性,擁兵自重,獨霸一方,難以調遣,甚至開始威脅皇權。西漢政權基本穩定之後,在蕭何等人的謀劃輔佐下,經過七八年的時間,西漢朝廷逐個將七個異姓王剷除。但劉邦又恐怕劉家江山根基不穩,為了不重蹈秦朝的覆轍,於是先後分封同姓子侄九人為王。

和親,這項褒貶千年的政策是如何產生的?

異姓王割據

在秦末極度殘破廢墟之上建立的西漢朝廷,在經濟上賦稅徭役徵收的範圍及額度極低,政治上先後有異姓諸王及同姓諸王的牽制,所以此時西漢的經濟基礎及軍事力量都很微弱。 而此時,冒頓單于指揮著匈奴大軍,破滅東胡王,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河南王,據有河南地,北服丁零等五國,改變了其父頭曼單于時期東胡強且月氏盛的被動局面,不但開拓了大片疆土,而且使賦稅兵役的徵收範圍都得到了很大增加。不久以後,匈奴又佔據了整個西域地區,使兵役賦稅的徵收面積更大,甚至可能獲得東西方通商貿易帶來的巨大利潤。匈奴軍事力量卻日益強大起來,不斷髮兵南下漢境搶掠騷擾。

終於在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率33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卻被圍困在白登達7天7夜。劉邦和將士們無計可施,最後陳平施美人計,欲獻美人給匈奴單于,匈奴閼氏怕漢美女與之爭寵,遂勸冒頓單于撤兵,“白登之圍”由是得以解脫。但是強大的匈奴與虛弱的西漢力量鮮明的對比,使西漢統治者的威脅感並未減輕多少。

和親,這項褒貶千年的政策是如何產生的?

白登之戰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劉敬(婁敬)鑑於美人計的效用,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他主張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並多多陪送嫁妝,匈奴必然慕漢錢財而立漢公主為閼氏。這樣,生子必為太子,接替單于。冒頓單于只要活著,則即為漢女婿;冒頓死,則由外孫為單于,外孫敢於外公分庭抗禮者?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和親政策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