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龍港「余北」

走進:龍港“餘北”

走進:龍港“餘北”

走進:龍港“餘北”

和韻“餘北”——我的故鄉

(一)和韻餘北

黨建引領鄉村美麗、鄉村振興——“和韻餘北”,正在向“村美民富”的明確目標砥礪前行!餘北是龍港平等社區東南片區的一個村,平仙公路(平等至仙居)貫穿其中,接壤靈海大道。全村四百多戶,人口近兩千,經濟產業以“餘家粉幹”聞名遐邇,暢銷國內外。作為蒼南縣縣級黨建示範點,餘北村在餘作佑書記的帶領下,現已建有黨建公園、濱水文化長廊,再經民宅立面改造,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餘北村居民中心內,設有黨群連心室即餘北村駐村幹部——周宗謙工作室、黨員活動室等,相信只要黨群連心、黨員連心,就能攜手打造一個平安、文明、生態、文化、和諧、韻致的新餘北!

走進:龍港“餘北”

(二)餘氏宗祠

餘家墓姓氏多為余姓,另有陳、金等姓氏。餘家墓是溫州地區余姓人口聚居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根據當地村史資料得知,餘家墓余姓始遷祖為餘珠公,於明嘉靖年間(至今460年左右),由閩安溪縣搬遷至此。餘氏宗祠,座落於橋頭古榕樹之東首200米處,可考者於清光緒八年(1882)重建,1958年修建,並於1988年再次重建。

余姓起源說法頗多,但餘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為得姓始祖。即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宰相由余之後。由余,周攜王姬餘臣之孫。出生於春秋時天水一帶。由余的祖先原居當時的晉地,因避亂遷入西戎。傳至由余,在西戎為官,世居歙州(今安徽黃山歙縣),成為為新安大族。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嬴任好賢德大度,遂留在秦國為臣。由余在秦國,為秦穆公謀劃了征伐西戎之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採用由余之計,率軍先攻佔北地郡和隴西地區,割裂了西戎諸部落之間的聯繫,之後逐個擊破,滅西戎十四國,拓地千里,使秦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賜封其為秦國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後代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一部分稱餘氏,一部分稱由氏。由、餘二氏同宗同源,史稱餘氏正宗,讀音作yú(ㄩˊ)。

走進:龍港“餘北”

(三)七字河

餘北四面環水,在餘北長大的我,伴隨著我歡樂童年的當屬門前的那條中心河,也叫七字河。微風拂過,波光粼粼。雖不能說是清澈見底,但可以飲用,那時候我們喝的是“河水”,因為那時還沒有“自來水”,扁擔水桶挑水也是清晨裡一道鄉村生活風景線。暑假到了,小夥伴們自然相約到河裡游泳,還自發的進行“游泳比賽”,看看誰先游到河對面,餘家墓中心河不算寬,大概二三十米,不過遊幾個來回,也是挺吃力的。

做足“河的文章”

在這條河,我們摸過石頭洞裡或是河埠頭石頭下的河螺,河底泥土裡的河蚌,釣過小鯽魚,抓過小黃鱔,當然也不時的誤抓了小蛇,那時候河面的荷花很多,我們游泳時候還經常潛水在荷花下面。在河岸邊,“打水漂比賽”正是我們經常玩耍的遊戲。拾起河邊的小碎瓦片,彎腰甩手削向水面,水面隨之被劈出一個個漣漪。而在過年的時候,會有人時常把點燃的大鞭炮扔向河中,河面忽地被炸開了一個大漩渦。

河上的橋

雖然河上的橋構造相當簡單,但橋的用處不僅僅在於連接村裡河兩岸人們的通行,而在夏天午後,會游泳的孩子們就喜歡站在橋的中間勇敢地跳下去潛水,河面頓時水花四濺。而在夏天的晚上,中老年人在繁忙一天的勞作後,喜歡蹲在或是平坐在橋面中央乘涼,閒聊,雖有蚊子叮咬,但絲毫沒有打擾人們談天說地的興致。

