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七个乡镇的名字来历

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人口66.7万人,现辖四个街道办事处七个乡镇。四个街道办事处是2012年浚县政府实行城市管理体制后,大体上由原来的城关镇、黎阳镇管辖区域划分而成,名称也根据新辖区地名而定。七个乡镇的名字则相对历史悠久,它们都由政府所在地命名,那么这些所在地名称都是怎样的来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善堂

浚县七个乡镇的名字来历


相传,古时善堂村东南有一座堂庙,因简陋破旧,由十家善人共同募资增修了殿堂,故名什善堂、什善村。清乾隆年间,村东、西分别筑起寨墙,又分为东、西善堂。明至民国时期,东、西善堂和东、西褡裢等村称作什善里或善堂里、善堂集等,后简称为善堂。

王庄

浚县七个乡镇的名字来历


王庄镇历史悠久,据北王庄《重修福兴寺碑》记载,唐时称“迁安镇”。又据明洪武三十一年《张姓墓碑》记载,元时称“王二庄”,为王姓两家大户迁此居住而得名。后村南形成贸易集市,改称王庄集。

屯子

浚县七个乡镇的名字来历


屯子春秋时称顿丘,后来成为古时候屯集军营粮草的仓库和作为当时卫河码头装卸货物的所在地,被称作屯财。明正德元年《大名府志》记为屯子渡,清嘉庆《浚县志》记为屯子集。屯子在当地又有屯街之称,就好像人们称道口镇为道口街一样。

白寺

浚县七个乡镇的名字来历


白寺当地有一座小山,产青石,原名“白祀山”,为姜子牙“封神”和凭吊阵亡将士的地方。当年武王和太公身着素衣在此祭悼将士们亡灵,远远望去,整座山上一片白色,“白祀山”由此得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现名为白寺山,附近村庄便随称白寺村。

小河

浚县七个乡镇的名字来历


小河原村名顺河集,以南临卫河而得名。相传,明洪武年间,张、马、谢三姓始祖自山西洪洞迁居至此。约在明嘉靖四年,卫河在顺河集处决口,由南向东漫流,形成一条小河。嘉靖九年,迁往村西土岭上,改名小河集。清嘉庆《浚县志》始载有小河之名。

新镇

浚县七个乡镇的名字来历


元代取名新安,为驻军戍守处,置巡查司,为60余户小村。后来,随着卫河航运的兴旺发达,又从淇门搬来几家商户,人口增多,商贸日益繁荣,逐渐成为重要码头和繁荣集镇,遂改名新集。后来,又由于流动人口变居住人口的增多,明初易名新镇。

卫贤

浚县七个乡镇的名字来历


卫贤不仅古为朝歌故地,而且也是卫国故都所在之处。《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载:“因为春秋卫国地,故名卫县。”卫贤商属朝歌,春秋属卫,北周为卫州治。隋大业二年,改朝歌县为卫县治所,始称卫县,仍治卫州。唐贞观元年属卫州,宋天圣元四年属通利军,金属浚州。元宪宗五年,卫县废为集入淇州。明初属浚县。清乾隆十四年设卫县所。因卫贤集历史上曾有“集贤庄”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卫县改为卫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