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略解

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圍繞各種香品的製作、炮製、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民族傳統、美學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與世界觀之獨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術、方法、習慣、制度與觀念。

香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對香文化的研究也應從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課題,如香文化的歷史;香料的生產、炮製與配伍;香品的開發;香器(制香用的器物)與香具(用香時的工具)的製作與使用;香與宗教;香與各類文化藝術作品等等。

香文化略解

從現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多用的有澤蘭、蕙草、椒、桂、蕭、鬱、芷、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燻燒、佩帶、煮湯,熬膏、入酒等方法。

秦漢時,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溼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

香文化略解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薰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陶製的燻爐和燻燒的香草。

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薰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裡的“被中香爐”,即“燻球”。燻爐、薰籠等香具也是漢代王墓中常見的隨葬品。

魏晉南北朝時,雖戰亂不斷,但香文化仍獲得了較大發展。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同時,道教佛教興盛,兩家都提倡用香。這一時期,人們對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有了較深的研究,並廣泛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製造出特有的香氣,出現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種類豐富,並且出現了許多專用於治病的藥香。

香文化略解

在唐代,大批文人、藥師、醫師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參與,使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對各種香料的產地、性能、炮製、作用、配伍等都有了專門的研究,製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層出不窮。

宋代之後,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居室廳堂薰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也要焚香助興,製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僅用香,還親手製香,並呼朋喚友,鑑賞品評。

現在的天然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一香料的“單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態,如塊狀、條狀或粉末狀;或是製成線香、盤香等形狀)。

香文化略解

第二類是調和多種香料製成的合香,形狀上多為線香、盤香等。而傳統合香的製造,不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嚴格的炮製方法和製作工藝。而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為數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據筆者所知,也大都是僅以天然香料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種類極少。

使用香品時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稱為香器。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手爐、香斗、香筒(即香籠)、臥爐、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箸、香鏟、香匙、香囊等。造型豐富的香具,既是為了便於使用不同類型的香品,同時也是一些美觀的飾物。

香文化略解

博山爐

香爐是最常見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樣,如博山爐、筒式爐、蓮花爐、鼎式爐等等。材質多為陶瓷或銅、鋁等金屬,也有石、木等材料。明清以來流行銅爐,銅爐不懼熱,而且造型富於變化。其他材質的香爐,常在爐底放置石英等隔熱砂,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

香文化略解

手爐

手爐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帶有提樑)的小燻爐,用於取暖,也可薰香。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材質多為黃銅或白銅。

香文化略解

香斗

香斗,又稱長柄手爐,是帶有長長的握柄的小香爐,多用於供佛。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常薰燒香粉或香丸。唐代即已流行。

香文化略解

香筒

香筒是豎直燻燒線香的香具,又稱“香籠”(以區別於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為長而直的圓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設有小插管,以便於安插線香。其質材多為竹、木或玉石,也有高檔的象牙製品。

香文化略解

臥爐

臥爐,用於橫向點燃線香,也稱橫式香薰。類似於香筒,但橫豎方向不同。

香文化略解

燻球

薰球又稱香球,呈圓球狀,帶有長鏈,球體鏤空並分成上下兩半,兩半球之間以卡榫連接。內套數層小球,皆以承軸懸掛於外層,最內層設有焚香的小“杯”,無論薰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能保持水平,杯內香品也不會傾倒出來。其設計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裡也不會傾覆熄滅,故也稱“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代的陀螺儀相似。

香文化略解

香插

香插是用於插放線香(或棒香)的帶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數量有各種款式,以適用於不同規格的線香。

香文化略解

香盤

香盤,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盤,多以木料或金屬製成。

香文化略解

香盒

香盒用於放置香品,又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狀多為扁平的圓形或方型,多以木、銅、鋁等製成,香箸小不等。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飾物。

香文化略解

香夾

香夾用於夾取香品。

香文化略解

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為銅製。

香文化略解

香鏟常用來處置香灰,多為銅製。

香文化略解

香匙

香匙用於盛取粉末狀或丸狀香品

香文化略解

香囊

香囊用於盛放香粉、乾花等香品,以便隨身攜帶或掛佩,多為刺繡絲袋,也常把繡袋再放入石、玉、金、銀等材質的鏤空小盒。

焚香圖中國文人大多愛香,不知是時刻不可離的香使中國文人創造了迥異於西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藝作品,還是因為文人愛香而促進了香文化的發展,總之,香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獨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又作為創作的題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中國的哲學思想與文化藝術中,有一種“博山雖冷香尤存”的使人參之不盡、悟之更深的內涵,或許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說,文人與香有著不解之緣,中國文化與香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密切而微妙的關係。

香文化略解

香對文人的意義,明朝屠隆的一段話可算是一個很好的概括:“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搨帖,揮塵閒吟,篝燈夜讀,焚以遠闢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幾千年來的屢屢馨香,始終象無聲的春雨一樣滋潤燻蒸著歷代文人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