河埠頭

中心河的河埠頭一般是單伸單入式或單伸雙入式,就是沿岸的一邊或兩邊做成一級一級的石階伸入水面,向河中央水面的一側面則呈直角切入水中。每當清晨,河埠頭便是成了婦女們的天下,洗滌聲,調侃聲,歡笑聲,不絕於耳。她們一邊搓洗著衣服,一邊拉著家常,真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個世紀90年代前後,每每到了端午節時,就常有別村龍舟劃過,經過競渡幾個回合之後,後頭就跟著一條小船來停靠在河埠頭,而本村人就把準備好的棉被毛毯,好點的當時有洗衣機電視機之類的東西送於各自的親戚。

走進:龍港“餘北”

(四)彭處橋

雖然“彭處橋”因年代久遠而取名緣由無法考究,但與餘北村書記餘作佑交談中得知,餘北村很早以前曾有彭姓人家在此居住過,因而從中之關聯可推測一二。彭處橋是一座石樑橋,橋墩3根方形條石排柱式並列構成,橋洞5孔,橋面由5節連接,每節縱向鋪上三條青石板。餘北村目前共有6座橋樑,而彭處橋是僅存的一座石板橋,其餘5座則早已重修為水泥橋了。

走進:龍港“餘北”

(五)餘家墓小學

餘家墓小學,1936年(民國25年)由余慕落創辦,校址在餘北村。時設3個班級,學生92人,教職工4人。不久後改為宜東小學,說起“宜東小學”,也許很多人不曾聽說,但它是我的母校,是龍港平等社區“餘家墓小學”的前身。因為餘家墓地處當時蒼南宜山區的東部,因而取名“宜東小學”,它坐落在平等餘北村。

我8歲那年啟蒙,開學是在9月1日,而啟蒙酒一般都在開學前幾天辦的。記得辦啟蒙酒那天,外公外婆挑著好幾擔要分的東西來我家,在中午酒宴開席之前,我就跟著爸爸媽媽去隔壁鄰居挨家挨戶分東西,什麼狀元糕啦,紅雞蛋之類的。酒宴開始,大舅舅坐在上桌頭位,而我就坐在了舅舅旁邊,所有的親戚朋友都來向我爸媽敬酒,祝願我今後能夠金榜提名,高中狀元。

開學前一天,是買書的日子,學費很便宜,只有7塊錢,發新書啦,媽媽就幫我用早已準備好了的報紙包書皮,以珍惜愛護學習課本,就兩本書---語文和數學。開學啦,媽媽就把幾根蔥夾在了我的語文書中間,以祈願我能夠學習聰明。我就背起外婆給我買的軍綠色書包,開心地跟著大哥哥姐姐們上學去了。

穿過售賣“五一”“大前門”“上游”香菸、糕點用紙蓬細紅繩包紮的小賣部,在學校前門臺的石牌坊上,我看到了“宜東小學”四個大字,其實也就一排破舊的低矮平房,中間有個“戲臺”,是我們男生們課間玩“鬥腳”遊戲首選之地。四周設有十個教室的前面有個下雨天滿是泥濘的操場,是女生們課間跳皮筋的地方。而在雨天上課下課我們就是沿著旁邊隔間墊著石塊的小路回到各自的班級。但它就是我的啟蒙之地,是我學習知識的搖籃,是我從一筆一畫練習橫、豎、撇、捺、折的母校。

“aoeiuv”“人口手上中下”“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姐姐的膽子真大,敢從天上跳下,藍天上花兒朵朵,也不知道哪朵是姐姐的花”“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也曾獲得“積極分子”,獲評過“三好學生”,獎的東西五花八門,有毛巾,香皂,熱水瓶,杯子,瓷碗,印象最深的是這個瓷碗,我家用這個瓷碗大概用了將近20年,挺牢固的。

走進:龍港“餘北”

走進:龍港“餘北”

(六)“底頭岸”情懷

我的老家正是處於餘北村“底頭岸”片區,兒時生活,幸福童年在此渡過。曬穀場上,農忙時節我幫助過父母幹活;晚上鄰居有彩色電視機的也搬出來播放“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特別喜歡“一休哥”“恐龍特急克塞號”;很是期待有人家辦喜事,放映露天電影“少林寺”“南拳王”“上甘嶺”;也經常玩“老鷹捉小雞”遊戲,若是要玩“公安抓特務”遊戲,大家就會跑去屋後搗過鳥窩小樹林或是西北首知了蟬鳴的竹林處。

