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策影視創始人趙依芳:我人生的三個關鍵節點

文|《浙商》全媒體資深記者 陳抗

攝影|宋亮

炎熱的盛夏,杭州西溪創意產業園內綠樹如蔭,分外安靜。疏影橫斜之間,坐落著棟棟小樓,華策影視就“隱藏”在這裡。看起來並不顯山露水,但這幢辦公樓卻是每年輸出千集精品劇的流量之王。

出現在《浙商》記者面前的華策集團創始人、總裁趙依芳,因為感冒,喉嚨有些嘶啞,但話匣子一打開,她的神色頓時飛揚起來。

“人一生就三萬多天,每個人過得都不一樣。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前行才會有動力。”在影視行業摸爬滾打多年,趙依芳有了諸如 “電視劇女王”“爆款專業戶”多個稱號,但她的初心始終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華策影視創始人趙依芳:我人生的三個關鍵節點

1

我人生的三個關鍵節點

我們這一代人很渺小,也很幸運。在回顧過去的時候,我感覺我踩中了三個關鍵的時間節點。

第一個關鍵節點是在1978年。我是恢復高考後浙江傳媒學院新聞系的第一屆畢業生。能夠來到省城杭州讀書,我感覺已經很幸運了,當時我唯一的憧憬就是畢業後能找個鐵飯碗。在大學裡,我看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公報裡描繪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景,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讓老百姓過上好生活。當時我覺得特別新鮮,好像懵了很久突然醒了,以前的認知都被顛覆了。我開始去思考自己想要做些什麼。

第二個關鍵節點,是從我進入機關單位——東陽廣電局工作開始的。改革開放之後,整個國家的機關體系缺乏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才,所以我們首屆畢業的四個年輕人得到了特別的培養和關注。在機關單位工作的12年,我得到了人生最重要的鍛鍊和成長,也學習到了國家各行各業的政策規範要求,學會以國家的宏觀發展目標去看待問題。

那12年裡,每年我都要下基層,到各個鄉鎮村去。記得有一次參與東陽洪災的抗洪工作,我三天三夜都沒有睡覺,雖然很辛苦,但我特別渴望去參與這些事情。在基層鍛鍊的過程中,我明確了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想著應該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創業的理念和價值觀體系也逐漸有了苗頭。

我人生中第三個關鍵節點,就是1992年我辭職“下海”。放棄鐵飯碗是很難的事情,我考慮了一年多的時間。當時在我住的院子裡,有很多退休幹部,我看著他們,就好像一眼能看完我接下來的人生,但是我還有好多想做的事情沒做啊,所以我下定決心辭職,要做我覺得對的事情。

2

文化產業的改革開放之門

辭職之後,我來到杭州,在莫干山路上的一家小賓館裡租了兩個標準間。剛開始,團隊只有五個人,白天出去跑業務,晚上回來做文案。

當時最大的考驗是在心理上。

我要有求於人、重新起步,這其中的心理落差必須要一步到位地調整好。我們選擇參與電視劇製作後,拍出的第一部作品是電視劇《子夜》,很多電視臺都播了,反響很好,我覺得特別開心。

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後,我在浙江深切地體會到文化產業的改革開放之門打開了,民營影視行業開始有了發展機遇。浙江省對於民營影視企業,從允許到鼓勵、支持、表揚、激勵,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而且,我們不再只停留在命題作文的題材裡,開始思考去拍更多與市場接軌、滿足觀眾需求的作品。

2005年10月25日,我成立了華策影視,我希望能夠真正把電視劇的製作和營銷變成一個有長期發展邏輯的事情,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企業。

2005-2010年,是影視文化產業的大轉型時期。2009年,華策影視變更為股份制有限公司,2010年上市,成為創業板的“電視劇第一股”。我們成功上市後很長一段時間,還有不少同行不肯相信,問我:“你們真的上市了?”

但是,上市之後,我一下子困惑了。本來我們做好內容就行了,進入資本市場後,要考慮利潤成長性、業務可持續性、企業的戰略規劃等比較複雜的東西,還要開始考慮上億級別的投資。

上市初期,我的思路很不清楚,不知道是要做賺錢的公司還是做有內容的公司,怎樣去平衡自己的願景和上市公司的成長。

我想了很久,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這個公司只要是我開的,就要專注做內容。華策能有今天的成績,就因為對內容的堅定,圍繞內容去構建實力、做大產業、整合優質資源。

現在華策的定位很清楚:內容為王、產業為基、華流出海,打造中國影視文化金名片。

我有時候開玩笑,在華策要想做一部不成功的電視劇挺難的。我們已經有自己一套精品劇“質造”方法論,建立了完整的數字化工業體系,“優生優育”。“優生”就是從研發題材開始嚴把關,標準是五性: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政治性、市場性;“優育”靠的是賦能體系:華策建立了大數據研發中心、創意中心、評估中心、營銷中心、製作管理中心等一整套綜合體系,300多人的團隊從立項開始層層打分,從幾百個項目中挑選,在製作過程中及時調整,充分了解觀眾審美,精準把控流程。想要做精品劇,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高度工業化的製作和管控體系、成熟的數字化工業體系,缺一不可。

3

打造價值精品,力推華流出海

在我的理解中,傳媒的本質是傳播,核心是去抓取時代的主流價值體系,這是文化的價值、國家的靈魂。

真正的精品影視劇都是體現主流價值觀的,大家喜歡正能量、體現家國情懷的內容。好的文化產品要解決痛點,給社會帶來溫暖、美好的體驗。

40年改革開放,極大豐富了老百姓的文化娛樂生活。文化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逐步壯大的過程。與此同時,題材和渠道日漸多元化,從無屏到有屏到多屏時代,現在又到了無屏時代——屏幕無處不在,隨時隨地觸發用戶需求。影視文化的內容形態,從“幾乎沒有”發展到了現在的“非常豐富”。

在互聯網時代,內容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影響很大。利用互聯網工具,華策已經打造出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新生態,新媒體運營、影視教育、文化旅遊、廣告植入、IP運營等領域都有涉及,擴大了優質內容的“乘數效應”。

我心裡一直有個“華流出海”的夢想,我希望中國文化能夠輸出到全球各地。華策的海外營銷是,堅持在全世界“擺攤”,用市場化手段走出去。以前海外市場完全不把中國的作品當回事,現在文化產業的國際合作越來越多,在內容、劇場、資本方面互鑑互利、共享共榮。我相信只要是有溫度的、彰顯我國文化的內容,都能夠打動海外觀眾。

在影視“出海”方面,華策已經成功將1萬多小時的影視劇行銷到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影視出海領域的市佔率達到近20%。華策還在全球多地設立分部,華策大家庭已經達到了1000多人。

文化產業領域需要繼續保持“改革開放”的意識。中國文化想要繁榮興盛,就要和世界各國文化相交、相融、相通,讓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成為世界的一個部分。現在,浙江已經成立了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區,中國民營企業以後可以抱團出海,在政府支持下,共同尋找一個市場化的出口,推動影視產業的升級。

華策影視創始人趙依芳:我人生的三個關鍵節點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此為起點,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過去的四十年,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民營經濟亦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年代。

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一部當代浙商史。浙商們從心底裡相信,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浙商。40年來,浙商們見證著經濟社會的變遷,並在不同的領域取得了開拓性的創新和耀眼的成就,推動著時代的發展。

浙江省工商聯、《浙商》全媒體聯合推出“40年40人•浙商口述史”系列報道,嘗試通過浙商們的親身講述,呈現改革開放過程中獨特的浙商故事。

今天推出的是《華策影視創始人趙依芳:我人生的三個關鍵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