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概况

三门峡是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西部, 东与洛阳为邻,南接南阳相接,西连陕西省,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呼应,在历史上是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三门峡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6万(2012年),辖湖滨区、陕州区、渑池县、卢氏县、 义马市、灵宝市,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产业集聚区,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天鹅之城、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六大苹果出口基地之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4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2015年中国大陆城市“氧吧”50强。

中国一艘056护卫舰命名为三门峡号。

历史沿革

河南省三门峡市概况

三门峡市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

约在公元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

西周时属焦国、虢国,春秋先属虢后属晋。

战国时分属韩、秦、魏;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

三国属魏国恒农郡,晋属司州弘农郡。

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

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设陕州专员公署。

1952年,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三门峡属洛阳专员公署所辖。

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按照当时规划,这里将发展为洛阳和西安两大古都间又一中型工业城市。

河南省三门峡市概况

三门峡市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中苏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经济的暂时困难,三门峡市的建设规划被迫作了调整,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辖湖滨区、义马市、渑池县、陕县、灵宝市、卢氏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

2015年3月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南省调整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对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陕县,设立三门峡市陕州区,以原陕县的行政区域为陕州区的行政区域,陕州区政府驻大营镇陕州大道18号。

地理环境

地貌

三门峡市域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其中山地约占54.8%,丘陵占36%,平原占9.2%,可谓“五山四陵一分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高度300至1500米之间,位于灵宝市的小秦岭老鸦岔是河南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之称。 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709.45万亩,林木蓄积量173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72%,居全省第一位;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197公顷,绿化覆盖率44.3%,绿地率3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3平方米。[3]

气候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日照2261.7小时,无霜期216天,年均降水量580-680毫米。由于地貌特征复杂,形成了具有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多元气候。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矿藏66种,发现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31处。其中探明储量的50种,已上国家储量平衡表的33种,潜在经济价值达2700亿元;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1种。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34种,已开发利用的37种,其中黄(黄金)、白(铝)、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黄金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锌、锑等15种矿产为全省之冠;钼、铀、铅等9种矿产居全省第二位,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和能源开发基地。[3]

电力资源

三门峡市共有15家发电企业,装机总容量为326.55万千瓦,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6.5%。其中火电283万千瓦,水电41万千瓦,风电2.55万千瓦。2010年,三门峡市发电量135.77亿千瓦时,为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水资源

三门峡市共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三门峡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亿立方米(不含黄河入境水),黄河干流年均过境水量42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容量达96亿立方米,年调蓄量18-20亿立方米。陕县矿温泉,属于钙钠型优质高温矿泉水,内含锂、钒、碘等42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矿泉水。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末全市总人口228.53万人,常住人口224.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1.61%。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75‰,死亡率为5.50‰,自然增长率为4.25‰。“十二五”时期,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7.36个百分点。[4]

民族

三门峡境内除汉族外有32个少数民族,即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壮族、朝鲜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羌族、傣族、黎族、畲族、纳西族、毛南族、锡伯族、土族、水族、瑶族、佤族、高山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独龙族。其中回族人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2.8%。全市有少数民族聚居村15个,有回族学校2所、维吾尔族学校1所。

风景名胜

综述

河南省三门峡市概况

三门峡市

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名胜古迹

河南省三门峡市概况

三门峡市

三门峡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灵宝西坡遗址被列为全国首选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之一,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2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处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门峡市共有文物遗址713余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6处,省级38处,市级28处,县级641处;馆(库)藏文物7万多件,其中一级203件,二级681件,三级6801件。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宝轮寺塔、北阳平遗址、虢国墓地遗址、鸿庆寺石窟。

卢氏城隍庙

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间毁于战乱之中。天顺八年 (1464)至成化二年(1466)重建。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遭火灾,至万历九年(1581)修复扩建,即成现有规模。建国后多次拨款整修,庙院面貌一新。现存建筑有正殿五间,座北向南;香祭亭转角楼和乐楼各三间;东西厢房各十间;左右香积厨各两间;门前三间,均系黄龙脊,绿瓦与各种脊兽相映成趣。整个建筑,金碧辉煌,檐牙飞翘,工艺精美,朱门高柱,明丽豁敞,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科学依据和模样。建国后县初级中学设此,1960年至今,为县文化馆驻地,是全县人民的文化活动和文物收藏中心。

