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月球叫做广寒宫,那时候还没有人登上过月球,他们是怎么知道月球上很冷的?

胡俊


这是古人错误的认识。月亮上被照亮时不冷,是高温;冷的是我们地球的夜晚。古人对这个问题缺少认识,就把自身感受到的冷,当做了眼睛看到的(同时存在的)月光和月亮上面的情形。这也是因为古人对于天地日月的认识错误造成的。

为啥感觉冷呢?

因为太阳落山,我们地面就降温了嘛。太阳辐射赋予我们能量,物体,包括地面,房子,树木和我们,因为辐射也会损失能量。尤其是晴朗的夜晚,没有云层遮挡,地球向着太空辐射降温还是很显著的。所以这就是一个著名的地理学问题,晴朗的夜晚温度低,有云的夜晚比较温暖。

古人不懂这个道理,发明了阴阳这些说法,觉得是什么阳气、阴气,最终也不能自圆其说。比如古人觉得阳气是从地下而来的,完全无视了阳光是从上面来的。太阳也好委屈呢!

所以自然界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在有科学认识之前,更加复杂。有了科学认知,我们就能够理清楚这个复杂的世界,明白它究竟是什么规律,规律如何起作用。

真相可能跟直觉感觉相反

比如月亮上冷吗?月亮上被照亮的时候真的不冷,而且温度很高,一百八十多度!。宇航员、月球车在月球上的白天,就是我们看见亮的部分,得穿上防辐射服,阻挡强烈的阳光。

但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此高温没法保持,等到太阳落山,又因为辐射降温而迅速变冷了。夜晚温度又能低到零下一百二十多度!月球车都得"冬眠",完全无法工作!

为什么会降温这么厉害,也因为月球上的白天、黑夜都很长,那里一天就是我们的一个月!

不必替古人强辩

古人说的广寒宫,认为月光清冷,所以月亮上就很冷。

其实月光的光谱跟阳光是一样的,只是月面反射率很低,只反射了很少的阳光到我们这里来。对呀,月光其实也是阳光,是被月面反射的阳光。

我们的古代没有认识到一些东西,这很正常的。世界上大多数古人都没有认识到。


松鼠老孙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名叫《霜月》的诗,最后两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古人对月这的别称。说她们“俱耐冷”,就是说在古人意识里对月亮的印象就像霜雪一样,是很冷的。

李白的名作也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月光比喻为霜,也正说明在认为月光是清冷的。

另外古人对月亮的称呼还有很多种,比如玉盘、冰盘、冰轮等等,这些称呼的感觉一来很象形,二来就是感觉很冷,不像太阳那么热烈。所以说,应该是古人对自然界缺乏了解,但以主观意识为主,以肉眼所见为依据,觉得月亮上很冷。因为月亮晚上出来,而晚上就比白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冷,所以月亮肯定是冷的。月亮看起来象银、象冰,这种肉眼看到的形象很容易引起理所当然的联想,这也是判定月亮上很冷的依据。

还有一点就是,传说月亮里只住着嫦娥,最多有个砍树的吴刚,此外就只有一只玉兔。那么大的月亮上就这两个人一只动物,当然很冷清,人情上的冷清给人感觉就是月亮上很冷。


沅汰


古人把月球叫做“广寒宫”,从字面上来看,是说月球上很寒冷、空旷。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并没有人登上过月球,他们是怎么知道月球上很冷的?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3个角度进行解读:广寒宫的称呼首先是基于阴阳理论。其次,反映了古人对于色彩的认知,同时也是嫦娥奔月的人文心理直接反映。

1、阴阳理论是广寒宫称呼的基础

深厚广大的传统文化中,有个流传数千年、举名闻名的理论:阴阳理论。其核心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按照阴阳原理运动。阴是背离阳光、晦暗和寒冷的;阳则相反,是光明、温热的,是积极向上的。因此阴主寒,阳主温;夜为阴、昼为阳;地为阴,天为阳。

根据这个理论,古人认为月亮为阴,是清冷、晦暗的。是“太阴之精,上为月”;《易说》则称“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五经通义》解读更有趣:“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

2、广寒宫反映了古人对于色彩的认知

在“月为阴”的理论基础上,月光自然归属于阴。月光也是白光,而白光在古人对于色彩的认知上通常称为“寒光”。《木兰辞》中就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句,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些:

