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我们还要做这些

传统教育观念多少有些偏颇,因材施教很少真正地落实,大都教育孩子不分高低良莠,而以统一方法、标准,等而视之,我们教育方法中靠认真刻苦、时间投入、死记硬背、大量做题、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异,但做事不会找捷径,学习方法死板,价值观单一。那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我们只有弥补缺陷,那家庭教育要怎么来做才能弥补传统教育缺陷。

孩子的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我们还要做这些

〈一〉

何凯琳是轰动一时的天才、神童,很小的时候,何妈妈就让小凯学识字,两岁学乘法,三岁背唐诗,因此培养出惊人的创造力。

她身于典型的草根家庭,父亲是冷气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一家三口全靠父亲不高的工资生活。

她虽然出自草根阶层,但是家教,父母只有初中学历,虽然学业上帮助不大,但不吝啬给她买参考书,并培养她的良好人格。

小时候的何琳凯已“未学行先学跑“,她两岁半已能上口地背诵唐诗,不久便能背乘数表,其后更懂得九位乘九位的数学,何凯只念了五天幼儿,因为太聪明,被老师指“蛋精“而辍学。

何凯琳自小入读家附近的学校,第一年便开始薪露头角,她共跳3次比同班同学年小两岁多。

何凯琳的读书心得是,将读书变成兴趣,自然金获得应得的成果,如此良性循环,荣获“天才”盛名,她却谦虚说自己与他人,并无不同,只是感谢上天赐予她读书的兴趣。她建议人们在早上5时起床读书,会特别“入脑”。

何凯林的家人,从不逼她学习,或要求她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大人眼界打开,不会只盯住成绩不放,而是更关注孩子从小培养创造力。

我们要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考试的天才,被束缚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制度的夹缝中,他们找不到方向,又伸不开手脚,便走向自卑或叛逆,他们的世界不在这。而何凯林的家人是更关注孩子从小培养创造力,因创造力早早地使孩子插上兴趣的翅膀,让他的天地更广阔。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批判已有知识,让我们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它们都不是指知识本身,但都是超越知识本身的。

好奇心是推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一致认为影响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勤奋、努力、数学基础等,而是好奇心。

孩子的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我们还要做这些

〈二〉

在微软总部有一千多名中国人,但很少有人进入管理品,同其原因,微软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对老板说“不”,没有想象力,开会不发言。

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是在于中国人自小受教育影响,太习惯于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见和创新,他们不适合进入管理层。

所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面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从小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才能丰富他们对世界认识。

孩子的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我们还要做这些

〈三〉

有这样一个女孩,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她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他出教室,她就兴致勃勃地看蚂蚁打仗。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老件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还让反反复地练习,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们认为是问题学生。

可就是这个问题学生,最终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远赴美国读本科,一年后又以突出的成绩脱颖而出,在全美的一个化学竞赛中名列前前茅。

所以批判性思维也很重要,批判性思维不是对一切命题的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提出新解释、作出新判断。教育并不排斥孩子批判,但是有些家长和老师不喜欢被孩子批判,不喜欢被他们质疑,更乐见孩子的尊重,更需要孩子的配合,更要求孩子的服从。如果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迫于大人的早教态度不敢发问,那么习以为常之后,便不再好奇,对家长和老师认定的观念和现象,就不敢再有不一样的想法,于是不知有多少孩子与创造力擦肩而过。

孩子的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我们还要做这些

孩子的创造性直接影响孩子成长发展,与家庭教有直接关联,有人会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但是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可以把原始的创造性扼杀或者毁灭。我们一直认为到学校就是学知识,教育者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这种理念本身可能就有问题。要想培养孩子万能的创造力,在教育目标中少不了要重视发展,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不过我不管是学校的教育,还是早期教育,我们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都不够重视,甚至在教育中扼杀了以上三个环节,创新源于好奇心,创新源于想象力创新源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一个人即使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有知识的容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能力的人。所以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不要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从小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那样才能给他一个引领时代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