虢国贵族墓地

虢国贵族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上村岭,总面积五十八万平方米,在经文物部门钻探的十四万平方米内,共有各种贵族墓葬一百四十二座。其中,大中型墓葬十九座,车马坑十二座,其它种类的祭祀坑五十余座。

在已发掘清理的九座墓葬中,有国君墓二座,太子墓一座,姬妃墓一座,车马坑二座。共出土铜、铁、玉、石、金、陶、木、皮革、麻布等九大类文物一万七千多件。其中出土的大型青铜礼器二百余件,大部分铸有铭文。缀玉面罩被确认为春秋战国"瞑目"的祖型。玉组串饰为汉代金缕玉衣的前身。出土的八件甬钟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唯一完整的一套。由十二件金器组成的黄金带饰为周代考古中所罕见。大量珍贵兵器,尤其是玉柄铜芯铁剑的出土,被确认为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它的发现将中国冶铁的年代上溯了一个多世纪,堪称"中华第一剑"。

虢国贵族墓地的重大发现,对研究虢国乃至西周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制度以及冶金、交通、纺织、古代战争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自然景观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为创建最宜人居城市、加强对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公园核心景区包括白天鹅观赏区、陕州公园和沿黄生态林三大部分。2002年8月以来,三门峡市在原来陕州公园的基础上先后建成青龙坝、苍龙坝、双龙桥以及沿黄道路和绿化、景观等工程,形成了一个连接三门峡市东、西两区的自然生态区。

天鹅湖景区的规划建设,使三门峡市拥有了一个常年5000亩、蓄水期3万亩水面和5万亩林地的城市生态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园区吸引数万只白天鹅来这里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因此被誉为"天鹅之城"。2007年2月,天鹅湖景区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河南省内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每年入冬时节到次年的初春,在风寒雪飘的季节里,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便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三门峡栖息越冬,三门峡库区广阔明澈、碧波荡漾的湖面,成了黄河上最大的白天鹅聚集和观赏地。它们在这里悠然自得,或翱翔高空,或巡视大河,或浮游水面,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空灵的丹青画卷。2010年3月,三门峡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天鹅之乡"称号。

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卢氏县狮子坪乡淇河林场,距卢氏县城90公里。玉皇山是河南省的西部屋脊,为秦岭余脉主支伏牛山系。长岭根、大块地、扁担沟、骑马沟为其主要的四个景区。其山峰玉皇尖海拔2057.9米,比东岳泰山高出527.1米。登临绝顶.40余平方公里林海尽收眼底。环顾群峰,千山如海,既可享受一脚踏二县(卢氏渚南、丹凤)的乐趣,义可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曾有"登上玉皇尖,风光尽收揽,三山毋须走,五岳水再看"之说。

山上林木葱郁,森林植被良好,其大块地挺拔的日本藩叶松是河南省唯一的高人型森林景观,身临其中可以领略茫茫林海的苍劲;原始华山松林更为中南地区所罕见。公园内维管束植物1800余种,木本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225种,各种动物400余种。其中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曲柳,桦栎树等;有珍稀动物金钱豹、麝、青羊、草鹿、红腹锦鸡等,画眉、鹦鹉等鸟类也在树枝间来往穿梭,可谓野生动物乐嗣、鸟儿天堂、植物正同。由岩缝、洞穴汩汩涌出的淙淙细流汇成道道…泉从山涧蜿蜓而下,水质甘甜清澈,水声清脆蜿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游龟嬉戏其问,其鳞可见。由山泉汇成的黄龙潭 白脏潭、乌龙潭、龙井等如山水画卷,新雨过后,彩虹飞卧,恰似人间仙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