“玲珑月,寒光凌乱,照人愁绝”;“冰蟾驾月,荡寒光、不见层波层碧”;“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既然月亮之光是寒光,月宫自然也就是“寒宫”了。

3、嫦娥奔月的人文心理直接反映

说起月亮来,自然要提到嫦娥。最早对于嫦娥奔月故事进行记载的是两汉时期,嫦娥与后羿相亲相爱,受坏人陷害,误吞仙药飞升入月宫,夫妻天上地下分离难聚,“广寒寂寥,怅然有丧”……这也是最早关于“广寒”之宫的记载。

在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里,人们深深同情嫦娥与丈夫的分离之苦、相思之痛。由天及地,诸多人世间的爱恨离仇让人们感同身受,认为嫦娥内心一定是清冷寂寞的。在这种人文观念下,月宫当然是寒冷的,没有温暖的。

“天上嫦娥也可怜,广寒宫里夜孤眠。早知人世相思苦,不若移居桂树边。”这是明朝诗人孙蕡(fén)的诗句。其实,广寒宫在隋唐就流行了,宋朝写广寒宫的诗句多达千余首。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哪怕流传千余年,始终不过时,至今让人沉醉。


指动济南


本小子也学广西大学生回答,是嫦娥告诉它们的!哈哈哈。古人能判断月亮是冷的,是从阴阳八卦,中国玄学,易学,论断出来的。至于叫,广寒宫,本小子就不知道了。若论小子猜测,上界必有仙神降世人间透露天机人们才知道的你们说呢?











平凡的人240955319


广寒宫的可不是形容月亮上冷的意思,因为月光清澈,加上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人们美好情感的寄托。但古人也认识到高处会更冷,有诗为证: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古人虽然缺乏科学知识,但不妨碍他们观察这个世界,也不影响他们认识到高处更冷。不过这不代表他们正确认识到月球上为什么会非常寒冷,他们只是觉得月亮很高,所以会冷。

现在有了更先进的观察工具,甚至可以发射登陆车、人类登月活动更直观、清晰的观察月球,知道了为什么月球上会那么冷,不是一个“高”就能解释的。因为月球没有大气,白天温度可达160°,夜间则会低到-180°以下,山阳和山阴温度差别也很大。


古人关于世界的认知,很多都会因为观测工具的缺陷导致错误或者不十分准确的答案。


来看世界呀


月亮🌙一看就是冷冷清清的,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啊


福威居首陪老虎


直观感觉以及经验来判断的,比如,白天有太阳,太阳照射很热,太阳是红色,火也是红色,根据以上得出,红色,白天,太阳就跟热联系在一起。相反可以得出,晚上,月亮就跟冷联系在一起,

月亮就是月球,是太阳运动导致你晚上只看到一半的,月球有阳光的那一面温度很高,可以达到150度左右,没有阳光的那一面很冷的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摄氏度.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而且所用的射电波的波长愈长,愈能探测到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最爱励志


传说中嫦娥的丈夫是后羿,而真正历史中嫦娥的丈夫叫寒浞,一个靠篡权后,曾统治中国几十年的人。只是后来大多历史学家对这缺失的几十年语焉不详,所以很少人了解。

所以我觉得嫦娥奔月,取名广寒宫,应该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丈夫寒浞。


我心渡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触及对大世界的认知事情,很多人总是喜欢自以为是的认为古人限于现实条件的原因他们会很落后,即便有一些被印证正确的结论也会被说是巧合……只想说现在的人纵然能享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就人而言真的是感觉越来越愚昧了。

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世界上没有能比华夏古人研究的更透彻的。就光阴阳理论都能解释很多事情。整体来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过是在这个大框架里的细化延伸罢了。

当哪一天能真正将科技用于证实古代理论的各种猜想,将教条式的所谓科学同“易”的理论相结合,那才是人类世界走向辉煌的时刻,那个世界太大了……

人的大脑永远比科学走得快、走得远,何况是世界唯一一部集结华夏人类几千年思想精华的伟大结晶,《易》是这个单恒星世界经过高度提炼的浓缩,是单恒星世界组织运转框架的描摹,不局限于地球,适用于全宇宙!


阿润Arene


古人对天文知识的了解没有现代人这么全,在当时白天有太阳,人们能感觉到热量,晚上没有太阳,人们会感到冷;月亮会在晚上出现,所以理所当然会认为月亮上冷,我觉得那些古诗应该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写的吧,比如说高处不胜寒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