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視野」黃偉:如何不再培養現代「德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犬儒主義者

「學者視野」黃偉:如何不再培養現代“德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犬儒主義者

個人簡介

黃偉,男,漢族,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2012年由杭州師範大學調入南京師範大學。曾任寧波大學、杭州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學術帶頭人。

著作

長期從事教學理論和語文學科教育研究。作為核心作者參與人教版全國統編語文教科書的編寫和課程標準語文初、高中教科書的編寫,被教育部課程與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聘為“特約編審”和“中學語文教材培訓專家”。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教育學報》 、《教育研究與實驗》、《教育發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餘篇,出版專著多部。主持國家哲社課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等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教學基本理論、中小學課堂教學、語文學科教育。


“知識分子悖離自己的傳統實在太久了;在無家可歸的人文荒原上流浪的時間實在太長了,應該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園中去。”這雖是痛切於知識分子的精神漂泊,實則也可引為對語文教育的當代警示。當代語文教育之所以失魂落魄,狼狽不堪,尊嚴沉淪,是因為它既譭棄了道統,也遺失了學統。

01

道統譭棄與當代語文教育持守失範

語文教育中的價值堅守應該表現出整個社會景仰影從的精神文明高度,這也正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值得世代崇敬的一個理由。語文教育所堅守的至高無上的價值內核應該是“道”,“道”在今天可以理解為“真理”,進而引申為與共同價值觀“並育而不相害”“並行而不相悖”的當代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語文教育一旦失缺了對“道”的堅守,就容易跌入政治功利主義和經濟功利主義的泥淖,非但不能打好人格的底色、鍛塑信念信仰的基質,反而會培養出一大批汲汲於政治功利與經濟功利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知識所賦予他的大多是犬儒的心智和變色龍的技能。

當前語文教育中所熱衷的人文教育,從來就未能提升到“道”的高度和理性啟蒙的高度,許多自稱人文精神教育恰恰缺失的是人文精神,形成自我背反的悖論,貌似人文教育實則是對時政時事時尚時髦趨之若鶩,更多的是狹隘的過時的政治教育的翻版或變種,人文教育如果還在過時的政治教育觀念中打轉只會是對人文精神的異化和蛻變。


「學者視野」黃偉:如何不再培養現代“德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犬儒主義者


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其提倡的“仁義”,“禮樂”,“德治教化”等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東亞地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孔子最為厭惡的就是“鄉愿”,“鄉愿,德之賊也。”孟子作了進一步闡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閹然媚於世也者,鄉愿也。”“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孟所厭惡的“鄉愿”到今天已演變成為“現代犬儒主義者”,他們最大的特徵是“雖然有某種不滿現實的意識,但卻放棄了道德堅持或良心行動”,以無奈為由而視為合理。但是,我們當今的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正在自覺不自覺地培養一批批現代“德賊”――精緻的利己主義和犬儒主義者。他們“善於表演、懂得配合”,唯獨不會使用自己的良知和理性,全然沒有家國情懷和道義擔當。如果忍看“德賊”招搖過市則是對德的最大傷害,如同偽善的勝利最受傷害的正是本善,這或許是孔孟痛責斷喝鄉愿的深層原因。

長期以來,我們誤讀了“讀書改變命運”――我們通過讀書到底改變了什麼,改變了何種命運?我們熱衷於改變的是外在面貌、符號、標籤,改變了物質工具和物質生存方式,唯獨沒有改變內心世界,沒有在讀書過程讓自我的內心世界變得豐富、優雅、美麗、高貴、仁愛、悲憫和理性,反而在對外在命運改變的追逐中失去了“本心”,相形和逼壓之下內心世界和精神靈魂變得僵硬、麻木和枯朽。讀書似乎讓我們獲得了一付迎戰命運的“盔甲”,未承想這套“盔甲”卻窒息了我們內心的那個“精靈”,最後,我們如同沒有果仁的堅果,徒有一個膨大的漂亮的外殼。

如果說,語文教育有“道”,那麼,這個“道”在政治之上,在經濟之上,而是 “真知”與“真理”,是對“真知”、“真理”如何窮究與言說;不是意識形態奴僕,也不是功名利祿婢女,而是“美”與“善”,是對“美”與“善”如何感悟與表達。

