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遺產:西夏「皇后城」,張掖大佛寺舉世無雙

關於西夏時期佛的發展,在甘肅河西地區素有“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就在這個“金張掖”和“銀武威”,保留下來了兩個著名的西夏文物遺蹟,

一個是在武威發現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即著名的“西夏碑”;另一個是張掖的大佛寺。張掖大佛寺是西夏王國修建的眾多寺院中迄今僅存的一座,寺內的臥佛像是我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因為張掖在古時稱為甘州,所以這座寺院也被稱為甘州大佛寺。

西夏遺產:西夏“皇后城”,張掖大佛寺舉世無雙


今天我們到張掖市城內西南一條僻靜的小街上,很容易找見大佛寺,它是座佔地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坐東面西的四合院式的佛教寺院建築群。院門上方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大佛寺”三個大字。寺內古樹參天,環境優雅。清康熙年間重修大佛殿時留下一幅對聯:“創於西夏,建於前明,上下數百餘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有三千世界,方知此夢成真空。”這幅對聯告訴我們,這座寺院始建於西夏。但到底是西夏什麼時候建的呢?由誰建的呢?

西夏遺產:西夏“皇后城”,張掖大佛寺舉世無雙


《乾隆甘州府志》載甘州大佛寺建於1098年。永安元年是西夏第四代皇帝李乾順的年號。“文化大革命”期間,大佛寺曾經遭到破壞,紅衛兵從臥佛肚子裡面發現了一枚銅牌。這塊銅牌是1477年六月重修佛像時鑄造的,上面有銘文,記載“張掖郡流沙河,有迦葉遺蹟,大夏建,崇宗皇帝永康元年嵬咩國師創臥佛聖像”。專家考證,西夏曆史上有永安而無永康,“永康元年”應是“永安元年”的誤寫。永安元年是1098年,這一年是夏崇宗李乾順即位的第十一年。崇宗李乾順三歲即位,十七歲時才親政。當時他還沒有親政,大權在母親小梁太后手中,確切地說,甘州大佛寺是小梁太后修建的。

西夏遺產:西夏“皇后城”,張掖大佛寺舉世無雙


這個小梁太后十分崇佛,現藏俄羅斯的《佛說寶雨經》裡就記有她和兒子李乾順譯經的題名。她還經常到甘州佛寺上香,久而久之,民間稱甘州城為“皇后城”,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說甘州“皇后城”有很多寺院和無數偶像,偶像有木頭做的,有泥做的,有石頭做的,皆塗飾金黃,工藝極巧。大偶像是睡佛像,周圍有許多小佛。西夏大佛寺的修建有兩則動人的傳說故事:一則說的是夏崇宗乾順皇帝在位時的一天,國師嵬咩思能趺跏而坐,斂神靜默,忽然耳邊傳來一陣陣清和悅耳的梵音,他從容起來,順著聲音的方向尋找,一直找到甘浚山邊,梵音越來越近好像從地底下發出。於是思能國師找來工具,在發音處刨挖下去,大致挖了有尺多深,發現有一些琉璃翠瓦罩在上面,再往下挖了三尺,又發現覆蓋的金磚,金磚的底下是一尊精美的臥佛像。

西夏遺產:西夏“皇后城”,張掖大佛寺舉世無雙


於是國師發願,在挖出金臥佛的地方,建造了座宏偉的大佛寺。這則故事記在《乾隆甘州府志》裡面。另一則傳說是這樣的:夏崇宗李乾順的母親小梁太后去世後,李乾順準備大做佛事,為母祈福。這時,甘州一個叫法淨的高僧求見崇宗李乾順,說他在晚上望見城西南的甘浚山上有光,十分好奇,便在發光處挖下去,發現了三尊臥佛像。李乾順聽了非常高興,便下令建造大佛寺,供奉這三尊臥佛,並親自為佛寺題寫額匾“臥佛”,民間後來逐漸將這裡稱為“臥佛寺”。此外,還傳說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都降生於臥佛寺,忽必烈經常來此,祭祀母親別吉太后。

西夏遺產:西夏“皇后城”,張掖大佛寺舉世無雙


大佛寺原有的建築規模十分宏大,有山門、天王殿、配殿、廂房、大佛殿、藏經閣、金塔殿、浮圖塔、僧舍等。現僅存建於中軸線上的大佛殿、藏經閣、佛塔三處。臥佛殿是一座重簷歇山頂式的兩層樓建築,高二十米二,寬四十八米三,進深二十四米五,總面積一千三百七十平方米。大殿四周有木結構繞廊,殿門兩側有各用五十塊小方磚拼成的磚雕,長四米六,左幅為“西方聖境”,右幅為“祗園演法”。

西夏遺產:西夏“皇后城”,張掖大佛寺舉世無雙


殿內現有彩繪泥塑佛像三十一尊,正中的巨型佛壇上,是釋迦牟尼彩塑臥像,身長三十四米五,肩寬七米五,造像神態自若,豐滿端秀,面部貼金,金裝彩繪,比例勻稱,兩眼半睜半閉,面容恬靜安詳,莊嚴高超,生動逼真地表現了釋迦牟尼入涅槃的情景。這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像。臥佛背後是十大弟子舉哀彩塑像,身高五米八,肅然敬立。臥佛的頭前與腳兩端,塑有身高七米的優婆夷、優婆塞立像。大殿兩側還塑有“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西夏遺產:西夏“皇后城”,張掖大佛寺舉世無雙


彩塑佛像主要用草泥、膠泥、土坯、木料、樹枝、麻、柴草、色料等製成。其製作大致需經過五個步驟第一步,根據塑像的形象、姿態、尺寸,用木頭麻等紮成骨架;第二步,在木骨架上纏扎芨芨草、麻葉或布料;第三步,用草泥、麻膠泥層層塑裹;第四步,用加入麻、棉花的細泥膠泥雕塑出身體細部和姿態;第五步,用色料描繪妝鑾而成。整個過程除用雕塑藝術的雕、刻、塑、捏、貼、壓、削等手法外,還採用繪畫藝術上的點、染、刷、塗、描等手法。臥佛殿四周還繪有總面積達五百三十平方米的壁畫。內容有佛、菩薩、信土、弟子、諸天神將說法圖、觀音變、佛經故事、諸天神將,線條流暢,色澤豔麗格調典雅,充滿著濃厚而神秘的佛教文化氣息,具有十分高超的藝術水平。

西夏遺產:西夏“皇后城”,張掖大佛寺舉世無雙


臥佛殿的後面是藏經閣,有殿三楹,是單簷歇山頂,抬梁式構架,呈平面長方形寬二十一米三,深十米五。內藏明正統十年(145年),英宗朱祁鎮敕書頌賜的《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經一部六千多卷,經文保存完好,其中以蘭紙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書法剛勁,骨承柳公,最為珍費,屬於國家級文物臥佛殿的後面有一座塔,高三十米三七原名佛陀千佛塔,為磚、土坯、木料結構的喇嘛塔,第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1927年4月地震,塔身搖落三分之一。元、明、清三代,對大佛寺進行過多次維修或重修。1426-1435年重修大佛寺,竣工後詔賜名“寶覺寺”。1477年六月又重修。1594年,都督張臣再一次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間又經過兩次大修。清康熙1678年維修後,敕賜名宏仁寺”。雍正1734年,知府馮祖悅、知縣李廷桂等又加以擴修,增大規模,《乾隆甘州府志》記載了當時重修的情況。張掖大佛寺雖然經過多次重修和維護,但大殿的形制一直延續下來,臥佛更是沒有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