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警鐘爲誰而鳴?

馬蜂窩——警鐘為誰而鳴?

複製粘貼是很容易的工作,在業內很多人看來,互聯網就是這樣的:“這個時代,有幾家互聯網公司的數據是真的?”

誰捅了馬蜂窩?

近日,自媒體公眾號“小聲比比”的一篇題為《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引發關注。

文章基於乎睿數據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認為旅遊獨角獸馬蜂窩宣傳中的2100萬條“真實點評”,有1800萬條都是通過爬蟲等手段,從其他平臺進行抓取而來,並非出自平臺用戶本身。

馬蜂窩——警鐘為誰而鳴?

此文刷爆朋友圈,一時之間,馬蜂窩,這個目前估值達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3.5億元)的網站,著實被捅了一個巨大的“螞蜂窩”。

22日上午,馬蜂窩公司在其官方微博@馬蜂窩旅遊上發佈聲明,稱其被“有組織的攻擊”,“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馬蜂窩——警鐘為誰而鳴?

馬蜂窩還稱,自媒體文章所述的馬蜂窩用戶數量,與事實和第三方機構數據都嚴重不符。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數據量中僅佔比2.91%,涉嫌虛假評的

帳號數量在整體用戶中的佔比更是微乎其微,目前已對這部分帳號進行清理。

此外,“小聲比比”微信平臺也受到馬蜂窩旅遊的投訴,點開文章時也將首先看到雙方爭議詳情的羅列。

馬蜂窩——警鐘為誰而鳴?

馬蜂窩表示,不容許任何個人或機構將其用戶稱為“殭屍”“水軍”,將社區描述為“鬼城”,因此“針對該文中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馬蜂窩年度醜聞 or 行業平均水平?

有業內人士向創業邦表示:“抄襲我覺得談不上吧,其實大家都是評論的搬運工,版權在用戶,用戶卻是最弱勢的群體。”

在評價“馬蜂窩從競爭對手處抄襲評論”一事時,業內人士給出的答案令人深思:這些評論並不屬於哪一個平臺,真正的所有者是用戶,然而用戶在這件事情上的話語權卻是0。

我們無法得知馬蜂窩內部對於點評數是否有硬性的KPI,以及這些KPI如何被制定,最終又是如何被推行和實現。

我們也無法單純地指責一家企業以實物獎勵激勵用戶進行點評的做法,因為也許這也並非是公司的初衷。

流量的紅利期正在過去,與之相矛盾的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整個互聯網行業對於數據的依賴日漸深重,無法回頭。

馬蜂窩——警鐘為誰而鳴?

馬蜂窩並不是唯一一個被質疑數據真實性的平臺。

有專業人士表示:一般而言,各旅遊社交平臺會對內容進行審核,但主要是針對用戶提交部分,一般會採取“機器+人工”的方式對提交內容進行審核,雖然各家的審核標準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大部分審核人員在操作時,更多是對用戶提交的內容中的廣告、黃賭毒部分甚至是涉及投訴的部分進行審核。

而對於用戶提交的內容是否涉及抄襲、是否為原創,平臺一般無法做出精準判斷。有技術人員解釋,點評的海量基礎數據,無論是使用機器還是人工,進行抄襲審核都是一個工作量極大且存在一定難度的工作。

也正是平臺的這一審核漏洞,成為許多人獲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在旅遊社交平臺發展的前期,平臺會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活動運營以激勵更多用戶更加活躍的提交點評。有許多“深諳此道”的用戶,就會採取抄襲、搬運的方式大規模提交點評,以獲得更多的平臺獎勵。

此次馬蜂窩被質疑出現造假問題後,有觀點認為,受到這次事件影響的將不僅僅只是馬蜂窩一家企業。其他平臺也多多少少有類似的情況,用技術手段抓取其他平臺數據內容,是業內相當常見的一種做法,只是用得多和用得少的問題而已。

警鐘為誰而鳴?

馬蜂窩——警鐘為誰而鳴?

旅遊業也不是唯一一個被質疑數據真實性的行業。

搬運”用戶評價發生糾紛在互聯網行業其實是很常見的。

今年7月28日,小紅書APP官微發佈消息稱,大量用戶向其反映大眾點評疑冒用小紅書用戶名稱賬號,批量建立虛假賬號,抄襲及搬運用戶在小紅書發佈的原創筆記。要求大眾點評立即採取刪除所有侵權鏈接、關閉侵權賬號等相應措施。

一天後,大眾點評回應稱接到投訴後立即採取相關技術措施,在7月27日完成所有內容排查與全部清理下線,並通過技術手段確保該類問題不再出現。

視頻行業也“大發生了地震”,2018年9月3日,一個半月之前,愛奇藝率先宣佈了一項或許對整個中國網絡視頻行業豆漿影響深遠的決定:取消前臺播放量顯示。

和收視率之於電視臺一樣,播放量,曾經是網絡視頻平臺的“信仰”。

然而,信仰卻日漸崩塌。

信仰的崩塌,是因為數據本身逐漸從“真實”走向了“虛假”。“大數據”的可靠性,正在成為互聯網時代各行業的“通用焦慮”,許多人在馬蜂窩此次事件的相關評論裡寫下一句話:到底還有什麼是真的?

“互聯網企業間的抄襲內容、灌水、營銷等等行為,已經成為一個共識、潛規則。形成惡性競爭。我只是把一個被大家接受的醜陋的潛規則點出來而已。”

針對今天上午馬蜂窩的聲明,最先發文稱馬蜂窩抄襲評論的自媒體“小聲比比”創始人梓泉回應,並表示,今晚還將對馬蜂窩的聲明作出回應。

馬蜂窩——警鐘為誰而鳴?

對造假的指責甚囂塵上,並不是因為行業突然找回了“道德感”,本質上是因為商業利益在“虛假數據”裡的逐漸失衡,導致行業整體成本結構的畸形,最終將所有人推向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倒逼了行業的變革。

眾所周知,流量是越來越昂貴的。數據造假的成本在過去十年間,同樣水漲船高。而一旦成本高到了一定程度,產業鏈的某一環不堪重負的時候,必然會倒閉整個數據評價體系,甚至是生產關係的重構。

事件還在持續發酵,馬蜂窩最終的回應究竟會是什麼?我們還不知道,但我們至少知道,警鐘為誰而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