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野」黄伟:如何不再培养现代“德贼”——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犬儒主义者

「学者视野」黄伟:如何不再培养现代“德贼”——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犬儒主义者

个人简介

黄伟,男,汉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2012年由杭州师范大学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曾任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带头人。

著作

长期从事教学理论和语文学科教育研究。作为核心作者参与人教版全国统编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和课程标准语文初、高中教科书的编写,被教育部课程与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和“中学语文教材培训专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学报》 、《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主持国家哲社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教学基本理论、中小学课堂教学、语文学科教育。


“知识分子悖离自己的传统实在太久了;在无家可归的人文荒原上流浪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应该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去。”这虽是痛切于知识分子的精神漂泊,实则也可引为对语文教育的当代警示。当代语文教育之所以失魂落魄,狼狈不堪,尊严沉沦,是因为它既毁弃了道统,也遗失了学统。

01

道统毁弃与当代语文教育持守失范

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坚守应该表现出整个社会景仰影从的精神文明高度,这也正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值得世代崇敬的一个理由。语文教育所坚守的至高无上的价值内核应该是“道”,“道”在今天可以理解为“真理”,进而引申为与共同价值观“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当代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语文教育一旦失缺了对“道”的坚守,就容易跌入政治功利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的泥淖,非但不能打好人格的底色、锻塑信念信仰的基质,反而会培养出一大批汲汲于政治功利与经济功利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知识所赋予他的大多是犬儒的心智和变色龙的技能。

当前语文教育中所热衷的人文教育,从来就未能提升到“道”的高度和理性启蒙的高度,许多自称人文精神教育恰恰缺失的是人文精神,形成自我背反的悖论,貌似人文教育实则是对时政时事时尚时髦趋之若鹜,更多的是狭隘的过时的政治教育的翻版或变种,人文教育如果还在过时的政治教育观念中打转只会是对人文精神的异化和蜕变。


「学者视野」黄伟:如何不再培养现代“德贼”——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犬儒主义者


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其提倡的“仁义”,“礼乐”,“德治教化”等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东亚地区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最为厌恶的就是“乡愿”,“乡愿,德之贼也。”孟子作了进一步阐释:“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孟所厌恶的“乡愿”到今天已演变成为“现代犬儒主义者”,他们最大的特征是“虽然有某种不满现实的意识,但却放弃了道德坚持或良心行动”,以无奈为由而视为合理。但是,我们当今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一批批现代“德贼”――精致的利己主义和犬儒主义者。他们“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唯独不会使用自己的良知和理性,全然没有家国情怀和道义担当。如果忍看“德贼”招摇过市则是对德的最大伤害,如同伪善的胜利最受伤害的正是本善,这或许是孔孟痛责断喝乡愿的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误读了“读书改变命运”――我们通过读书到底改变了什么,改变了何种命运?我们热衷于改变的是外在面貌、符号、标签,改变了物质工具和物质生存方式,唯独没有改变内心世界,没有在读书过程让自我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优雅、美丽、高贵、仁爱、悲悯和理性,反而在对外在命运改变的追逐中失去了“本心”,相形和逼压之下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变得僵硬、麻木和枯朽。读书似乎让我们获得了一付迎战命运的“盔甲”,未承想这套“盔甲”却窒息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精灵”,最后,我们如同没有果仁的坚果,徒有一个膨大的漂亮的外壳。

如果说,语文教育有“道”,那么,这个“道”在政治之上,在经济之上,而是 “真知”与“真理”,是对“真知”、“真理”如何穷究与言说;不是意识形态奴仆,也不是功名利禄婢女,而是“美”与“善”,是对“美”与“善”如何感悟与表达。

02

学统遗失与当代语文教育改革进退失据

汉语文的学习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进学系统――进学之路与修学方法,它与汉语的文字特点、语言特点、篇章特点、文化特质紧密相联,但这一套进学系统自近代以来不断遭到毁坏,以致语文教育找不到回家的路津。

检视前文所述,儒家进学的进路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其一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切己达人,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八条目”之中,这样的一条进路体现了知识对人的涵育修为作用――内化到外化、化内而化外――的规律,使求知成为自我的内在修养而非外在的符码。当代的语文教育恰恰在这一方面失重并移位,一味地追寻外在知识,反而为知识所累,被知识异化,知识越多就越被空壳化、硬壳化。其二是知行一统、智德并进。知识的学习必须通过内心的涵泳、体验、观照并通过躬身践履包括德性的实践,才能成为真知。如果我们违背的修学进路,我们仅获得了一整套的高大上的概念和道德指令,就容易使我们成为假面人、伪君子。


「学者视野」黄伟:如何不再培养现代“德贼”——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犬儒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扬科学和民主的大旗,重新思考了儒学问题,为后世儒学的自我更新和创造性转变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重新思考儒学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启示。(此为《陈独秀与 胡伟,2009年)


汉语言有自己的诗性、美感和质感。当代语文教育那些碎片化的、知识化的、机械化的、讲授式的、剥离式的方法很难体会到汉语文这种独特的诗性、美感和质感。经典诗文的气韵美,节奏美、辞采美是汉语文独特的元素,这些本土文化的“精气神”应该得以血脉贯注的承续与气象博大的跃升,正如教育家王森然所言:“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内容工具,似乎都还有可以借镜于他国先例的地方。独有国文,非由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

可以说,汉语中的经典美文就是“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中有生命气象,有情感脉冲。这就是为什么国学经典需要吟诵、需要咏唱、需要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击节而歌,唯有如此,才能与文中的生命情感相得相融,才能与那个“君子”神交心会,你我一体,物我两忘,才能进入并化入……举凡种种,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几近成为远逝的飞天舞袖和空谷蛩音。学统遗失,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失去了本土特质,也使当前的国学教育失却了方法论的根基。

“追问学魂、重构学统,确实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学界的重大命题,事关‘安身立命’之精神家园,学人不可不慎,亦不可能不引起高度之关注。”这虽说的是学界、学人,也可理解为对语文教育的深长叩问。

03

当代语文教育对道统、学统的庚续与开新


现代新儒学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吸取西方文化的菁华,援西学入道统,用以作为重新建构儒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现代新儒学之道统论区别于传统道统论的时代特征。牟宗三先生在论述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以及儒学当代的历史使命时,主张吸取西方文化的科学与民主,将其与中国文化基本的道德相结合,提出道统、学统、政统三统之说。通过道统之肯定,疏通中国文化生命;学统之开出,疏导出科学的基本精神;政统之继续,疏导出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从而把中西文化结合起来,追求西学与道统的融通。

「学者视野」黄伟:如何不再培养现代“德贼”——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犬儒主义者


左起: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于1958年元旦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这篇“宣言”是当代新儒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成为当代新儒家逐渐成熟和自觉并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牟宗三在三统的关系上,以道统为本原,孽生学统,创造出政统,即以儒家精神为体,在儒家内圣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开出科学与民主新事业。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倡扬,其独特价值在于对传统文化核心“道”的正译与重释,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往开新,决不可是民粹主义复古运动卷土重来。如果是提防、抵御西方文化的复古运动,则“这一复古运动不是文化的启蒙运动,是文化自闭症的又一次发作。”这是当代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国学教育理应警惕的。文化发展已经走过了地域自足发展时期而进入文化互联发展的新时代,

语文教育在承续道统、学统的过程中,必须以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博大胸襟来接纳世界优秀文化才能再造统绪,否则必将萎缩而沉沦,对此语文教育应负有责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本文节选自沈湘平、程光泉主编:《京师文化评论》2018春季号,总第二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