02

學統遺失與當代語文教育改革進退失據

漢語文的學習有一套自己獨特的進學系統――進學之路與修學方法,它與漢語的文字特點、語言特點、篇章特點、文化特質緊密相聯,但這一套進學系統自近代以來不斷遭到毀壞,以致語文教育找不到回家的路津。

檢視前文所述,儒家進學的進路具有兩個突出的特徵,其一是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切己達人,這一特徵充分體現在“八條目”之中,這樣的一條進路體現了知識對人的涵育修為作用――內化到外化、化內而化外――的規律,使求知成為自我的內在修養而非外在的符碼。當代的語文教育恰恰在這一方面失重並移位,一味地追尋外在知識,反而為知識所累,被知識異化,知識越多就越被空殼化、硬殼化。其二是知行一統、智德並進。知識的學習必須通過內心的涵泳、體驗、觀照並通過躬身踐履包括德性的實踐,才能成為真知。如果我們違背的修學進路,我們僅獲得了一整套的高大上的概念和道德指令,就容易使我們成為假面人、偽君子。


「學者視野」黃偉:如何不再培養現代“德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犬儒主義者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高揚科學和民主的大旗,重新思考了儒學問題,為後世儒學的自我更新和創造性轉變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世重新思考儒學與教育的關係提供了啟示。(此為《陳獨秀與 胡偉,2009年)


漢語言有自己的詩性、美感和質感。當代語文教育那些碎片化的、知識化的、機械化的、講授式的、剝離式的方法很難體會到漢語文這種獨特的詩性、美感和質感。經典詩文的氣韻美,節奏美、辭采美是漢語文獨特的元素,這些本土文化的“精氣神”應該得以血脈貫注的承續與氣象博大的躍升,正如教育家王森然所言:“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內容工具,似乎都還有可以借鏡於他國先例的地方。獨有國文,非由我們自己來探索不可。”

可以說,漢語中的經典美文就是“君子”――“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中有生命氣象,有情感脈衝。這就是為什麼國學經典需要吟誦、需要詠唱、需要搖頭晃腦、如痴如醉擊節而歌,唯有如此,才能與文中的生命情感相得相融,才能與那個“君子”神交心會,你我一體,物我兩忘,才能進入並化入……舉凡種種,對於今天的語文教育幾近成為遠逝的飛天舞袖和空谷蛩音。學統遺失,使我們的語文教育失去了本土特質,也使當前的國學教育失卻了方法論的根基。

“追問學魂、重構學統,確實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學界的重大命題,事關‘安身立命’之精神家園,學人不可不慎,亦不可能不引起高度之關注。”這雖說的是學界、學人,也可理解為對語文教育的深長叩問。

03

當代語文教育對道統、學統的庚續與開新


現代新儒學者站在時代的高度,吸取西方文化的菁華,援西學入道統,用以作為重新建構儒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現代新儒學之道統論區別於傳統道統論的時代特徵。牟宗三先生在論述儒學的第三期發展以及儒學當代的歷史使命時,主張吸取西方文化的科學與民主,將其與中國文化基本的道德相結合,提出道統、學統、政統三統之說。通過道統之肯定,疏通中國文化生命;學統之開出,疏導出科學的基本精神;政統之繼續,疏導出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從而把中西文化結合起來,追求西學與道統的融通。

「學者視野」黃偉:如何不再培養現代“德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犬儒主義者


左起: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於1958年元旦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這篇“宣言”是當代新儒學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里程碑,成為當代新儒家逐漸成熟和自覺並走向世界的重要標誌。

牟宗三在三統的關係上,以道統為本原,孽生學統,創造出政統,即以儒家精神為體,在儒家內聖心性之學的基礎上,開出科學與民主新事業。對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倡揚,其獨特價值在於對傳統文化核心“道”的正譯與重釋,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繼往開新,決不可是民粹主義復古運動捲土重來。如果是提防、抵禦西方文化的復古運動,則“這一復古運動不是文化的啟蒙運動,是文化自閉症的又一次發作。”這是當代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包括國學教育理應警惕的。文化發展已經走過了地域自足發展時期而進入文化互聯發展的新時代,

語文教育在承續道統、學統的過程中,必須以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博大胸襟來接納世界優秀文化才能再造統緒,否則必將萎縮而沉淪,對此語文教育應負有責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本文節選自沈湘平、程光泉主編:《京師文化評論》2018春季號,總第二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