鄰居家籬笆園的蔬菜瓜果,我也曾經偷吃過。絲瓜藤邊捕捉熒火蟲,樂此不疲。現已被填平,懷念鄰居門前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那個家家戶戶養豬養雞紡布紡紗自食其力的年代,勉強溫飽的日子,門前桑椹成熟時可一解嘴饞。醬油豬油拌飯,麥乳精泡飯成了最愛。盼望有人家女兒出嫁,兒子結婚,可以有糖金杏吃,從新娘子那分得花生甘蔗桔子,至今回味無窮。

走進:龍港“餘北”

(七)古榕樹

家鄉的古榕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樹齡已有一兩百年。炎夏遮蔭,樹下長方形石板凳,儼然是農人們田間作業歸來休憩的“寶座”“涼床”。夜幕降臨,有說“水滸”“三國演義”的,有談春種秋收的,也有道哪家孩子出息了當官發財的。總之反正村子裡大小事兒,這是就是一個傳播最快的“宣傳陣地”。

對於我這些小孩子而言,這棵古榕是神秘而又神聖的。大樹幹上供奉著的一神龕,香火氤氳,虔誠的村民一直敬重神威的存在。祈求平安應是人之訴求,而信仰文化也得以代代傳承。

走進:龍港“餘北”

(八)四聖廟

餘家墓四聖廟,位於餘北村即中心橋東北首,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主祀“林泗爺”的廟宇。

林泗爺,譜名林昉,民間又稱“林四爺”、“林泗大帝”、“協天大帝”,是我市民間頗有名氣的商業保護神。林泗爺生於南宋淳祐年間,距今約有八百年的歷史,原平陽二十一都浦源(今龍港新城社區新橋)人。

《林泗爺吃豬頭的傳說》。據舥艚新橋林泗後裔林洪很記錄:某日,林泗爺曉得有三個漁民挑著三牲祭禮,要去舥艚三聖廟還願。林泗爺便在大路邊自家的園地裡一邊幹活,一邊等候。不一會,這三個漁民挑著一擔牲禮過來了。林泗爺等他們走近,便上去問道:“老大,你們三人挑什麼東西?到哪兒去?”其中一人答道:“我們挑三牲祭品,到舥艚三聖廟還願,再祈求神靈保佑我們今年捕魚大豐收。”林泗爺說:“嗨,不要去求他們了,這個廟的神靈已經不在那兒了,求他們也無用。如果你們把三牲祭品給我吃了,我保證你們出海魚蝦滿艙。”

三個漁民不相信,就挑起擔子管自己走。林泗爺見他們要走,上前抓起籮筐裡的豬頭就咬,並說我只吃一隻豬耳朵就夠,其餘的你們挑回去大家分著吃。三個漁民見狀很生氣,但又無奈。之後,他們想想這豬耳朵都被他吃了,總不能把少了一隻耳朵的豬頭挑去祭神吧,只好挑著三牲祭品回家。

半夜時分,三個漁民也跟其他漁民一樣,出海捕魚去了。說來也怪,別人捕不到魚,他們卻滿載而歸。回家以後,他們三人說開了,才想起昨天那個吃豬頭的人所說的話,他們打開昨天挑回的籮筐一看,大吃一驚,原來被咬去一隻耳朵的豬頭,現在又變得完好無損了。於是他們曉得林泗爺一定不是凡人。從此以後,給林泗爺送豬頭吃的人就越來越多。林泗爺成了活神仙。林泗爺仙逝之後,不少人到他靈前許願。一些做生意的發了大財後,就用全豬來祭祀他,並逐漸成為當地一種獨特的風俗。

走進:龍港“餘北”

(九)太陰宮

餘家墓太陰宮,位於四聖廟西側,所供奉的太陰聖母即為陳靖姑。陳靖姑俗名陳十四娘,相傳她為唐代人,原名“陳靖姑”,生於福建省古田縣的臨水鄉,故又稱“臨水夫人”。其他尊稱亦甚多,如大奶夫人、 陳夫人、陳太后、順懿夫人、順天聖母、天仙聖母、南臺助國夫人、註生娘娘等。福建民間常以奶孃、娘奶代稱,浙南民間則稱“陳十四娘娘”為多。

