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新能源出售51%股權 新能源至「抱團取暖」關鍵時刻?

鳳凰網汽車評論(文/朱琴) 近日,長安汽車發佈公告稱,將為其全資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擬將引入不少於3家戰略投資者,並且增資股權比例不低於51%。從公告內容來看,長安汽車作為首家明確停售傳統燃油車的汽車企業,正式宣佈從“單打獨鬥”到尋求“合縱連橫”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已經到了必須“抱團取暖”的關鍵時刻。

長安新能源出售51%股權 新能源至“抱團取暖”關鍵時刻?


從長安汽車的公告內容來看,此次長安汽車主要招募的投資者為,一是其主營業務與長安新能源或長安汽車具有密切關聯,能夠與與長安新能源形成戰略資源的協同效應(包括但不限於新能源、互聯網等相關企業);二、知名投資企業或大型產業基金,具備豐富的投資運營管理經驗,能夠為增資人公司治理、資本運作提供先進經驗和資源。

很明顯,長安汽車通過該方式,一是與具有較強新能源汽車技術實力的企業強強合作,二是引入資本的力量助推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

長安汽車的開放發展心態,在近兩年的汽車產業中並不是鮮見,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

長安新能源出售51%股權 新能源至“抱團取暖”關鍵時刻?


此前,憑藉動力電池技術優勢成為近幾年新能源汽車領域領頭羊的比亞迪,去年正式打破自產自銷的模式,宣佈將向市場供應自主核心技術的動力電池,意味著比亞迪將核心業務動力電池正式剝離,藉此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動力電池供應商,繼續做大做強電池業務。首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北汽新能源,也在今年成功借殼上市,藉助金融市場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同時,奇瑞汽車也為觀致品牌引進了寶能集團的資本。福田汽車也正在為寶沃汽車尋求戰略投資者。一汽集團與新造車勢力企業拜騰也展開了戰略合作……..

毫無疑問,中國汽車產業“單打獨鬥”的時代早已經結束,“抱團取暖”、“合作共贏”成為很多企業的共識。因為,狼真的來了!

狼真的來了!

新能源汽車的領先者——特斯拉,幾日前(17日)被爆出正式在上海摘得工業用地,並與上海市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已經提上具體日程。特斯拉在上海國產又近一步,這無疑加劇了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面臨的競爭危機的冰山一角。合資股比的放開,才是中國汽車企業最大的挑戰。

長安新能源出售51%股權 新能源至“抱團取暖”關鍵時刻?


今年4月份,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商務部聯合發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根據該措施,汽車行業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在政策剛出臺的半年,就迎來合資股比放開的第一家。10月11日,寶馬集團宣佈將以36億歐元收購華晨寶馬部分股權,將持股比例提升至75%。而在今年的7月份,寶馬集團與長城汽車簽署合資經營合同,成立光束汽車主打新能源汽車領域。

除寶馬集團外,大眾、福特等眾多跨國汽車企業已經在中國進行新能源汽車的佈局,一大波國外新能源汽車產品已經在來的路上。

仍然存在的技術差距

從銷量和市場份額上看,中國汽車企業現在佔據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導權。據中汽協公佈數據,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54.8%,環比增長19.8%,今年1-9月份累計銷售72.1萬輛,同比累計增長81.1%。整個市場中,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江淮、奇瑞汽車等中國新能汽車產品牢牢把握住了市場。

然而,從車型銷量榜單中可以看出,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銷量主要以價格低廉的A00級電動汽車為主。如銷量第一的江淮IEV、還有第三名的奇瑞eQ電動車、北汽新能源EU系列。 從電池技術角度來講,這些車型均屬於續航里程短的低端電動車。

長安新能源出售51%股權 新能源至“抱團取暖”關鍵時刻?


儘管國外汽車品牌的電動汽車產品較少,但像北京現代、日產已經在中國推出純電動產品。其中,日產軒逸純電動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就是不小的威脅。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但是目前全球銷量最多的純電動汽車是日產的聆風,其多年來蟬聯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第一。今年在中國上市的日產軒逸純電動汽車,其三電系統與聆風車型相同,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和穩定。綜合續航里程為338km,補貼後價格在15.9萬和16.6萬,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

此外,保時捷、寶馬、奧迪和奔馳等豪華汽車品牌也開始向電動化轉型。其中,保時捷在今年6月份的70週年慶典上公佈首款純電動概念跑車Mission E量產版的名字。值得注意的是,這臺豪華電動車的性能非常強,其最大續航里程超過500km,0-100kph加速將小於3.5秒,0-200kph加速時間將小於12秒,充電15分鐘就可以達到最高80%的電量,充電4分鐘可支持行駛100公里。從性能數據上看,其性能與已經遠遠超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

長安新能源出售51%股權 新能源至“抱團取暖”關鍵時刻?


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即將突破100萬輛,依然保持快速的增長。但這亮眼的數據背後,更多的是中國財政“大補”的效果,雖然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有北汽新能源、比亞迪等幾家大型企業,以及一家躋身世界排名前列的動力電池企業——寧的時代。但與洶湧而來的跨國汽車品牌和電池巨頭企業相比,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呈現低質低價的特徵,技術實力仍有差距,動力電池產業規模仍較小。

今年,日韓動力電池已經再次捲土重來在中國建廠佈局。可以預見的是,隨著2020年補貼退坡,跨國汽車企業純電動車型的大量入市。屆時市場化競爭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還有多少競爭力?此次,長安汽車引入戰略投資者,或許正是看到未來殘酷的競爭形勢。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抱團取暖”正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