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寧死不渡烏江,並不值得同情,他跟手下這兩員大將比差太遠了

項羽該不該渡烏江,我的觀點就是:以他的性格,渡不渡都一樣,最終都難免失敗。

為什麼這麼說?

史書上說,垓下之圍後,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停舟江邊,極力勸他渡江,然後號召江東子弟捲土重來。

本來有生還的機會,可項羽呢,卻: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拒絕烏江亭長的好意,落了個烏江自刎的結局,項羽的死是極為悲壯的,他也死的非常從容,正因為如此,才直到如今還被人視為悲劇英雄,從而為他的結局惋惜。

甚至還有許多人認為,如果項羽當初跟著烏江亭長坐船過江,以他在江東地區的影響力,必定會振臂一揮,從者雲集,此時,再同劉邦爭奪天下還是大有可能的。

可問題是,前景既然如此光明,項羽為什麼非要選擇烏江自刎呢?

原因無他,即便渡江,項羽也根本挑不起這麼重的擔子,為什麼這麼說?

項羽寧死不渡烏江,並不值得同情,他跟手下這兩員大將比差太遠了

項羽項梁

一:項羽的性格。

項羽由叔父項梁一手帶大,寄託了復興楚國,重振項氏家族的希望,

項羽既然有這麼重的擔子,可小時候學習的時候,先讀書,讀書不成學劍,學劍不成又改學兵書,兵書唸了兩天又學不下去,這回呢,項梁再也沒逼迫過他,就由著他在鄉野之間自由生長去了。

項梁對項羽寄予厚望,可項羽呢,小時候就表現的那麼不爭氣,簡直幹啥啥不成,項梁對待如此頑劣的項羽,除了嘆氣之外,好像也沒怎麼嚴厲教育,反而處處誇讚他是難得一見的天才。

由此可見,項梁對項羽極度寵愛又極端放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狂妄自大、以個人為中心是必然的習慣。

二:項羽的經歷。

項梁在江東的時候,靠主持紅白事發現人才,招攬人才,而這些人才,就成了江東八千子弟的骨幹力量,也就是說,項羽其實是在叔父項梁的幫助下起兵,他個人並沒有宣傳鼓動的能力,最大的用處就是叔父項梁手中的一把鋼刀,解決一些靠德望解決不了的事情。

當然,這時候項羽還小,缺乏領導能力也無可厚非,之後在征戰過程中,項羽迅速崛起,充分顯現出了自己的軍事天才,就如他自己所說: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什麼意思?

項羽寧死不渡烏江,並不值得同情,他跟手下這兩員大將比差太遠了

項羽和虞姬

簡單點講,打仗,天下最難得事情在他手裡竟這麼容易,八年時間沒打過一次敗仗,人生髮展的順風順水,一點挫折都沒遇到過。

即便以後跟劉邦爭鬥,被人冷不丁偷襲暗算吃了點虧,他也能很快找回場子,而且找的相當漂亮。

自小受人嬌慣,狂妄自大 ,長大後又一帆風順,沒受過一點挫折,這樣的人你指望他能有什麼韌性,你指望他怎麼冷靜的總結經驗。

就在這時候呢,劉邦恰如其分的推了他一把,用項羽完全不能接受的方式將他打敗,項羽起初還是不服的,兵馬在手的時候還準備找劉邦報仇。

可垓下被困,虞姬自盡之後,項羽承受了人生第一個挫折,他的心已經涼了一半兒;垓下突圍之後,心腹大將季布、鍾離昧一個個不辭而別,當然,後世解釋是突圍時走散,但項羽會不會那麼想,就很難說了。

最後呢,一直跑到烏江,兵馬還剩二十八騎,而漢軍呢,卻緊隨而至,上萬人馬將之重重圍困。

這時候項羽已經陷入絕境,於是呢,在極度絕望的情況下,他開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很正式的思考自己的過失,然而結果是:

非戰之罪,天也。

不是我不行,是老天爺要我滅亡,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他還很調皮的跟二十八騎開個玩笑:

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我將為大家衝破重圍,斬首漢將,砍倒軍旗,保證三戰三勝,讓大家明白今天的結局的確是天要亡我,而並非我不善作戰而造成的。

項羽寧死不渡烏江,並不值得同情,他跟手下這兩員大將比差太遠了

項羽衝殺

結果呢,他再一次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天才,真的就像他說的那樣三戰三勝,二十八騎 ,他唯一的衷心觀眾忠心的為他喝彩,項羽隨後也開心了。

於是他忘掉自己怎麼殺俘屠城,喪失人心;怎麼分封不公,讓部下離心背德等等過失,只看看沉默不語的老天,心裡終於認定:原來是老天爺看中劉邦那小子,怪不得最近怎麼竟走背運呢。

老天爺既然都這意思,那我賴著還有意思嗎。

項羽就這樣烏江自刎了。

自小驕縱,成人後又順風順水,這樣的經歷讓他狂妄自大,驕傲自滿,受不起一點挫折,古語云:

嶢嶢者易折

說的就是他這種人,設想,這樣的心理素質,怎麼承擔得起捲土重來的重任。

項羽的這種做法,跟手下兩員大將比起來差遠了,所以他根本不值得同情,哪兩員大將。

五虎將當中的季布、鍾離昧。

季布兵敗之後,為了求生,不惜髡髮為奴,尋找一切重新崛起的機會,事實證明,他的隱忍沒有白費,終於被朱家推薦給夏侯嬰,從而再次走上歷史舞臺,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負,成為流芳千古的名臣。

鍾離昧呢,也很了不起,當年兵敗之後,他並沒有寧死不辱,也走項羽的老路,而是潛藏楚地,一直找機會為項羽報仇,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鍾離昧從沒放棄一絲希望,直到山窮水盡,沒有一點機會的時候才瀟灑的死去。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鍾離昧之所以"蹈海",完全是喪失一切希望,並不是放棄機會。這樣的人,誰能說他不是英雄,

項羽與手下這兩員大將相比,差太遠了,還值得同情嗎?

所以,項羽寧死不渡烏江,並不值得同情,他跟手下這兩員大將比差太遠了

為什麼?

人生路上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做人怎麼可以沒有一點韌性,受不起一點挫折呢。

因此,項羽該不該渡烏江,我的觀點就是:以他的性格,渡不渡都一樣,最終都 難免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