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 封面新聞海上直播換個姿勢「仰視」港珠澳大橋,更美!

封面新聞記者 梁波 李強 鄧景軒 紀陳杰 珠海伶仃洋報道

10月23日上午,被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舉行了開通儀式。中午12點,封面新聞特別報道小組從珠海香洲島出發,乘坐快艇來到大橋穿越的伶仃洋海面上,換個姿勢“仰視”這座總長約55公里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通车 封面新闻海上直播换个姿势“仰视”港珠澳大桥,更美!
港珠澳大桥通车 封面新闻海上直播换个姿势“仰视”港珠澳大桥,更美!

三座孔橋

橋塔設計各有寓意

站在珠海市區情侶路上,橫臥在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肉眼可見。乘坐快艇,不到10分鐘,便可來到江海通航橋橋下。

從海面上仰頭望去,海豚造型的橋塔高聳大橋之上,格外顯眼。

港珠澳大桥通车 封面新闻海上直播换个姿势“仰视”港珠澳大桥,更美!

據介紹,港珠澳大橋上,通航孔橋共有三座,均屬於大跨徑孔橋。從珠海往香港方向,依次是九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航道橋和青州航道橋。三座大橋,共有7個造型優美的橋塔,已經成為大橋的標誌性建築。塔橋讓整座大橋實現了功能與景觀的完美結合。

港珠澳大桥通车 封面新闻海上直播换个姿势“仰视”港珠澳大桥,更美!港珠澳大桥通车 封面新闻海上直播换个姿势“仰视”港珠澳大桥,更美!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在大橋修建之前,三個航道一直有船隻往來。要從這裡修橋,首先考慮的就是保證原有航道船舶通航需求。據此,為保持以前船行習慣,在相應航道水域,大橋設計師設置了三座斜拉橋三個航道通航等級不同,三座橋也分別設計成了不同跨徑的通航孔橋。同時,綜合橋樑建設經濟性、美觀性等因素,最終三座通航孔橋都採用了斜拉橋的設計。

但為滿足景觀需求,三座通航橋橋塔採用了不同造型設計。九州航道橋是珠海去往香港的第一座斜拉橋,兩個橋塔採用風帆造型,寓意“揚帆遠航、一帆風順”。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三個橋塔採用了海豚造型,寓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突出綠色環保的理念。而青州航道橋是距離香港最近的一座斜拉橋,它的兩個橋塔則採用的是中國結造型,寓意“三地同心”“團團圓圓”。

港珠澳大桥通车 封面新闻海上直播换个姿势“仰视”港珠澳大桥,更美!
港珠澳大桥通车 封面新闻海上直播换个姿势“仰视”港珠澳大桥,更美!

不走直線

橋隨洋流自然彎曲

快艇從江海橋孔下穿過,然後朝香港方向飛馳。無論是站在快艇上,還是通過航拍圖,可以發現港珠澳大橋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彎彎曲曲地向前延展。

大橋為什麼不走直線?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給出答案:“這麼設計有不得已的地方”。

孟凡超說,大橋連接的是珠港澳三地,不可能用一條直線把它們串起來。同時,珠江口有30多公里寬,每一段水流方向都是不一樣。從工程角度,需把橋墩軸線方向和水流的流向方向大致取平,取平以後能儘量減少阻水率。設計時,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委)給設計師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苛的要求,幾十公里橋長,包括橋島隧組成的集群工程,總阻水率必須低於10%。伶仃洋屬弱潮河口,潮型為不規則的半日混合潮,泥沙攜帶量很大。水利專家認為“阻水率”超過10%,以後可能會對大橋以北的珠江和海灣的演變、生態的演變、海床的演變等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橋修得自然彎曲,其實是根據洋流方向自然彎曲。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如果幾十公里大橋是一條直線,開車人容易犯困,很容易出交通事故。

港珠澳大桥通车 封面新闻海上直播换个姿势“仰视”港珠澳大桥,更美!

封面直播

110分鐘338萬人觀看

去年7月7日,海底沉管隧道貫通時,封面新聞即派出特別報道小組,登上東西人工島和進入海底隧道,近距離領略港珠澳大橋的超級工程之美。

10月23日,在通車儀式結束之後,封面新聞特別報道小組則換了一個姿勢,即乘坐快艇來到伶仃洋的海面上,通過海上直播領略“中國造”的壯麗。從中午12點開始,到下午1點50分結束,整場直播總時長110分鐘,包括封面新聞APP、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等在內,全網共有338萬人觀看了直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