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捅了「馬蜂窩」,還是用戶挨了「馬蜂」蟄?

馬蜂窩就這麼被捅了,“始作俑者”是一家自媒體@小聲比比,10月20日發佈了一篇名為《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揭露馬蜂窩點評數據造假。

文章直指馬蜂窩2100萬條“真實點評”中,有1800萬條是通過機器人從大眾點評、藝龍、攜程等網站百分百搬運的,因而認為其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


自媒體捅了“馬蜂窩”,還是用戶捱了“馬蜂”蟄?


馬蜂窩是做旅遊攻略起步的,內容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本,內容造假讓大眾對網站的價值產生了很大的質疑。

而馬蜂窩昨日也給出了回應,大概有這麼幾點,點評內容確實涉嫌虛假,但是這些點評賬號非馬蜂窩所為;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數據量中僅佔2.91%,意指對整個網站的價值影響小。

爆料的自媒體昨日晚間發文直指馬蜂窩的回應是偷換概念,點評內容佔2.91%,如果按條數反推總數,那麼遊記、攻略有7億條,明顯不符事實。


自媒體捅了“馬蜂窩”,還是用戶捱了“馬蜂”蟄?


馬蜂窩和自媒體對於對方的數據都提出了質疑,點評用戶數據,虛假點評佔比依賴的標準,這需要第三方專業機構的認定。在這場造假疑雲中,或許我們應該關注的是,馬蜂窩是不是主動造假,我們應該對旅遊行業數據造假習以為常嗎?

自媒體捅了“馬蜂窩”,還是用戶捱了“馬蜂”蟄?


旅遊網站頻頻爆出數據造假


馬蜂窩是不是主動造假還不得而知。自旅遊網站興起以來,關於旅遊網站數據造假的傳聞就從未停止。去哪兒,美團和同程等都曾被指數據造假,這似乎已經成為“行業慣例”。

2014年末,去哪兒網內部員工曝光去哪兒數據造假。當時去哪兒為了推廣APP,要求員工直接在酒店前臺拉客。

但由於任務量太大了,每人每天要拉夠幾十幾百單,不堪重負的員工們,只能通過朋友圈和微博發動自己的朋友幫忙刷單。


自媒體捅了“馬蜂窩”,還是用戶捱了“馬蜂”蟄?


這些根本沒有入住過酒店的人,只要掃一個二維碼,隨便寫上自己的入住/退房日期、房間數、房價,填上一個手機號,就可以完成一次入住,並計入員工個人業績之內。

除了虛假入住,去哪兒還被曝出虛假點評,馬蜂窩的CEO陳罡在2014年爆料稱去哪兒網僱人寫去哪兒酒店的正面評價。對此,去哪兒堅稱受到競爭對手的構陷,始終沒有說明虛假入住和虛假訂單怎麼處理。

虛假入住又帶來虛假點評,用一批人的假好評去吸引更多顧客入住。美團此前就因為公佈的入住量高而被質疑造假。

2017年美團公佈的五一期間單日入住間夜量再次被質疑數據造假。美團旅行稱僅2017年4月29日酒店單日入住間夜超120萬,再次創造行業新高。


自媒體捅了“馬蜂窩”,還是用戶捱了“馬蜂”蟄?


但某酒店人士指出,根據當時中國在線酒店預訂行業的競爭格局,美團旅遊所有合作酒店的整體酒店客房夜間可能不到120萬。美團在4月29日晚入住量確實令人存疑。

業內人士估計,美團銷售數據的統計方法並不正確。美團可能將小時房訂單也加在了酒店銷售計算中。並且,美團還可能在銷售統計的計算中,列入那些在辦理入住前已經取消預訂的無效訂單。如果美團將這些訂單納入其計算,銷售額就會虛高不下。

自媒體捅了“馬蜂窩”,還是用戶捱了“馬蜂”蟄?


用戶還是資本?


其實在線旅遊網站的發展和淘寶等網購平臺類似,銷量高,點評多,好評率高的自然排名就越理想。而酒店作為旅遊網站的主要變現方式,好評率往往決定了入住率。

不管是美團還是去哪兒,都曾為了資本犧牲用戶體驗,而馬蜂窩以UGC起步,也面臨著內容變現,吸引資本的困擾。


自媒體捅了“馬蜂窩”,還是用戶捱了“馬蜂”蟄?


UGC對於用戶內容的生產即攻略、遊記、點評等是有規模和質量要求的,只有內容被廣泛關注和認可,馬蜂窩才能實現從流量到廣告的變現。

馬蜂窩曾公開表示,其每月有1億活躍用戶,其中85%來自其移動應用程序。網站用戶每月發佈超過13.5萬篇旅遊文章。

且不說上述數據是真是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這類模式的企業一定要讓大家看到自己是具有流量的,這樣才有市場影響力,才會有更多用戶來使用,更重要的是會獲得投資者青睞。


自媒體捅了“馬蜂窩”,還是用戶捱了“馬蜂”蟄?


現如今,說一個故事就能拿到資金的時代已經過去,近兩年的資本機構在砸錢時非常謹慎,因為此前倒閉了太多互聯網概念或商業模式不靠譜的創業型公司。於是,為了讓客戶尤其是投資人相信自身的流量很高,才能吸引投資者目光,你如果不買流量,別家會買,最後你家企業就是行業“落後者”。

但是不能因為資本流量難獲得就去造假,也不能因為行業慣例就把這種行為當作是對的。

目前,馬蜂窩以“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為由將自媒體告上了法庭,自媒體也稱還有更多的證據將在接下來逐步放出!究竟真相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新浪財經、金融界、界面、搜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