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阶段

从汉晋到唐,可算为对联的萌芽阶段,它有三大显著特征:

(1)、对句和联语分开发展,时有交叉,对联还没有实现两大分支的汇流。如上文所述,这个时期,对联是分对句和联语两大分支发展的,无论是文学成熟性,还是社会需求都还没有到能促使两者的汇流的阶段。

对联的发展历史

(2)、形式上以对句为主导,晋唐接续,民间到文人,各种巧对开始流行;而联语发展比较相对缓慢。这个时期,除了陆云与荀隐的对句外,还有以《五总志》记载的温庭筠以“玉条脱”对“金步摇”等为代表的大批巧对;而有资料记载的联句则相对很少。

(3)、对联受到律诗的“压迫”,总体上发展缓慢。尽管律诗摘句可以直接产生对联,对促进对联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盛唐的律诗倍受宠爱,尊极一时,以至取士应试都要作诗,其他文体受到诗的“挤压” ,当时作为诗之附庸的对联就更难登大堂了。直到晚唐,随着诗的地位开始下降,对联才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

对联的发展历史

二:发展阶段

从五代到元,是对联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对联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继续保持对句的灵活形式,并更多地付诸于文字,对联的种类开始增多。五代春联无疑是重要品种。此外,宋代出现了挽联、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谐趣联以及灯联等。

(2)、继续保持从律诗借鉴过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主要表现为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的特点,打破五七言联的固有模式;句法上以长短句相互交叉组合;字数上不在局限于短联;用字上不避同位重复字,如松溪县明伦堂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3)、开始与书法艺术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对联独特的审美功能。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祯等书法大家都曾题写过不少对联。如赵题写扬迎月楼被传为美谈的行业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对联的发展历史

三:繁盛阶段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鼎盛时期,这时对联创作达到了对联史上的高峰,如果文学史家不存偏见地研究一番对联,继而将其纳入中国诗歌传统之中,将惊奇发现:明清对联所达到的历史高峰足以媲美唐诗、宋词和元曲。粱章钜在其《楹联丛话•自序》中描述了对联的兴盛:“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种御联悬挂” ,“宠锡臣工,屡承吉语” ,“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涣衍寰区”,当时的“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者”。 这个阶段的对联主要有以下特点: (1)、春联得到广泛普及。 这个阶段春联的鼎盛发展首先得力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广,明太祖朱元璋以行政命令推行春联,清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非常重视并多有创作。上行下效,帝王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官宦公卿、文人百姓,形成全国对对联的重视。

(2)、对联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明清以来,庙宇、园林大量出现,名胜联发展迅速,一跃成为对联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种。明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又极大推动了行业联等繁盛,使其成为城市文学的重要现象。

(3)、对联书籍开始印行。 这个阶段各种对联书籍多有印行,如集锦类的《春联大观》 、墨迹类的《明清名家楹联书法集粹》、工具书类的《笠翁对韵》等,其中集大成而在对联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粱章钜 、梁恭辰父子印发的“梁氏系列联书”包括《楹联丛话》、《楹联续话》 、《楹联三话》、《楹联四话》、《楹联剩话》、《巧对录》、《巧对续录》和《巧对补录》等,他们开创了联话体例,确立了分类原则,总结了对联创作成果,保存了珍贵史料,对对联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4)、对联作家大量涌现。 这个阶段的对联作家群星璀璨,其中有政治家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学者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文学家祝枝山、徐谓、李渔、杨慎、袁枚、阮元等;书画家懂其昌,郑燮、赵藩、邓石如等。

对联的发展历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