和民間奉的其他神一樣,陳靖姑也具有傳奇色彩,據傳:觀音與天庭鬥法所生兩根白髮下界化為雌雄南蛇為害人間,而後手指上滲出三滴血化為紅雨下界化為陳家陳十四。陳家世習茅山法,百姓懇請陳教義出山收伏蛇妖,陳因患病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倖免逃歸。南極仙翁薦陳十四至閭山學法,三年後學成歸來,陳靖姑手持閭山鎮山牛角,經過多次鬥戰,終於除滅了蛇妖。期間由於偷吹閭山鎮山牛角令地動山搖,降雨解災又斬殺雷神,多次觸犯“天條”,廿四歲陽壽便終。

太陰聖母因為善於“醫病、除妖、扶危、解厄、救產、保胎、送子、決疑”,護國佑民,功德無量,聖蹟遠播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臺灣和東南亞等許多地方,各地均立廟奉祀。

走進:龍港“餘北”

走進:龍港“餘北”

(十)悠悠"粉幹"情

"餘家"粉幹作為餘家墓(現分成餘南和餘北兩村)的祖傳行業,相傳始產於明代,歷史悠久,在浙南閩北一帶久負盛名。祖輩製作粉干時所使用的礱、踏碓、絞車、漿磨、籠格、竹練、漿籃、洗桶、項撐等,這些傳統工具即便在餘家墓如今也是難覓蹤影。

兒時記憶的粉乾製作,已是半手工半機器化時代。首先要浸泡大米,經磨粉機磨成米漿,把米漿倒入長型粗布袋後,經千斤頂壓榨機幾個小時的壓幹,被壓成均勻的粉狀後,再用磨機把米粉攪拌成圓柱形或是長方塊形,裝入炊籠,放到鍋上蒸熟。

接下來是用特製的模具粉鏡,把煮熟的米粉壓出細長的粉幹。之後,再用炊籠把出來的粉絲呈盤狀放好,再放回鍋上。經過個把小時等粉幹再次出鍋,就已經熟了,這時就需要在毛竹簾上進心手工製作粉絲,而後露天晾曬了。

簡單概括就是:碾米、淘米、浸泡、水磨、壓粉、出絲、曬乾。直至目前粉幹廠機器生產粉絲,程序基本不變,在變的是先進設備已經今非昔比。產量也從原先日產幾十斤到現在可達幾千斤,於是遍佈了大小商超以及點心店,而酒店排檔的炒粉幹,也是很多人喜歡的美味特色小吃。

小時候,餘家墓可謂是挨家挨戶進行粉幹加工,村民家家戶戶都擺起木架製作、晾曬粉幹,村裡甚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只要天氣好,在秋收後的田野裡,在小河邊到處都能看到村民晾曬粉乾的身影。而一般是母親在家手工製作粉幹,而父親在外跑銷路,一天下來,利潤能夠維持一個家庭的日常開銷。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開始,我家就開始製作粉幹了。我跟別家孩子一樣,一到放學回家,就幫助大人制作粉幹。製作粉幹可不是件省心的事,我們每天凌晨一兩點鐘就起床開始幹活,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一天活幹下來,經常累得腰痠背痛腿發軟。每天早起就是把各種準備工作先做好,讓中午最強烈的陽光和自然風把粉幹曬乾,在太陽落山之前把粉幹收好。

歲月悠悠,遙想經常在睡夢中被父母叫醒的童年,忙裡偷閒,總在冬日凌晨爐灶前的稻草堆裡取暖,抑或躺在夏日竹床上觀看滿天星斗。放學歸來,立馬放下書包,抓起籮蓋上一束束咫尺之長的粉絲,用兩根筷子不停地在竹簾上比劃舞動,餓時就地切一把粉絲團,加上一根醃蘿蔔,算是填飽肚腩。不可複製的生活點滴,再也回不去的成長,今後不管人生何處,對於粉幹這份特殊之情,我會銘記於心。

走進:龍港“餘北”

走進:龍港“餘北”

走進:龍港“餘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